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冷战后美国对前苏联各共和国的政策
作者:樊吉社 来源: 时间:2002-12-31
第一章 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1991年底,布什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1991-1992》报告还谈论苏联的发展前景和"正在浮现的后冷战世界",认为苏联的"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其领导人必须决定性地推动并促成制度性变革"。 当这份安全战略报告出版的时候,苏联的政治版图已经发生了剧变,美国面对的不再是苏联,而是相继独立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郊区别洛韦日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11个共和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独联体的协议书和《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消失启动了一个后冷战时代的来临,此后美苏关系被美俄关系、美国同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所取代。 第一节 美俄蜜月时期(1991年-1994年初)      俄罗斯对前苏联的继承   苏联宣布解体后,俄罗斯全面接管并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军事遗产。苏联解体前曾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等国际条约达1.6万多个。俄罗斯宣布将这些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归到俄罗斯名下,并由俄罗斯接管所有外交关系,苏联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的外交机构。   ……………   除了庞大的军事建制,苏联解体还留下了庞大的核武库。前苏联约有7000枚核弹头,其中80%部署在俄罗斯,另外的20%部署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能否有效控制这些核武器不仅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事关俄罗斯能不能顺利继承前苏联的核大国地位。阿拉木图会议确定了处理核武器的基本原则,俄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关于在核武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的协定》确认了四国忠于不扩散核武器的原则和销毁所有核武器的愿望,规定乌、白、哈三国必须以非核国家的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其境内的核武器将运往俄罗斯销毁;俄罗斯统一控制核武器,但核按钮的启动必须征得乌、白、哈总统的同意。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辞去了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并把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俄罗斯基本顺利地继承了核大国地位。   俄罗斯曾经希望全面接管前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但没有达到目的。部分独联体成员国认为,如果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它们的政治独立地位就无法得到保障,主张按照驻地原则瓜分前苏联常规军事力量。1991年底到1992年上半年,独联体首脑会议多次磋商常规军事力量问题,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些成员国在独立后就开始了独立建军的过程,将各自境内的前苏联军队划归自己管辖,俄罗斯不得不放弃了全面接管常规军事力量的计划。   俄罗斯对前苏联的继承还包括外交上的继承。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六年零九个月的任期内,启动了以"新思维"为指导精神的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在国内实施改革,在外交领域采取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和解的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同西方和解的政策,甚至考虑同西方进行合作。在同西方和解的道路上,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比戈尔巴乔夫走的更远。      美国对苏联解体的反应《别洛韦日协议》签署后,苏联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逐步消失,苏联剧变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国务卿贝克在12月8日接受哥伦比亚电视网采访时表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苏联境内存在类似南斯拉夫内战的危险,苏联人将会继续努力维持某种中央权力,比如建立"松散的联邦"或"独立国家大家庭",这种变革因为核武器的存在而变得复杂。 随后国务卿贝克于12月15日对莫斯科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实地了解苏联境内的局势变化。   …………   我们的邻国有美国(通过白令海峡)、日本、西欧各国。我们同这类国家完全不存在任何不能克服的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却存在着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和将来建立同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因此,融入西方成为俄罗斯独立后对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美俄关系自此进入蜜月时期。      美俄关系的非正常发展:1991年底到1994年初冷战结束之初,美俄两国都面临着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国际环境。对美国而言,俄罗斯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敌人,并且表示出同美国修好的强烈愿望,同时在国内强力推进各种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   两国都需要对其国际地位做出调整,此间美俄的"蜜月时期"是冷战后美俄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蜜月"期间,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更多表现为宣言式外交、利用政治经济手段解决其首要关切----协助俄罗斯处理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庞大战略武器库并实质性地推进美俄军备控制和裁军、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以支持其国内经济改革;此外,美俄关系的"蜜月"时期,两国在一些安全领域仍然存在分歧。      美俄关系的全新定位:宣言式外交关系   其实,对于美国应该采取一项什么样的对俄政策,国内存在较大的争论。以前总统尼克松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考虑到俄罗斯的领土、资源、人口、常规军事能力和核力量,美国应积极支持俄罗斯。俄罗斯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只有俄罗斯能够实现民主和市场经济,其他前苏联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同样的目标,而这些国家能否成为民主国家将是亚欧地区能否实稳定的关键。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美国应该支持俄罗斯之外的其他前苏联国家。由于俄罗斯在历史上一直具有扩张倾向,只有联合其周边国家才能对俄罗斯的这种倾向形成制约。象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等人更强调支持乌克兰的重要性。也有人主张在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国家搞平衡政策。   …………    克林顿总统任期的第一年内曾经把俄罗斯当作"向全球推进其政治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目标",叶利钦也希望借助美国的援助推进国内的"民主和市场改革"。双方各有需求,但美俄关系发展并不顺利,随着北约东扩问题的提出,美俄实质性的分歧开始成为双边关系中的主要因素。1994年1月初,克林顿访问俄罗斯,美俄两国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宣言称美俄关系从此进入了"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虽然克林顿仍然表示支持叶利钦及其奉行的改革方针,但在他访问之前,美国就宣布无意向俄罗斯提供新的援助,叶利钦也表示不再寻求美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此次会晤,双方签署了一些合作协议,有利于美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在安全领域的根本分歧预示着美俄关系真正进入"成熟阶段",笼罩在美俄关系中的"玫瑰色"开始淡化以至消失,宣言式外交关系为特征的"蜜月时期"结束了,美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开始了。      协助处理前苏联遗留战略武器及美俄军备控制和裁军   前苏联解体后,引起国际社会关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前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当苏联宣告结束的时候,前苏联庞大的核武库部署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上,尽管这些核武器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得到了极为妥善的控制和保管,不曾出现任何意外,但在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时期,无人能够保证这些致命的武器不出意外。虽然美国无法让这些"致命的魔鬼"从地球上消失,但至少要保证这些核武器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将"魔鬼" 装在一个瓶子里总比分散在四个瓶子里要安全的多。协助俄罗斯处理这些遗留的战略武器成为美国的头等大事。   ……   冷战结束之初,两国就削减核武器达成协议和美国协助俄罗斯成为唯一继承前苏联战略核武器的国家并帮助俄、白、乌、哈销毁核武器,这些事件表明美俄在军控和裁军领域正经历一个"黄金时期",随着美俄"蜜月"的结束,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分歧成为阻碍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的主要因素。 美国对俄罗斯的援助   在冷战结束后到1994年初的美俄双边关系中,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是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俄罗斯推进国内经济改革需要巨额的经济援助,美国也希望向俄罗斯提供援助帮助俄罗斯尽快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援助成为美俄"蜜月"的原动力。   ………   1994年之前,美俄均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希望借助经济援助鼓励俄罗斯向自由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转变,通过制度性变革一劳永逸地消除俄罗斯对美国构成的安全威胁,美国所有的经济援助都希望造就一种制度性安排。俄罗斯在独立初期也对美国期望甚多,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将象二战结束后对西欧国家提供马歇尔援助一样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提供充分的支持,同时不希望美国干预俄罗斯的事务,更不想为了援助而损及其安全利益。事实证明,这是双方理解的错位。美俄之间的需求是不对称的,美国提供援助的目的比较复, 提供援助的方式以多边机构为主,双边援助的承诺远远多于实施,美国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俄罗斯没有按照美国希望的方向改革。对俄罗斯而言,美国的经济援助"口惠而实不至",从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经济改革的需要,美国协调的多边经济援助和双边经济援助都附加了其他条件,比如要求俄罗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进行经济改革,尽快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出军队等,这些附加条件以及美俄首脑会晤中美国更关注俄罗斯的战略武器削减等政策让俄罗斯觉得美国关心的是如何削弱俄罗斯,如何通过非常有限的经济援助换取俄罗斯在安全问题上让步,而不是真正帮助俄罗斯行经济改革。显然,美国觉得俄罗斯改革离美国希望的深远,俄罗斯则认为美国帮助俄罗斯经济改革"目的不纯",双方的热情都在慢慢消退,俄罗斯不再渴望美国的"马歇尔式经济援助",经济援助在双边关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美俄的摩擦和分歧 美俄"蜜月"期间,尽管俄罗斯外长执行了比较"亲美"的路线,在裁军和军备控制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合作的态度,尤其在《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问题上对美国做出了比较多的让步,但美国似乎并不照顾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两国之间比较重要的摩是美国阻挠俄罗斯向印度出售火箭发动机。   ………   冷战期间,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驻了大量军队,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敦促俄罗斯撤出军队,俄罗斯也陆续撤出了13万驻军中的大部分军队。波罗的海三国有167万居民讲俄语,在如何保障这些居民的权利上,俄罗斯同三国的磋商并不顺利,这成为撤军问题上的主争端,美国开始积极介入这些争端。1992年7月参议院通过了布什总统提出的援俄及其它前苏联共和国的法案,法案将俄罗斯能否在撤军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同俄罗斯能否获得人道主义以外的经济援助挂钩。1993年9月参议院通过的1994财年对外援助计划中也明确规:如俄罗斯不从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撤出军队,美国将中断对该地区的援助。美国只关心俄罗斯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而不关心那里讲俄语居民的权利,这已经让俄罗斯不满;此后美国又多次将是否尽快撤出军队同对俄经济援助挂钩更让俄罗斯无法接受。除了俄印火箭贸易、俄伊潜艇、波罗的海撤军等问题,美国1993年轰炸俄罗斯的盟友利比亚也没有照顾俄罗斯的态度,这些问题上成为美俄"蜜月"中的不合谐音,并持续影响美俄关系的基本状态。   蜜月的结束   俄罗斯独立之后,美苏对抗的局面趋于消解,美俄关系中合作因素上升,以给予和寻求经济援助为基本内容的双边关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短暂的"蜜月"时期是美俄关系中的非正常时期,当双方不切实际的热望逐渐消失后,"蜜月"随之宣告结束。   ………   美国最初致力于协调西方各国的立场,通过西方七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俄罗斯提供援助。这些多边机构承诺的援助份额中,美国所占比例较小;多边机构的经济来源仍然要依托各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坏,这就导致援助承诺多而实施少。更何况,多边援助同样要求俄罗斯采取比较严格的经济和财政改革措施。美国提供的直接经济援助不但数量有限,而且附加各种政治条件,这让俄罗斯感到美国的经济援助不过是"嗟来之食"。俄罗斯更希望美国能够真正消除制约美俄经贸关系的制度性障碍,如给与俄罗斯最惠国待, 向俄罗斯出口商品和技术开放市场,鼓励美国公司在俄罗斯进行投资等,但美国行动十分迟缓。就援助的分配上,美国更关心消除俄罗斯战略武器构成的威胁,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援助用于拆除和销毁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美国还毫不客气地堵住了俄罗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获取硬通货的财路,在俄罗斯向印度出售低温火箭和向伊朗提供潜艇问题上实施制裁或者威胁撤销援助。美国在经济援助上的消极政策和在安全领域的积极政策让俄罗斯感到美国并不是真正帮助俄罗斯改革,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将俄罗斯降格"二等小伙伴"。经济援助问题上的有限进展不断侵蚀美俄关系的根基,1994年美国推动北约东扩更让俄罗斯感到美国防范、制约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企图,俄罗斯由此开始调整对美政策,美俄短暂的"蜜月"时期终于寿终正寝。   第二节 美俄关系逐步"正常化":合作与对抗并存时期(1994年以后) 美俄关系:合作与对抗的年代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欧洲旧有安全秩序的崩溃,它为美国重新构建欧洲安全秩序提供了机遇。欧洲能够建立什么样的安全秩序将取决于俄罗斯的发展方向,如果俄罗斯能够通过政治经济变革走向西方式的"民主道路",美国和欧洲大可不必担忧俄罗斯可能会形成什么威胁;如果俄罗斯的变革不成功,继承前苏联的政治遗产,维持一个专制的政权,那么美国和欧洲必须防止俄罗斯成为欧洲的威胁来源。俄罗斯的走向会影响美国的对欧洲安全秩序的考虑和对俄政策;同样,美国如何构建欧洲安全秩序、采取什么样的对俄政策也会影响俄罗斯的发展。纵观冷战后的美俄关系,美国大致采取了两种对俄政策:接触和防范,在不同时期政策侧重不同。   ………   美国对俄政策的调整反过来又增加了俄罗斯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促使俄罗斯放弃同美国结成"盟友"的幻想,寻求更为独立的外交政策。两国外交政策调整和互动最终导致美俄关系进入一个对抗和合作并存的时期。 美国推动北约东扩   本来华约的解散使得以华约威胁为主要存在理由的北约丧失功用,北约的存亡问题一度引起争论,欧洲各国为未来欧洲安全秩序设计蓝图时都是以北约存亡为主要参照的,而美国反对任何削弱北约的设想。由于美俄关系在1994年之前的良好状态,北约扩大问题并不突出,美国国内和北约内部酝酿北约扩大也没有引起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罗斯甚至在1992年到1993年间多次表示加入北约。外长科济列夫曾经表示"俄罗斯并没有认为北约是个敌对组织,更不要说是个军事对手。此外,我们并不排除某些时候,俄罗斯本身或许会成为联盟的一个成员国。" 1993年8月,叶利钦在访问波兰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认为波兰加入北约同俄罗斯的利益并不相背。   ………   经过数次谈判,最终俄罗斯于1999年5月27日同北约成员国签署了《俄罗斯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俄罗斯的所得没能超过赫尔辛基会晤中美俄总统谈到的那些内容。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成为俄罗斯参与欧洲安全事务的重要机制,俄罗斯拥有发言权,但没有否决权,对于北约不得扩大到前苏联共和国的要求,基本文件并没有承诺。如何解释双方的承诺,美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年7月8日的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上,北约正式邀请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约,美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争暂告一段落。1999年3月,在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三国正式加入北约,第一阶段北约东扩完成。俄罗斯面对强势的美国,不得不接受北约扩大的事实。      美俄在军控领域的有限合作和停滞   减少来自俄罗斯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构成的威胁是美国恒久不变的政策,尽管1994年之后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调整了各自的政策,但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仍在进行,只不过受到美俄关系大局的影响,合作的领域有限并曾呈现停滞状态,存在分歧的领域愈益难以弥合。   ………   在2000年年底美国总统选举之前披露的文件表明,美俄交易的另一部分是作为俄罗斯承诺的交换,美国将不对俄罗斯当前的俄伊合作项目实施制裁。 2000年11月,俄外长致函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表示俄准备在12月1日退出该协议,美国立即表示将制裁俄罗斯同伊朗的合作。此后,双方就此问题进行谈判,美国希望俄罗斯能够继续遵守1995年的协定。但俄罗斯并不顾忌美国的压力,俄伊之间的合作继续推进,2001年3月,俄罗斯和伊朗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和伊朗两国相互关系基础及合作原则条约》,总统普京也表示,俄罗斯在不违反国际惯例和所承担的义务的情况下将为保证伊朗的安全提供援助。同年10月,俄罗斯和伊朗签署了两国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协定,这项文件为俄向伊朗提供防御性武器提供了法律保障。 美俄就此问题的较量仍然任重道远。      美俄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较量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俄两国不再象冷战时期那样一些地区安全问题上寻求绝对冲突的利益,但两国的利益并不重合。1994年后,俄罗斯开始推行"大国外交",叶利钦也表示俄罗斯应该参与一切重大国际事件的解决,应该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此后,俄罗斯逐步改变了以前的做法,积极介入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问题和波黑冲突等问题,美俄的分歧远远大于有限的合作。   ………   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美国将俄罗斯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之外,不愿让俄罗斯拥有发言权。在美国看来,俄罗斯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只能扮演一个"搅混水"的角色,俄罗斯已经没有多少能力和意愿影响中东问题。这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1994年后俄罗斯开始积极介入中东和平进程,俄罗斯高级官员频繁出访中东,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也访问了莫斯科,俄国力图打破美国独揽中东和平进程的局面。1996年初,普里马科夫就任外长后,俄在中东的外交力度进一步加大。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普里马科夫访问叙利亚、黎巴嫩、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表示愿为解决中东问题发挥积极作用。随后各国对俄罗斯回访,就中东问题交换意见。1997年10月,普里马科夫访问巴、以、叙、黎等六国,提出有关中东问题的12点建议,在中东引起较大反响。     美国对俄罗斯的援助   蜜月关系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援助政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4年之前,美国的援项目的有两类:一类援助是用来减少俄罗斯庞大武器库对美国及欧洲构成的现实威胁,这类援助在美俄关系的波动期间基本上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主要通过纳恩--卢加法案等形式实施援助。削减庞大的战略武器库、执行签署的军备控制和裁军条约、确保战略武器的安全等符合美俄共同利益,俄罗斯也的确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还通过分阶段购买俄罗斯的裂变材料向俄罗斯支付了相当一笔款项。   ……   但这个提议一直被国会搁置。9月3日,参议院终于通过了这笔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解决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议案,但众议院只同意提供35亿美元。最后通过白宫和国会的妥协,克林顿同意为这笔资金附加条件,国会最终同意注资。在俄罗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通过协调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对俄提供贷款,对俄缓解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附加条件,在实施俄罗斯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议和重组外债问题上,美俄的争吵一直没有停止。      结语:美俄关系--冷战后十年的磨合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俄罗斯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如何为新环境下的美俄关系定位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俄罗斯独立之初的一边倒向西方到1994年之后的多边或者全方位外交,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努力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对美国来说,曾经对峙半个世纪之久对手消失了,美国突然成了唯一的超级强国,怎样处理同俄罗斯的关系也是美国政府的头等大事,从积极支持俄罗斯的改革到推动北约东扩,美国在克林顿的领导下正逐步确立"美国治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标志着冷战结束后近十年的"叶利钦时代"结束了,到2000年美国任期届满的克林顿总统也打点行李离开白宫,美俄关系中的"克林顿--叶利钦"色彩开始消退,美俄关系的摸索过程暂告一个段落。   …………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俄罗斯努力同美国分庭抗礼,两国因此争吵不休。美俄关系经过将近十年的调整,开始恢复到正常状态。    美国同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的关系 美国和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苏联解体后相继独立的拥有核武器的三个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第二类是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几个国家;第三类是波罗的海三国。根据这些国家涉及的问题不同美国给予了不同度的关注, 对第一类国家美国主要关心前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继承的战略武器,如何促使这些国家成为无核国是其关注重点,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同乌克兰的关系。对第二类国家美国主要关心油气资源。对第三类国家,美国主要关心如何消除俄罗斯的影响,推动俄罗斯尽快撤出驻军。冷战结束后的近十年中,美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美国同继承前苏联核武器国家间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非常关注部署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领土上的20%的前苏联的核武器,其中乌克兰领土上大约部署了2000到3000件战术核武器,176件战略和武器,哈萨克斯坦的领域上部署了104枚SS-18洲际导弹和远程轰炸机携带的核弹头,弹头的总数达到1400多个。这些核武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造成严重的扩散危险,因此,美国最初致力于协助俄罗斯接管这些核武器,帮助俄罗斯顺利继承核国家地位,以减少这些核武器可能对美国构成的直接或间接威胁。   …………   随后,乌克兰总统保证即使西方七国不按照承诺向乌提供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必需的资金,乌克兰也将如期关闭该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得到解决。      美国同中亚、高加索地区国家间的关系  冷战结束之前,美国从来不曾涉足中亚(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 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外高加索地区(指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实际上如果不是在里海地区发现巨大的油气储量和前苏联解体,美国大约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发展同该地区的关系。   …………   并利用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遏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伊朗和阿富汗的发展及因此对美国利益造成的威胁。      美国同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全面发展同前苏联各共和国的关系,波罗的海三国也不例外1991年9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承认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共和国独立并将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同月14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先后访问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分别同三国首脑会谈,讨论了美国向这些国家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等问题,并表示支持这些 国家尽快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此后,美国同三国的关系得到稳步发。   …………   经过冷战结束后几年的调整,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对波罗的海的渗透。在政治方面,美国通过同三国缔结"美国--波罗的海宪章"对三国做出安全承诺以外,美国还通过同三国的高层来往施加影响,促其从战略上倒向美国。美国还通过经济援助与扶持等手段,加强对三国的经济渗透,美国同这三国的经贸联系加强必然削弱三国对俄的经济依赖。军事方面的联合演习则加强了美国的军事影响力。美国推动三国加入北约更是试图通过将三国融入北约安全机制,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影响。美俄之间就波罗的海问题的明争暗斗仍将持续下去。 George Bush: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1-1992, Brassey's (US), Inc., 1991, p.20. "贝克谈苏联局势",新华社华盛顿12月8日电,见http://www.info.xinhua.org 李静杰 郑羽 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87-88页。 Alexander Dallin: America's Search for a Policy towar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Current History, October 1992, Vol.91, No.567, p.323. Andrei Kozyrev, "Partnership or Cold Peace?" Foreign Policy (Summer 1995), pp.11-12. Bill Gertz:Letter shows Gore made deal,THE Washington Times, Oct. 17, 2000, http://buchananmich.homestead.com/files/Gore_Russian_Nuclear_Secret.htm.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