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简析2005年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
作者:刘卫东 来源:现代国家关系 时间:2006-01-01
2005年,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关注中国的热潮。 从2月份的参议院听证会开始,“中国问题”不断升 温,美国政府官员、媒体和学术界纷纷加入其中,尤 其是随着美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的出台和围绕 着优尼科收购案出现的巨大波折,“中国问题”热高 潮迭起。此次辩论的广度与深度均超过以往,核心 是“中国崛起问题”,它反映出美国对华观念的一些 变化,并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一、美国的“中国问题”热 2005年,美国政府部门、媒体和学术界对中国 的关注十分引人注目。几乎所有的美国重要媒体、 智囊机构研究人员,以及许多前任和现任政府官员 纷纷在各种场合,就涉及广泛的中国议题展开了大 量讨论,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和热情。这次讨论 集中在对中国现状和新世纪发展前景的评估上,尽 管仍以负面评论居多,但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消极言 论与积极行为交织,这种非同寻常的现象吸引了更 多的目光,使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问题” 热。 这股热潮首先表现在美国国会、行政部门2005 年的议事日程上,“中国问题”的分量明显增加。2 月16日和17日,美国参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军事 委员会相继举行听证会,中情局局长戈斯和国防部 长拉姆斯菲尔德分别就中国军力增长的趋势和影响 提出警告,拉开了美国国会关注中国的序幕。之后 包括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 会、筹款委员会、小企业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国会美 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事 务委员会、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等在内的众多机构, 就其所关心的包括中国在朝核问题中的角色、中国 在拉美的影响、中国加入WTO三周年、中国战略变 化对新疆人权状况影响、中国的武器扩散问题、“窃 取”情报问题、法轮功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宗 教自由、网络控制、司法制度、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 等范围极为广泛的诸多议题举行听证,并提出和通 过不少相关议案。一些听证会举行时甚至需要警察 到场限制入场人数,难怪有媒体称“离开了中国,国 会山不知要冷清多少”①。2005年,总统布什、国务 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财政部长斯诺、美 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证券交易委 员会主席考克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杰弗里 三世、副国务卿佐利克、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 伦,以及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代表团、众议院美中议会 交流小组等诸多美国政要和组织相继访华。7月20 19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1期 ① 李庆四:“美国国会天天说中国”,《环球时报》, 2005年7月 13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日美国防部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因数度推迟出 台时间和集中反应出对中国军力增长的担心而受到 普遍关注。8月,在优尼科拍卖问题上因有中国公 司参加竞购又掀起轩然大波,美众议院还以压倒多 数的表决结果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 美国媒体历来喜欢渲染“中国问题”, 2005年对 中国的关注更为集中,一些耸人听闻的评论、报道屡 见不鲜。5月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推出封面故事 “中国世纪”,以“未来是否属于中国?”为总题,用 21个版面对中国进行了密集报道。美国有线新闻 网(CNN)从5月14日起,对中国社会进行了为期一 周的不同专题报道。5月22日和6月12日,《纽约 时报》分别发表“从开封到纽约”和“塑造中国未来 的实力”的长文,详细讨论中国的未来和美国的对 策。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同时发 表了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和著名评论人理查德·纽曼(Richard New2 man)的文章“如何对付中国”和“崛起,中国的天定 命运”。《时代》周刊6 月27 日还以“中国的新革 命”为总题,刊载了超过20个版面的相关文章,全 面解读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的情 况。《华盛顿时报》6月下旬则连续刊出使人震惊的 关于中国军力预测和间谍渗透的文章。① 《大西洋 月刊》6月号更是语出惊人,其封面文章标题就是 “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②。 一些前政府官员也不甘寂寞,包括前国务卿基 辛格、奥尔布赖特、鲍威尔,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 格,前贸易代表希尔斯、巴尔舍夫斯基,前商务部长 埃文斯,前驻华大使尚慕杰、芮效俭,美国防部前助 理部长、前驻华公使傅立民,前驻华武官麦利凯等在 内的前政界名人纷纷出面表达意见。学术界的争论 更为激烈。企业研究所、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传统基 金会、兰德公司、外交学会、凯托学会,以及包括各大 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机构在内的 诸多专家学者,就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不同观 点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布鲁金斯学会举办题为 “中国出现”的论坛时,只能容纳150人的会场就有 近千人报名参加。③ 在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后,美国各种关于 “中国问题”的讨论逐渐减少。9月21日副国务卿 佐利克发表了布什当政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关于对华 关系的讲话。其核心是希望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能 担负起共同责任的“利害相关者”,以保证中国日益 强大的力量产生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④ 之后随着 美国高层频繁访华,以及美国国内外难题丛生,关于 “中国问题”的辩论热潮逐步降温。9月,副国务卿 佐利克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基本为“中国问题”辩 论划上了句号。 二、关注和辩论的焦点 冷战后美国国内对于“中国问题”的集中关注 已非首次,但这次的关注焦点从“中国问题”转向了 “中国崛起问题”,原本颇受重视的民主化改革、人 权、宗教自由、贸易摩擦等问题虽仍不时挂在嘴边, 但已不再处于优先位置。一些可能对美造成长远影 响的现实问题逐步凸显,原先未受重视而今渐被提 上议事日程的担心开始出现。 第一,军事问题。美国多数精英仍认为中国将 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作为军力发展的基本依据, 但更加强调对可能出面干预的太平洋美军的现实威 胁。中情局局长戈斯直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对 驻扎在台海地区的美军构成了威胁”。⑤ 拉姆斯菲 尔德指责中国在未受明显威胁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军 力,不仅威胁到台湾,也威胁到其他国家。⑥ 但包括 鲍威尔在内的一些前政府官员表示,“看不到”拉姆 20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1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Bill Gertz, “Chinese dragon awakens, ”TheW ashington Tim es, June 26, 2005; Bill Gertz,“Thefts of U. S. technology boost China’s weaponry, ”TheW ashington Tim es, June 27, 2005. RobertD. Kap lan, “How we would fight China, ”The A tlantic M onthly, June 2005 Vol. 295, Iss. 5, p. 49. “美国关注中国崛起布鲁金斯学会推出中国项目”, 2005 年9 月21 日, http: / /gb. chinabroadcast. cn /8606 /2005 /09 /21 /1685 @710318. htm。 “美副国务卿称应加强对华合作正面对待中国崛起”, 2005 年9 月23 日,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world /2005 - 09 /23 / con2 tent_3530155. htm。 “Meeting Long - Term Challenges with a Long - Term Strate2 gy, ”Testimony of Director of Central Intelligence Porter J. Goss Before the 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February 16, 2005, http: / / www. cia. gov/ cia /public _ affairs/ speeches/2004 /Goss _ testimony _ 02162005. html. Rumsfeld,“China buildup a threat to Asia, ”June 4, 2005, ht2 tp: / /www. msnbc. msn. com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