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第三章
作者:袁征 来源: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时间:2001-05-01
3 接触的条件 台湾的大陆政策 史蒂文•M•戈尔茨坦 从表面上看,台湾在朝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触”的方向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直到1995年终止接触,海峡两岸的谈判已经例行化和机构化。经济联系,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都兴旺起来——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单边的,台湾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和投资流向大陆。第二渠道的外交也在增长。自从1989年台湾记者报道天安门游行事件,海峡两岸人员来往稳步增长,这些人员来往包括了特别广泛的各类群体,从科学家到学生再到地方政府官员。 不过,正如这本书编者们在序言中所指出的,接触不仅仅是联系——不管这种联系形式多么多样化和活跃。这要取决于其实质,特别是参与接触的国家如台湾(译者注:原文如此)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走向中直接朝着改变现状的一些因素的方式。在这方面,台湾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其存在本身和在岛内日趋民主化时代(台湾)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必须要改变的,如果在大陆和台湾之间要有任何和解的话。这些接触的条件产生了一种与台湾亚洲邻国关系不同的与北京的关系。 继续争夺:1949—1998 引言 1949年,在有效控制大陆之后,共产党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领土包括台湾“省”。当年12月,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悲哀的残余人员落脚台湾岛、澎湖列岛和沿海群岛。原本认为北京和台北两个都自称统治中国的政府之间的对抗不会延续多长,但是共产党军队错过了进攻台湾的机会。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和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准备放弃台湾而对付大陆的共产党。 但是随后北朝鲜在1950年6月入侵南朝鲜,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 在决定保卫南朝鲜的同时,杜鲁门政府派遣了美国第七舰队来使得台湾海峡中立化。到8月份,一小笔美国的对外援助被批准给与国民党。中国军队在1950年10月介入朝鲜冲突并同美国军队交战之后,美国对台湾的义务确立下来。命运——和美国的政策——给与了国民党第二次机会,从而使得一次共产主义的完美胜利受到挫折。此后近50年,国民党统治着台湾。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考察一下在蒋介石(1949—1975)和其儿子蒋经国(1978—1988)任台湾总统期间台湾的对大陆政策。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强调在讨论台湾近来台湾同大陆关系时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核心因素——台湾政治演变对于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轨迹的深远影响。 蒋介石时代 1949—1975 蒋介石依旧象中国历史停滞在40年代末南京同延安对峙之时一样行事。国民党声称正在准备一次“第四次战役”或一个“第二次北伐”来最终击败共产党。 临时首都在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否认其是一个“流亡政府”;相反,它统治着一个大部分领土被“叛乱者”占领的国家。 无论是仅仅防卫台湾岛还是“遏制”大陆都不是蒋介石的目标。相反,其政府存在的理由是重返大陆。尽管其政策在其生命的晚期有微小的变化,但是自始至终的假定是台湾海峡两岸的冲突是将用军事手段解决的“一个纯粹内部事务”——抑或通过从台湾进攻大陆的方式或者作为亚洲国家对抗全球共产主义的一部分。 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政治口号由此就是“反攻大陆”和“光复大陆”。 这些是蒋介石仅仅感兴趣的“接触”方式。这种态度势必妨碍了同大陆的任何互动。相互间的贸易是不可能的,甚至海外的中国人也被告诫在其他地方寻找投资的机会。 与共产党敌人的任何问题的谈判都是超出限度的——蒋所坚持的是“汉贼不两为”。这很简单,就是什么也不谈;满足于大陆投降之外的任何现状都是“对叛贼统治的认可”。 关于内战在继续并且下一个阶段将不可避免地是军事对抗这种设想决定性地塑造了执政的国民党看待台湾和台湾人民的方式。贯穿蒋介石的大半生,政府偏据台湾的临时性被强调:政策的目标被指向大陆的光复,而不是长久居留台湾。国民党从来既没有满足于台湾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将台湾发展用于除了入侵大陆的基地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否则那样做将是承认失败。 在持续的与大陆“热战”的背景下,这种对长久退据台湾的拒绝是同国民党统治台湾的权力是连为一体的。反攻大陆的承诺需要用来维持蒋的主要支持者特别是军队的士气。 更为重要的是,这对维持国民党通过一套独特的政治机构来对台湾实施专制统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套政治机构用来保持一种军事警戒的状态和保持国民党早些时候对于大陆统治时的连贯性。 1947年宪法仍然有效,此宪法授权成立一个立法院、一个间接选举的总统和一个由总理领导的行政院。挑选出来代表大陆各省的流亡代表们即使在逃往台湾之后仍旧保持他们的席位。同样地,总统继续由选举人实体(国民大会)来选举出来,其成员全部是早些时候在大陆选举出来的。毕竟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而不仅仅是台湾。但是,因为它也代表着一个寻求镇压国内反叛的政府,源于在大陆反共冲突期间的两部法令也延伸用于台湾。这两部法令,一部给与蒋介石特别的权力;另一部继续推行军事管制法。 国内的政治需要和对大陆的政策由此就难以分开地捆绑在一起。假设内战被单方面地宣布已经结束,或者通过谈判获得解决,国民党对台湾专制统治的逻辑基础就不复存在,因为其仅仅将台湾作为一个被内战分割的单一国家中的一个省。台湾的政治制度将不再由于在大陆举行的选举而合法化,台湾的政治权力也不再因为内战的需要而被剥夺。 直到60年代末,国民党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也被国际环境所支持——具体来讲就是大陆和美国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会谈的前景,相反,其毫不妥协的立场同蒋介石和国民党所阐述的立场一模一样。北京坚持认为它代表着中国的合法政府、开罗和波茨坦会议都已经将台湾让与中国、中华民国是一个在中国领土上的残余政府。最为重要的是,“台湾问题”是一个将由内战两方解决的一个内政问题。在1955年之前,着重点是“武力解放”。从那之后,有时提及“和平解放”、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和两党进行会谈的可能性。 到了1958年,北京将其不能结束国内战争大多归咎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在谴责美国这些毫无理由对于中国内政干涉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谨慎地提出,愿意同华盛顿就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进行商讨,但对于台湾地位这个纯粹内政问题不会加以讨论。 中国对于美国干涉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由的。勿容置疑,美国的干预在结果上阻止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完全的胜利,并永久保留了一个炫耀的假象,即国民党还没有被击败。正是美国的支持使得中华民国保持住被夸大了的国际存在(特别是在联合国)地位,而这种支持是被华盛顿对于冷战需要的认知而驱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耐心受到考验,尽管光复大陆的论调在台湾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到60年代末,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是,华盛顿的亚洲政策正在越出支撑中华民国的冷战姿态。尽管台北对于同共产党谈判危险性的强烈警告,尼克松政府恰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谈判。 在台湾,多年来收复大陆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誓言越来越失去了可信性。在1958年一个特别的场合,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坦率地对一位国务院的官员承认: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些誓言变成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也有迹象表明,严酷的现实促使了台湾大陆政策的微妙变化。尽管光复大陆和自称为中国合法政府的论调仍在继续,但是重点是放在了使用和平或“政治”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具体而言,台湾将朝着一个“典范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鼓励大陆人民寻求依照台湾的主张来实现统一。 这一姿态也为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台湾发展和扩大当地民众政治权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尽管其强烈地坚持中华民国代表全中国的立场,台北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调整。这一现实是它不再是联和国的成员,而国际社会日趋承认北京正在成为无可回避的事实。正是在蒋介是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实质外交”的根基开始发展起来,由此多种形式的联系(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的)同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其他国家建立起来。 不过,还存在着次要的基调。一直到死,蒋介石和他所领导的政党/政府继续着内战的腔调:政治合法性;光复大陆;拒绝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任何接触(经济联系,谈判等等)。这些年的政策是与接触外交相对立的。 蒋经国时代, 1978——1988 …… (注释省略,以下省略)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