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中海油并购风波启示
作者:袁征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5-08-14
  美国时间8月10日,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股东通过投票表决,通过了雪佛龙公司181亿美元的收购计划。此前的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无奈之下宣布放弃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不过,国内仍然有人心存一丝希望,期盼出现转机。最终的结果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但通过并购所引发的风波,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首先想说的是,中海油并购失利这一结果并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早在中海油宣布参加并购竞争之后不久,我们几位专门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交流意见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中海油这次并购勇气可嘉,但对阻力估计不足,很可能铩羽而归。   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不对。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和媒体的负面报道,妨碍了公众对华的客观认识。就总体而言,中国在美国社会中的形象不佳。而面对中国的不断崛起,美国主流意识中感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民主和平论”的兴起,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不认同,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泛滥。反映在对华政策上,就是在对华交往的同时,加强了对华防范。此次中海油并购,表面上看是国会设置障碍,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多次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   早在中海油此次并购之前,美国政府就曾阻挠香港和记黄埔收购美国电讯公司的计划,而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也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此次中海油并购的对象是一家石油公司。尽管优尼科石油公司并不十分出名,但由于涉及到石油这种战略物资,因此格外引人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波动很大,上涨趋势明显,已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小汽车的美国人,经过政客和媒体的煽风点火,对于涉及石油的并购就十分敏感。如果换作是其他国家,比如欧盟或日本,哪怕是印度,美国国内的反对声也会小许多。可收购者来自中国,还是国营企业,无形中强化了美国人疑惧和对立的情绪。   利益集团的游说和反华分子的蛊惑更加大了并购的阻力。雪佛龙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有着强大的游说力量。国会中强烈反对中海油收购的少数议员(如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庞博),据传曾接受过雪佛龙公司的竞选捐助。这些政客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将中海油并购上升到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高度,与国会内外的反华分子相呼应,从而为并购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如果换位思考的话,我们也无法过多指责美方的这种举动。出于国家安全的目的,各国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其实属于正常。毕竟,这项并购涉及到战略物资石油,况且中国还被很多美国人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中石油一度将并购价提至185亿美元,勇气固然可嘉,但其所表现出势在必得的样子,反而让美国的政客们感到紧张。本来一些并不愿过多强调国家安全问题的国会议员,也会引发联想,认为在中海油的背后有中国政府的影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句经典论断。不过,马克思也没有排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事实上,在特定的场合下,不排除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也就是“政治决定经济”。中海油并购失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步伐不会因为一点波折而停滞不前。不过,企业的重要决策,都应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在涉及到跨国并购的问题时,除了考虑到经济层面的利弊之外,决策者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就此次中海油并购而言,需要决策者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美国政治文化尤其是当前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的考察。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而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倒是建议国内的企业家应当咨询一下相关的国际问题专家。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美国所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