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透视美国大选
作者:袁征 来源:《半月谈》2000年第22期 时间:2000-11-01
2000年美国大选,民主、共和两党争夺激烈,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美国总统一时难产,两大阵营继续在佛罗里达僵持不下,战场已经延伸到法院,相互指责不断升级。此次大选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人们思索。 大选耗资30亿美元 有人说:“金钱是政治的母乳”,这话深刻地道出了金钱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据报道,今年九成以上拥有更多竞选资金的国会议员获胜。相反,没有资金,就难以展开竞选活动。在这次大选中,共和党的多尔夫人、奎尔等就是因为资金不足,而退出了选举。正是因为如此,筹集竞选经费向来成为候选人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美国大选经费不断水涨船高。据统计,1860年大选,林肯总统只花了10万美元;1972年总统竞选,花了约1亿美元。到了1996年,总开支为24亿美元,其中总统竞选为9亿美元。今年的大选中,各项竞选经费开销达三十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尽管“金钱政治”早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脚注,但是耗费如此巨大还是令人瞠目结舌。 通常,竞选经费主要来自5个方面:候选人自掏腰包、个人捐款、公司和利益集团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捐款、本党资助以及政府竞选配套基金。其中,公司和富有的个人捐款向来是候选人经费的主要来源。 根据1974年美国联邦选举法,个人一年中给予每个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向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捐款不得超过5000美元;向一个政党的捐款不得超过2万美元。但是,对于个人为支持或反对某个候选人所刊登的“独立”广告或者“议题广告”没有加以限制,直接导致“软钱”日益增多。此外,竞选法对于国会议员候选人的竞选开支没有限制。而政治行动委员会数量的膨胀使得对单个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的限制失去作用。由此,捐助的款项越来越大。大选中,至少有20家公司、工会捐款在100万美元以上,几乎是1996年大选期间捐款的2倍以上,其中最大的捐款机构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向两党捐助了430万美元。到9月4日美国劳动节为止,“软钱”开支已经达到大约2亿5千万美元以上,而1996年同期是1.49亿美元,跃升了70%。 到2000年6月,政治行动委员会捐助了1.67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上升了32%。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利益集团的捐助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投资而已,目的是为了影响政府的决策,获取更大的回报。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捐款,捞取好处,这是美国政治运作的重要特色。事实上,在候选人进行选战的同时,利益集团也在激烈地较量。主张维护枪支拥有权的团体共捐款260万美元,其中92%给予了共和党人;而支持管制枪支的利益集团则捐助民主党人。经常出现的结果是公众利益由于利益集团的活动而遭受侵蚀。比如,大多数美国人要求政府强化对枪支的管理,但由于全美来福枪协会的反对而无法推行。另据报道,石油巨头哈默家族及其属下的西方石油公司多年来和戈尔父子关系密切,是戈尔主要的赞助商之一,而戈尔在一宗“私有化交易”中,将21公顷国有土地强行批准给西方石油公司。小布什为回报一天然气公司的支持,则在得克萨斯州放宽了排放有害物质的限制。 10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引用一位专家的话说:“(美国)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赂制度。筹集经费不是为了支持民主。现在经费是通过公司和私人利益集团筹集的,它们的目的是获取影响。” 近半选民漠视大选 四年一度的大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党内初选,到两党代表大会,再到最后的对决,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利益群体也在台前幕后明争暗斗;新闻媒体也对于这一盛事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报道。无疑,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然而,在这似乎热闹的争夺中,许多选民漠视大选的存在,更不会去参加投票。1996年大选中,只有大约49.8%的选民参加了投票,是1924年以来最低的一次。尽管今年的投票率要稍稍高于原先的预计,但也仅仅在51%左右。也就是说,在2亿多选民中,大约有9000万以上的选民漠视大选的存在,没有行使投票权。 美国视自己为民主典范,但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其选民投票率却是最低的国家之一。有人曾经把100个国家的投票率依次加以排列,结果美国名列倒数第12位。这对于颇具优越感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事实上,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大选的投票率持续下降。尽管国会在60年代通过了民权法案和投票权利法,后又把投票的年龄降低到18岁,但投票率却一直在走低。1960年,选民的投票率为62.8%;1972年为55.6%。到了1980年,投票率为52.6%。1988年则只有50.16%的选民投了票。到了1998年国会中期选举,更是仅有41.9%。 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有过很多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两大政党近一个世纪来差别越来越小,这在冷战结束之后更为明显。1992年,克林顿竞选立场从左向中间转,而今年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从右向中间转,这使得戈尔和小布什在社会保障、健康保健等问题上都向中间靠,相互差别不大。选民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只能从有限的选择中做出决断,而往往这种抉择又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出来投票的积极性不大。 其次,一些选民厌恶政治,漠视政治生活。他们觉得,对于候选人或政党不存在真正的挑选,因为获胜的一方都不会履行其诺言。许多人对于大选中竞选双方相互泼脏水感到困扰,对于金元政治的极度膨胀也极为反感。在他们看来,政治是肮脏的,因此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第三,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组织松散,对于自己的党员没有任何的约束力,所以不能有效地动员他们去参加投票。 第四,在制度层面上,对选民资格登记的要求和缺席选民投票的繁琐过程也妨碍了选民的投票。要求选民提前登记和在一个州居住一定时期限制了一些选民参与投票。毕竟,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流动性很强。 最后一点,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目前并没有面临任何明显的外在威胁或危机,战争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缺乏投票的动力。这也是投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常而言,参加投票的程度在不同类型的选民里差异较大。就族裔而言,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往往比白人的投票率要低。就教育程度而言,通常是受教育少的穷人较少参与投票选举。收入和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庭收入较高的的选民相对收入低的选民会更积极地去参与投票;而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投票率在所有的年龄段里最低。据统计,1996年大选中,18到24岁年龄段的投票率只有32%。今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青年竟然不知道今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的姓名;只有33%表示会行使投票权。总体来看,往往是那些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处境不佳的社会下层人士不去参加投票,而这些人恰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政府的帮助;但当政者也往往忽视他们的利益。看来,美国所推崇的民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剪不断理还乱 今年的大选中,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比如,尽管密苏里州前州长卡纳汉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但依旧当选参议员。威斯康星一电视台13日播放偷拍的片段,显示戈尔支持者向流浪汉派发香烟以换取他们投戈尔的票。此外,密尔沃基县马凯特大学的一百四十一名学生承认在大选日投了不止一张票。 而佛罗里达所发生的一切更是令人惊讶。在媒体的误导下,佛罗里达州选情一波三折:先是主流媒体断言戈尔关键性地赢得了在佛罗里达的胜利,没有多久,又将该州纳入胜负难定之列。接下来,又宣布小布什当选总统。然而就在戈尔打电话向小布什认输、各国政府纷纷恭喜小布什之际,该州的选务官员突然宣布,两人票数相差低于0.5%,所以按照佛州法律必须重新计票。各国纷纷撤回先前的祝贺声明。戈尔也立刻收回前言,不再承认选举失败。 伴随着重行计票,又不断引出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该州棕榈滩县的选票设计容易使人误选;部分选区黑人投票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以及选票箱丢失等不正常现象。另据报道,在该州67个县中至少有16个县没有将所有的选票完全计点进去。这些似乎只是冰山一角。尽管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有人故意作弊,但选举的公正性已经受到了质疑。 目前,已经有多位支持戈尔的选民提出诉讼,要求重选。支持戈尔和布什的两派人士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戈尔和小布什阵营也相互指责对方不尊重公平竞选的原则。戈尔阵营已经开设热线,收集证据,威胁要视事态的发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在戈尔阵营的坚持下,棕榈滩等县已经开始人工点票。面对这种局面,小布什阵营指责民主党要求人工点票的目的是图谋“窃取”白宫,并采取法律行动,要求联邦法官终止手工点票,但被拒绝。不过,小布什阵营宣称:如果必要,就在其他几个相差很小的州寻求重新点票。另一方面,身为共和党人的德州国务卿依据联邦选举法规定,也就是所有选举必须在选举结束后的7天内宣布结果的规定,表示不会改变11月15日为选票最后点算的截至时间,这又引起戈尔阵营的强烈反对,认为含有政治动机,并诉诸法律行动,要求延长截至时间,以便完成部分县选票的手工统计。戈尔和布什阵营均已提出上诉,一方要求继续手工计票,另一方则反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60年,肯尼迪的得票率仅仅领先时任对手尼克松0.2%。当时,激烈的竞争也也曾经在密苏里州引发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但最后以尼克松决定接受选举结果而告终。今年尚不知最后的结果如何,但从目前看来,双方还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当然,双方也不会轻易将战火扩大至其他州。大选战场扩大至法院,需要法院来定夺大选的结果也颇为罕见。 大选这种混乱的局面,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美国选举运作的弊端。一些人士评论说,美国这次选举有些“像意大利”、“像墨西哥”,因为这两个国家大选经常是乌烟瘴气。美国一向以“民主典范”自居,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然而,这一次,如同英国《每日电讯报》所说的,“美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美国选举制度的弊病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出来,而是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出总统,这是一种间接选举。恰恰是这种选举机制导致目前僵持不下的局面。 根据这种特殊的选举人团制度,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的参众两院议员人数相等。50个州共有535名议员。1961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哥伦比亚特区拥有3名选举人票。这样,总统选举人票就有538人。在总统选举后的12月,当选的选举人在各自所在州的首府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获得过半选举人票、也就是270张以上就当选为总统。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稍有不同外,其余各州都是实行获选票多者赢得全部选举人票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赢者通吃”或“胜者全得”。举例来说,在现今成为关注焦点的佛罗里达州,一个候选人只要赢得该州的多数选民投票,哪怕只比对手多一票,就可赢得该州全部25张选举人票,从而当选总统。 美国之所以推行这种特殊的间接选举制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1987年的制宪会议上,在如何选举总统的问题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方案。会上,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联邦派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反联邦派则坚持扩大州权;联邦派主张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反联邦派则坚持总统由国会选。不过,在他们看来,如果实施直接选举,则容易使政府决策受到民众情绪摆动的干扰,并可能导致激烈的社会运动;如果总统由国会来选举,则会造成国会操纵行政当局的运作,不利于总统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此外,这一斗争还夹杂着大州与小州之间利益的较量。最后双方最后达成妥协,确定总统由选举人团选举。独立之初,各州联系松散,人口分布极为不均,交通十分不便,“选举人团”制度在当时很适用。 但是,这种选举方式有其明显的缺点。最为突出的是有可能出现得选票多者却不能当选总统,而得选票少者入主白宫的奇怪现象。出现少数选民支持的候选人当选总统。出现这种现象通常是一位候选人尽管在全国的得票率低于对手,但在拥有较多选举人票的少数大州以微弱优势胜出,从而赢得较多选举人票而当选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三次,全部出现在19世纪。今年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即戈尔在领先小布什21万多张选票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在佛罗里达落后对手几百票而失去整个大选。对此,欧盟主席普罗迪说:“非常有趣。几乎无法相信——二亿选民,决定权却在几百人手里。” 捷克作家维斯写道:“多数美国人选戈尔,怎么会小布什得到的选举人票反而多,如果跟孩子们解释说这是民主选举的结果,他们会以为我在开玩笑。” 选举人团制和“胜者全得”规则很久以来就不断受到批评,说其不符和时代精神,有悖于公平原则。因而在美国历史上,有多次修正选举人制度的尝试,但都不了了之。其主要的原因是选举人团制有利于巩固两党制,民主、共和两党担心改革会扩大小党的影响力,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一旦“选举团制”废除,将有利于“第三党”的发展,而这是轮流执政的两大党绝不愿意看到的。第二个原因是小州担心一旦废止选举人团制度,他们由于人口很少而导致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此外,出现复杂局面的几率不多,改革的动力不强,每一次都不了了之。要修改宪法,必须获参、众俩院2/3的多数议员同意,并获得3/4州的认可。 千年大选将改革选举人团制度再次提上了台面。民意调查显示,61%的美国选民主张修正现行的选举人制度。目前也有国会议员正在考虑修改这一规则,但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有一点清楚的是,无论谁获胜,都将面临弥和美国国内分歧、提高个人威信的艰巨任务,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弱势总统。如果小布什入主白宫,他将是一个获得选民票少于对手的总统,本身的合法性都颇为有限;如果戈尔上台,他将面临共和党主导的国会,经过这番争斗,双方关系自然颇为苦涩。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