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袁征 来源:《当代世界》2010年第10期 时间:2010-10-01
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美军结束长达7年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表示美国尽到了责任,而“现在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这表明奥巴马政府正着手清点布什的“遗产”,以便扔掉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包袱。虽然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但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 武力输出民主的灾难性后果 当年布什出兵伊拉克的一个深层目的就是要在中东地区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一个西方民主式的“样板政府”,以便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方向。基于冷战后西方社会盛行的“民主和平论”理念,在许多美国人看来,一旦取得这样的进展,将十分有助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然而,这种武力输出民主的做法却背离了基本的国际法准则,带来了对国际秩序的重大冲击,后果是灾难性的。 首先应当反思的是国际社会如何规范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对内推行民主,对外大搞霸权,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恰恰体现在美国的行动上,其背后则是支撑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理念。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民主国家,同时又是当今世界的霸权国家。一方面,作为霸权国家,美国需要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国际社会也希望美国能够更多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又推行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行径,时不时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从而引发冲突乃至战争。具体到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在毫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居然捏造事实,欺骗国际社会,拉拢一帮“小兄弟”,推行“先发制人”的策略,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从而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人们并不同情萨达姆的暴政,但在民族国家还是当今世界行为主体的大背景下,尊重他国主权和民族自决依旧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美国的所作所为则完全背离于此。多年来,我们讲世界正在趋于多极化,然而当霸权国家一意孤行的时候,国际社会却无能为力。即使是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也难以阻止超级大国的为所欲为。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社会是否应当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多边协调机制的作用,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伊拉克战争这样局面的重现,以捍卫国际法的尊严,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 美国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秩序,也给伊拉克民众带来巨大的创伤。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据不完全统计,伊战7年,至少有10万伊拉克平民无辜丧生、20万人受伤、480万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当初,布什曾承诺伊拉克人的生活将大幅提高,然而7年之后,人们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的伊拉克。根据伊官方数据,目前伊拉克失业率为28% ,全国3070万人口中约有2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实际数字可能远远高于这一统计。时至今日,尽管总体局势与前两年相比有所缓和,但伊拉克的国内安全还是一个大问题。今年7月,因暴力事件死亡的伊拉克人数高达535人,这是2008年以来最为血腥的一个月。9月19日,巴格达再次发生爆炸袭击事件,死伤140人。除了恐怖袭击、反美武装的军事行动之外,什叶派、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一时间难以化解,派别间暴力冲突不断,政局持续动荡,治安情况很不乐观。 今年3月份的选举,伊拉克人超乎寻常地参加了投票,岂不知这很大程度上是伊拉克人希望结束动荡不安的日子,同时也是伊拉克各派角力的一种方式。时至今日,各政治派别仍未能就很多核心问题达成妥协方案,陷入僵局,以至于大选半年之后还没能组建一个新的联合政府。正如同前德国外长约施卡•费舍尔所评论的,“伊拉克仍是个没有共同目标的国家”。随着驻伊美军战斗部队的撤离,包括基地在内的各种武装组织活动越发活跃。 美军在伊拉克的一进一出,打破了地区均势的平衡,增加了中东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从而给本地区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在美军撤出伊拉克之后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不排除美国撤军所引发的真空状态会引发新的暴力行动。由于伊拉克局势的不稳,特别是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纷争,有可能会使得伊拉克成为周边邻国加紧渗透、争夺各自利益的战场。逊尼派主导的沙特阿拉伯和什叶派主导的伊朗都会出于自身安全利益,包括地区霸权战略理念的影响,将会加强对伊拉克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使得伊拉克变成一个新的角力场,甚至不排除伊拉克发生内战的局面。到了那个时候,邻国叙利亚和土耳其也不会坐视不管,必定会采取相应的行动。现在就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拉克实际上已变成了以土耳其、伊朗为代表的非阿拉伯穆斯林地区和以沙特等海湾国家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之间角逐的赛场。美国一直非常担心的是,在美军撤出后,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大增,以至于能够左右伊拉克的政局。在当前陷入僵局的伊拉克组阁问题上,伊朗自然希望伊拉克的什叶派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如同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阿梅里所说的:“很明显,对伊拉克影响最大的是伊朗。他们正静待美军撤离,然后迅速填补权力真空。”正是由于伊拉克内部宗教和族群之间固有的矛盾,以及周边邻国施加的影响,使得新政府的组建面临重重困难。即使伊拉克各派能够在最后期限之前组成新的政府,也会出现运转不畅的局面。人们担心,伊拉克最终会成为另一个黎巴嫩。上个世纪80年代,叙利亚和以色列支持各自在黎巴嫩的代理人相互争斗,结果爆发了惨烈的内战。不仅如此,美国诉诸武力解决国际纷争,更强化了少数国家寻求非常手段来维护自身安全的紧迫性和决心。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核问题。这也是该问题一直很难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奥巴马政府急于卸掉“包袱” 美国有意在中东地区打入一个“楔子”,以推动穆斯林世界的变革,但对外输出民主的难度远远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毕竟,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具体国情都不尽相同,不可能照搬照抄美国的模式。一个国家的重建最终还是要依靠本国人民,而不是外部力量所能左右的。况且,历史上伊拉克又是一个教派纷争、族群关系复杂的国度。推翻萨达姆的进程如此之快,以至于美国人实际上对于萨达姆之后伊拉克重建所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相应的准备也不够充分,犯了不少错误。这些都是美国陷入困境的原因。 虽然今天的伊拉克依旧是个烂摊子,但奥巴马政府还是按照原计划结束了美军在伊拉克的作战使命。毕竟,美国的国家利益才是至上的,奥巴马政府急需甩掉伊拉克这个大包袱。 早在担任参议员期间,奥巴马就反对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公开承诺将从伊拉克撤军。表面上,从伊撤军是奥巴马要兑现竞选时的承诺,然而其背后则是更深层的原因。根据美国国防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截止9月17日,美军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中已有4417名将士阵亡,不少于3万名士兵受伤,军费开支不低于7500亿美元,这已经超出了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耗费。 经济上,巨额的军费开支拖累了美国经济的良性运转,美国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1年小布什入主白宫时,得益于克林顿政府执政八年的经济繁荣,联邦财政还有2370亿美元的盈余。随着反恐战争的推进,美国军费水涨船高。2001年,美国军费开支为3300多亿美元;到了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6110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尽管增长势头因为金融危机而有所减缓,但军费开支还是达到了6360亿美元。另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8年,美国军费增加绝对数额高达12387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8年秋天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两倍。另一方面,在同时进行两场反恐战争的情况下,布什政府出于国内政治考虑,依旧推行大规模减税政策,最终导致美国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最新的预算报告,2009年美国的联邦赤字高达1.4万亿美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毋庸置疑,伊拉克战争极大了增加了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美国的债务从2003年的6.4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初的12.3万亿美元。 如果说是美国的金融保险业出了问题而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那么美国大幅增加军事开支严重恶化了其财政状况,多少使得这场金融风暴来得更加猛烈。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等美国学者的评估,如果把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财政预算和经济的总体影响考虑在内,这场战争耗费的资金多达3万亿美元。如果加上死伤人员的抚恤、伤残人员的福利待遇,则肯定远不止这个数目。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伊拉克战争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国内反战呼声不断高涨。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美军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美国对伊拉克的投入似乎变成了“无底洞”,这使得美国民众逐渐失去了耐心。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的情况下,这种情绪愈加突出。有权威民调显示,高达72%的美国人认为不值得为伊拉克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在他们看来,美国完全应当将这些费用投入到美国国内的建设或社会福利上。如果将投入到伊拉克的巨额财力放在国内的经济建设上,美国何尝会落入到如此糟糕的境地!奥巴马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布什政府执政八年的糟糕表现,因为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处在错误的轨道上,急于寻求变革。 在国际上,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布什政府捏造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被揭穿后,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虐待囚犯的事件又被曝光,引得世界舆论哗然。美国的国际形象大幅下滑,世界各地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明显抬头。奥巴马上台以来,着力于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伊拉克是美国的耻辱柱,奥巴马政府也急于“翻开新的一页”。不难看出,从伊拉克撤军和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强调的“巧实力”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对外战略收缩势在必然 至少到目前为止,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社会的冲击尚不能和越战的影响相提并论。毕竟,美国在越战中的人员损失要远远超过伊拉克战争,战争所带来的伤痛也远甚于伊战。虽然美军没有完成预定的使命而撤出伊拉克,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利益(包括国内政治的考量)而做出的一种战略抉择。换句话说,在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以伊拉克战争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扩张达到了一个顶峰。现在,则是战略收缩的时候了。 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低谷,进而使得美国开展海外军事行动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奥巴马政府急于从伊拉克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还很难说美国人是否能从这场战争中真正吸取教训,但至少美国的精英阶层感到了调整对外战略的紧迫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越战重创了美国,经济危机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国际地位下滑。随之“尼克松主义”出台,美国开始战略收缩。冷战之后,美国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地位,一度抬头的孤立主义情绪也没能阻止美国对外扩张的步伐。进入新世纪,这种趋势在恐怖主义袭击的刺激下以美国发动两场战争而到了极致。 在国际关系学界,普遍认同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大国随着实力的增强会不断向外扩张,承担更多的义务,而随着对外的扩张,该大国承受的义务越来越重,最终因为扩张过度而衰落下去。现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多少拖累了美国的国际地位。2000年,美国的GDP约到世界GDP总量的33%;到了2009年,它只占到世界GDP总量的23%左右。虽然现在还难以断言美国由此就会衰落下去,毕竟美国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势还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国已处在一个从巅峰缓慢下滑的进程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任之初,奥巴马决定增兵阿富汗,几乎造成了民主党内部的分裂。根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今年7月的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于奥巴马的支持率降至新低,将近60%的受访者对奥巴马领导国家的能力信心不足。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居不下,还面临着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和来自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挑战。现在,奥巴马有必要兑现当初的承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问题,特别是选民极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上。奥巴马班子很清楚,美国当务之急是解决经济复苏问题。如果经济问题解决得不好,不光是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每况愈下,而且奥巴马竞选连任的前景也将变得暗淡无光。无论是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政治收益着眼,奥巴马都必须将主要精力转向国内问题。实际上,奥巴马已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政治包袱,希望尽早抛开,以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日程上,为2012年的竞选连任做好准备。 在经济复苏之路漫漫,国内政治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对内注重经济发展、对外进行战略收缩是奥巴马政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奥巴马政府提出“巧实力”的理念、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实际上都是美国对外战略收缩的组成部分。之所以提出“巧实力”的理念,恰恰就是因为奥巴马政府已开始认识到美国力量特别是硬实力的有限性,因此试图寻求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软实力来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这和上个世纪70年代面对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卡特政府推行人权外交有着异曲同工的类似效用。 沿着这一视角,我们能够从美军撤离伊拉克的举动窥测到阿富汗战争最终结局的一些端倪。奥巴马上任以来,在从伊拉克撤军的同时,大举增兵阿富汗,以集中打击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基地组织。一时间,似乎阿富汗战争正逐渐演变成为“奥巴马的战争”:反恐目标从“突出民主”转向“强调安全”,确保美不再遭受恐怖袭击;反恐手段也从“军事为主”转向“多管齐下”,开始考虑以政治与外交手段解决塔利班问题。然而,阿富汗的局势相当复杂,人们并不看好这场战争的前景。种种迹象显示,卡尔扎伊为首的阿富汗政府对于美国为首的联军所能取得的进展及采取的策略越来越持有怀疑态度,卡尔扎伊的公开指责则彰显了美阿之间的矛盾,双方关系也变得愈加微妙起来。驻阿前线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hrystal)与白宫、国防部的争吵而迫使奥巴马决定临阵换将,则反映出美军各级指挥官之间的巨大分歧,也多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军及其盟军在阿富汗战场的困境。截止2010年9月下旬,美军在阿富汗死亡1301人。增兵是为了撤军,人们很难想象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情势下,奥巴马政府会愿意在阿富汗无限制大规模地投入更多的军力和财力。采取伊拉克撤军的模式,将是阿富汗战争最有可能的结局。 当然,美国的战略收缩并不意味着全线后撤或者放弃,而是有意将主要的力量集中部署在奥巴马班子认定的关键部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就伊拉克和阿富汗而言,美国人肯定不会轻易撒手不管。即使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或阿富汗,美国也会想办法尽可能扶持亲美势力,使其成追随美国的国家。如果未来美国和伊拉克或阿富汗签订某种形式的军事协定,或建立军事基地,都不应让人感到惊奇。 美国的战略收缩既出于迫不得已,也是为了突出战略重点,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对内,奥巴马班子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国内经济复苏的问题。如同奥巴马自己所言,从伊拉克撤军之后,美国的第一要务是振兴经济,政府将专心于推动经济的复兴,解决成千上万美国人的失业问题,因为美国的强大依赖国内的经济繁荣。。近期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萨默斯等人的去职,也表明了奥巴马希望能在经济复苏方面取得明确的进展,扭转目前的颓势。对外,在奥巴马政府的眼里,东亚地区则是重中之重。奥巴马自称“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亚太地区,尤其是广义上的东亚地区。伴随着美国政府要员“重返亚洲”的言辞,奥巴马政府提升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强化了同地区内盟友的关系,重视和拓展了同东亚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在美国看来,东亚地区有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还有朝核、台湾、钓鱼岛和南海争端这样可能引发冲突的热点问题,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美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奥巴马政府认定美国经济的复苏,特别是海外市场的拓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亚太地区的国家,因为这一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区域。总之,对于美国内外战略的调整及其涵义,人们有理由保持高度关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室主任、研究员)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