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美国民主输出的困境
作者:刘卫东 来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时间:2007-03-01
日本学者猪口孝说过:“民主是一个神圣而又含混的字眼,我们所有人都热爱它”。[ 1 ]即使独裁者也喜 欢把民主挂在嘴边,于是推广民主、试图让这种普世的价值观统治全球的冲动,自然会成为一些国家国际 行为的醒目特征。美国无疑是引领民主输出大潮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从古到今把输出民主作为一项专门 使命来承担的只有美国,而且这已逐渐成为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华盛顿的“神圣之火”,杰斐逊的 “民主理想”、威尔逊的“14点计划”、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以及二战后美国为对付国际共产主义威胁而提 出的一系列“主义”,都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冷战结束后福山预言将出现一个 “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模式”而导致的“历史的终结”更将它推向极至。克林顿政府进一步将“推进民主” 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认为“民主的传播将帮助解决所有其他的 美国外交政策问题”。[ 2 ]布什总统在其第二任就职演说中不谈任何具体问题,而是反复使用了几十个“民 主”和“自由”之类的词汇来宣扬自己的外交政策构想。这充分反映出民主输出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 位。美国政府输出民主的考虑很多,其中确有受到意识形态驱动的因素,但更多地是为了确保美国的实际 利益。然而,民主输出是否真能如其所愿那样有利? 或者至少不利因素都能在其预料和控制能力之内? 现实似乎并未给出十分肯定的答案。主动或被迫接受美国民主模式的国家,尽管其政治体制经过选举的 洗礼,符合民主运作的程序,却又出现许多侵犯人权、国家动乱、经济衰退的现象;而美国的利益和声誉也 不仅在民主输入国内部,同时也在国际上以及美国国内遭受着意想不到的考验,有些还留下难以预料的长 远隐患。本文拟以海地的民主实践为例,探讨美国在此国输出民主遭遇的困境。 一 美国在海地推广民主的努力 独立于1804年的海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现行宪法规定:海地是独立、自由、民主的国 家;三权分立是其政体模式;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可直接选举总统和立法机构成员;行政权由总 统、总理和两院制议会分享。但海地多年来一直被独裁政府控制,政治生活充满暴力,虚假选举屡见不鲜,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世界”,至今仍未摆脱战乱和贫困导致的危 机。海地距美国不到1000公里,处在美国与中南美洲联系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地和美国难以割舍 的密切联系,即使在尚未成为世界大国之时,美国早已把海地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 3收稿日期: 2006 - 08 - 08 作者简介:刘卫东(1968— ) ,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曾占领海地19年之久,直到独立浪潮席卷全球的二战后,美国对海地仍保持着实际上的控制,同时不断按照 自己的设想对其进行着民主改造。在此依几个有代表性的政治阶段来考察海地二战后的民主化进程。 (一)从独裁到民主 1956年亲美独裁者马格卢瓦尔在人民罢工中被迫下台,此后军人集团群起角逐,海地9个月内更换了 6届政府。1957年杜瓦利埃上台, 1964年又经“公民投票”成为终身总统。1971年4月杜瓦利埃病亡,暂 由其遗孀代为执政。杜氏统治期间600万人口的海地有10多万人遭到迫害,国内矛盾不断激化,迫使美 国总统卡特于1977年派遣美驻联大代表到海地敦促其改善民权。1980年小杜瓦利埃正式继位, 1985年 他又以“99. 98%的赞成票”成为终身总统,但次年在抗议浪潮和总罢工的威胁下美国敦促小杜提前下台, 并提供军用运输机助其出逃,海地随即建立军政府。 1987年3月,海地全民公投决定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但军政府攻击选民的暴力活动导致选举失败。 在美国的压力下军政府重开选举,但新当选总统上台不足半年即在军方威胁下出逃。随后军方首脑轮番 执政,直到1990年最高法院法官被指定为临时总统,宪法才得到完全恢复。为表示赞赏,当时的美副总统 奎尔访问了海地,并要求举行新的大选, 1990年底,代表贫民利益的阿里斯蒂德击败美国支持的马克·贝 森,成为海地第一位民选总统。 (二)民主从受挫到恢复 海地的选举结果出乎美国预料。鉴于阿里斯蒂德激进的排外立场,美国对其耿耿于怀。1991年9月, 海地军方再度以“结束独裁、恢复民主”为由发动政变,阿里斯蒂德被迫流亡美国。据称华盛顿并未试图阻 止这次政变,随后还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提供了心照不宣的支持,发动政变的叛军首领也一直得到美国中 央情报局的赞助。[ 3 ]政变发生后,美国虽参加了联合国安理会和美洲国家组织对海地实行的制裁,但基本 保持低调。 克林顿上台后把推进海地民主上升到新的高度。但阿里斯蒂德始终拒绝美国要其与海地温和派合作 的建议,不仅谴责美国政府没能实现护送他回国复位的诺言,还批评美国拦截海地难民船是建立“海上柏 林墙”,同时利用以前从美得到的资助游说美国会批准出兵海地。面对国会的压力、军政府的顽固和难民 潮的威胁,克林顿政府终于决定出兵,海地军方被迫交权下台。阿里斯蒂德由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陪同 返回太子港。 美国一直将海地民主政权的恢复视为其外交政策的胜利,不仅提议免除海地部分国际债务,还首次在 海外出资雇用保安公司保护阿的安全。但阿里斯蒂德随后与美在加快私有化进程、迅速解散军队、归还军 政府档案材料方面出现新的矛盾并演化成争端,海美关系再度恶化。 (三)民主的延续和中断 海地新大选如期举行,由于美国预先的强硬警告,阿决定暂离政坛,将政权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