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综述
作者:袁征 来源:《美国研究》2007年04期 时间:2007-12-30
○学术动态 “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综述 袁征 2007年11月15~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陈佳贵副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致欢迎辞。    与会者来自中美两国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媒体。近30名美方与会者来自24个机构,包括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亚历山大·卡斯勒(Alexander Karsner)、前北约总司令克拉克(Wesley Clark)将军、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等。中方与会者来自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规划院、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贸促会、中国进出口银行、《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和我院国际合作局、美国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亚太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等。   在为期三天的对话中,与会人士就中美政治与安全关系、经贸与投资关系、能源与环境领域合作、文化与媒体关系畅所欲言,坦诚对话,就解决中美分歧、推进中美合作,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 中美政治和安全关系 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詹懋海将军和前高盛亚洲区执行董事肯尼思·科蒂斯(Kenneth S. Courtis)的共同主持下,论坛首先就中美政治与安全关系展开对话。 中美学者一致认为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势头是积极的,合作不断加深。与会者也注意到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龚显福将军认为,中美之间利益攸关,合作与交流是必然的。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美双方要相互理解、信任。第二,要注重两国的共同利益,这是双方互助的基础。第三,两国要尊重差异,特别是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 亚洲学会名誉主席卜励德大使(Nicholas Platt)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提升,在地区安全方面中美有待加强合作。美国承诺不威胁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并期待两国共同承担一些责任,联手解决诸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能源短缺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国际问题。面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灾难,中美两国要从战略高度来加以应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大使认为,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的确为中美两国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但中国并没有故意利用伊战为自己拓展国际影响力。因为中国的发展过去20年是请进来,现在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中国发展与非洲、拉美的关系是正常现象,美国要以平常心看待。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认为,九一一后中美两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有较好发展,成绩明显,但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2008年大选后美国政府换届。二是敏感的台湾问题。2008年台湾举行选举,美国应考虑不要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意识形态的干扰。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教授则谈了中美关系的中长期问题。他认为,中美在政治、安全方面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过去相比,双方的会晤沟通更为娴熟和富有效率,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但中美关系也有根本上的弱点,那就是缺乏战略互信:中方战略家怀疑美国将阻止中国实现战略目标;美国则以为中国排挤美国,使其在亚洲边缘化。因此,双方一定要交流和磋商,以维护长远利益。他认为,中美利益攸关,合作与竞争并存,但不是对抗性的竞争,而是合作共赢。尤其面对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中美需要进一步合作。他主张,未来中美合作的领域包括推进东北亚安全机制的构筑、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和更为广泛的环境保护问题。他认为,未来五年将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合作还是猜忌和冲突。因此,两国现在需要采取步骤来为更长远的未来打算,努力解决好矛盾和摩擦。 与会者还重点讨论了中美军事关系。军事科学院彭光谦将军认为中美军事关系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两军关系正向理性、务实的方向发展。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双方互信程度不高,其次是军事关系相对滞后。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柯海诺(Heino Klinck)中校认为,中美军事合作近来的势头是令人鼓舞的,但两国军事关系不深入,也不够牢固。中美两军还缺乏相互信任。 (二) 中美贸易和投资关系 贸易和投资是中美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和美中关系委员会前主席何立强主持了讨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R. Lardy)认为,投资贸易关系对中美两国都有利,但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这造成了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的储蓄率全球最高,最近几年有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美国储蓄率最低,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让美国成为最大的净债方。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美国产生赤字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贸易不平衡,中美需要协调政策来减少不平衡。美国可以通过减少政府开支和提高储蓄率来消除赤字,但希望这不会导致衰退,否则对中国产品的购买也会相应减少。中国需要拉动内需,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余永定所长指出,中美双方的贸易不平衡不是长期的。目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率为70%(美国、日本为30%),外汇储备1.4万亿美元,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这是很大的问题。一旦美元贬值,积累的大量外汇就要消失。中国政府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放慢发展速度,减少退税和出口补贴,取得了一定成功。中国现在处于脆弱和敏感时期,若人民币升值太快,会有大量资金流出,产生经济泡沫。而经济增速放缓也要适中,否则就会产生大量就业问题。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从技术层面谈了中国企业界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他认为,美经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双方优势互补。在市场机制推动下,企业完全自主地择优采取行动,这给双方带来了福利和动力,达到互利共赢。对于未来的合作,他谈了几点看法。其一是美国政府没有全面系统地推进民间经贸交流活动。其二是尽管美国各州欢迎中国投资,但总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不友好,主流媒体负面评价多,企业不敢涉足。其三是美国法律规章不透明,一些项目因为国会和媒体的攻击而停止。最后希望美国有关部门加强中小企业对华合作力度。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主张,中美两国应加强金融合作,共同探索和建立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美国要学会尊重中国,同时中国要使更多的人了解美国。美国让中国自己解决问题,但有时又干涉中国的政策,这是矛盾的。美国应该放松并废除出口管制,使更多的技术出口到中国。中美应该加强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尤其是高新技术方面。 针对中石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和联想收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个人计算机业务所引发的风波,美方专家表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企业,必须要谨慎。事实上,如果美国政府以某种形式购买中国的国有资产,中国肯定会担心。反过来,如果中国官方背景的企业并购美国的大企业,美国也会担心。在他们看来,许多大额投资会受到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干扰。 (三) 中美能源和环境关系 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在中美关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美国科学技术总统顾问斯蒂夫·佩珀马斯特(Steve Papermaster)的主持下,论坛展开了讨论。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亚历山大·卡斯勒、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姜克隽博士和中国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等专家就中美能源和环境关系发表了看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美双方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重大合作机遇。中美两国每年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到全球总消耗的1/3,因此两国加强合作非常重要。亚历山大·卡斯勒指出,中美的相互依存,不仅是在经济方面,而且还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双方的合作正在加强。他认为,需要一个“全球框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中国和美国的加入,有效的合作就不会存在。其次,需要提高技术、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最后,还需要注意清洁能源的规模效应和盈利性。中美双方可以在加速技术创新与扩散、分享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加强合作。   与会者还就政府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所应发挥的作用、中美合作的障碍、新科技的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及使用和开发可替代能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认为核能和太阳能是利于环保的能源,代表着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还有学者提到要加强国民有关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有关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的具体举措方面,与会者围绕能源和环境合作中的融资问题、能源合作中如何处理政府和私人部门间的关系、中美现存的能源对话机制以及可能的最高领导人的能源对话机制、中美开发替代能源方面的合作、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克拉克将军建议设立一个“美中基金”,两国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他主张,中美双方应该有一个最高级别的政治机制来就能源问题展开对话,以便中美能够更好地交流和相互学习。 (四) 中美文化与媒体关系 在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杨和美国《财富》杂志社编辑里克·柯克兰(Rik Kirkland)的联合主持下,与会专家专门就中美文化和媒体关系展开了讨论。 中方与会者认为,中国媒体的市场化日趋明显,中美两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期。《人民日报》评论员何刚指出,对当前的中国媒体来说,传统导向与市场导向是并行的,而后者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两国媒体有必要加强交流。在他看来,美国媒体对中国发展状况的把握有局限性,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看法也比较偏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美媒体间的交流少,其结果是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对方,得出的结论也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他建议两国媒体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的发展,避免使一些偶发性事件对两国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增加两国媒体间的培训与交流等合作;正视两国媒体间存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求同存异。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李小萍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选择性很强,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报道很少。主要因素包括中美意识形态差异,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失败的,并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华尔街日报》驻华社长白佩琪(Rebecca Blumenstein)指出,读者希望能读到更多的有关中国的报道,而他们也希望真实报道。尽管在出版和采访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中国对于外国记者的限制已经减少,也更加开放了。   与会者肯定了新闻媒体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王烁认为,媒体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正不断增大。尽管媒体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但新闻媒体能够使国家领导人的决策被更广泛地知晓和理解,这也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尽管位于决策的外圈,但媒体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影响加大。《中国日报》评论部主任谭洪凯也认为,媒体对公众看法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两国媒体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客观地认知对方。   国防大学的杨毅将军认为,对中美两国的安全和军事关系来讲,媒体的影响十分重要。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体。因此,两国媒体都应该更客观公正地报道。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建议两国媒体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对方的批评要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   首届中美合作论坛开得很顺利,内容较丰富,交流也较充分。与会人士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评价,并对论坛今后的活动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和麦肯锡公司的华强森博士对大会做了总结性发言。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