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经贸往来成为中美关系防护栏
作者:袁征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01-05-06
经贸往来成为中美关系防护栏 袁征   ■美国当地时间6月1日(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国会,正式要求 将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延长一年。这一举动本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只是因为这一决 定正值中美关系遇到波折之时,所以还是引起人们对于布什对华政策的揣测。 ■年度审议对华贸易地位是冷战的遗产 尽管去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同意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 系地位,但由于中国至今尚未加入世贸组织,所以今年国会还要依据以前的程序继续审议对 华贸易关系问题。 现在所称的"正常贸易关系"是从以前所谓的最惠国待遇地位演化而来。1974年,美国 国会通过的"杰克逊 瓦尼克修正案"规定:如果"非市场经济"国家要获得最惠国待遇, 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同美国达成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互惠条款协定,并获得国会 批准;其二是必须满足自由移民的条件。依据这一修正案,美国政府对有关国家的最惠国待 遇进行一年一度的审议。当时国会通过这项修正案主要是针对前苏联限制犹太移民而采取的 措施。由此可见,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但这种影响却延续到今天, 已经和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背道而驰。 "杰克逊 瓦尼克修正案"适用于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 因此中国也就必然受到该 修正案的约束。1979年,中美建交后签署了双边贸易关系协定,决定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 遇。不过,美方还是依照"杰克逊 瓦尼克修正案",坚持对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实行年度审 议。1989年后,美国国内一些人力图利用贸易问题对华施压,从而使最惠国待遇问题成为影 响两国关系的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每年在经过了激烈的争吵之后,美国国会都延长了中国 的最惠国待遇。 需要指出的是,最惠国待遇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给予另一个国家更加优惠的待遇,只是 相互给予对方产品非歧视性的待遇。因而这种待遇并非是一种恩惠,而只是相互之间进行正 常贸易的基本条件。为了不使民间误以为"最惠国待遇"是美国给予中国的"恩惠",1998 年7月,克林顿总统签署法案,将"最惠国待遇"的提法改为"正常贸易关系" (简称NTR)。 ■中美经贸往来日趋频繁 自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波折不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美经贸往 来却日趋频繁,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一跃而 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经贸已经成为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石。 中美双方都从双边经贸关系中受益匪浅。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有将近1/3 的商品出口到美国。而美国去年对华出口达到162亿美元,使得35万到40万的美国人就业 或直接从中受益。不仅如此,来自中国的价格低廉的日用品有助于美国保持低通胀,有助于 提高美国人的生活质量。 伴随着中美间经济依存度的不断加深,在增加美国对华制裁威慑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 了中国的反报复能力。依存度的大小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在部门产业和产品对 他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上。中国市场对于美国的飞机制造业、通讯业和农产品等都具有越来越 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未来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对许多国家来 说都是十分诱人的。 延长对华正常贸易关系对于中美双方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美国不继续延长中国贸 易关系地位,美国的工商业、农业、工人和消费者就会受到损害。而且,美国两个重要的贸 易伙伴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应该说,中美经贸合作对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 经济繁荣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发展对华贸易关系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中美之间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还在美国国内构筑了维护对华关系的利益群体。主要出 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以美国工商业、进出口业、农业和零售业为主体的利益集团主张发 展对华关系,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来自劳工组织、人权集团、宗教右翼 组织、藏独势力以及环保组织的反华活动,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即使是目 前对华颇为强硬的布什政府,也必须要考量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是其重要的选民基础。 ■延长对华贸易地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长期以来,美国就一直试图对中国施加影响,依照自己的模式来塑造中国。这一目标在 中国不断崛起的形势下就更为明确和紧迫。 发展对华贸易关系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应对一个不断崛起的中国,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如果对华推行赤裸裸 的遏制政策,不仅力不从心,而且难以获得其盟友的支持。不仅如此,如果处置不当,反而 会将中国推到不得不同美国对抗的位置上。这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局面。对于美国民主、共 和两党主流派来说,最好的途径是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努力对中国施加影响,推动中国的改 革。在他们看来,发展对华的贸易关系,不仅可以使得美国从经济上受益,而且有助于传输 美国的价值观。相反,如果取消正常贸易关系,就会削弱中国国内的改革力量,不利于美国 对华战略目标的实现。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推行"接触政策"。美方希望通过对华"接 触政策"把中国纳入西方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使用各种规则来"规范"中国的行为,力图影 响中国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得不断崛起的中国不会对美国的利益构成重大冲击。 新上台的布什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推翻这一战略,只是会更为明确地推行政经分开的政策, 也就是在安全层面的问题上推行强硬政策的同时,继续寻求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即使在发 生"撞机事件"而使中美关系极度紧张之时,布什也表示支持发展对华贸易关系,支持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月29日,布什在洛杉矶国际事务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中指出,贸易可以 促进中国开放,推动中国的民主发展,同时可以稳定亚洲,有利于美国的经济繁荣。6月1 日,布什再次强调,正常对华贸易关系将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促成一个经济上开放,政 治上稳定、安全的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务卿鲍威尔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与中国进行贸易不仅是好的经济政策,它也是好的人权政策和好的国家安全政策"。 ■美对华政策:接触与防范并存 布什上台以来,中美关系似乎风云突变,跌宕起伏,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美在人 权、导弹防御系统、台湾(对台军售、允许李登辉访美和陈水扁过境)、西藏等问题上都发生 了分歧和冲突。中美战机相撞事件更是一度将中美关系推到了危机的边缘。所有这些事件的 出现,都或多或少地对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负面的影响,似乎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感觉。 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接触与防范并存,两者在目标上并行不悖,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 国家安全利益。即使是主张对华推行"接触政策"的主流派人士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也有一 种不确定感,他们不能保证未来中国不会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而对华"接触政策"反对 派的声音也并没有偃旗息鼓,一直在鼓噪着。为此,美国国内还曾就对华政策进行过大辩论。 出于现实而谨慎的需要,美国对华政策中一直还有防范的一面,这在1995年至1996年台海 危机后就更为明显。反映在政策层面上,就是一方面增进同中国的交往,另一方面强化美日 同盟关系。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后,中国国内反应强烈,这使得美国精英阶层开 始重新检讨对华政策,美国国内主张对华强硬派的影响有所上升。 布什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而不再寻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应该说对 华政策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尽管布什政府一再强调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但可以肯定的是 对华政策中的接触与防范会更加明显。在对华接触的同时,防范和遏制的成分会有所上升。 美国将会巩固同日、韩等盟国的关系,加强同中国周边国家的来往,以牵制中国。推行实力 原则,加强美国国防力量,大力推进导弹防御体系。在双边关系上,更加强调现实利益,主 张将贸易和安全问题分开。一方面希望发展贸易伙伴关系,力图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施加 影响;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安全层面的问题时,将中国视作潜在的"竞争对手",采取强硬的立 场。 由于接触和防范这两个政策层面在实际操作中有其内在的矛盾性,所以美国对华政策会 时不时出现摇摆,导致中美关系的波动。 虽然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防范层面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急转直下, 未来两国关系还将继续寻求合作。 经过建交以来20多年的发展,中美关系日益密切。除了受益于双边经贸关系外,美国在 安全、军控、环保、毒品走私和偷渡等许多问题上都需要中国的合作。作为两个大国,中美 都希望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致力于经济建设,更需要一个和平的稳定环境。 美国新总统上台,在对华问题上常常会落入一个"怪圈":上台初期,总是摆出很强硬的 姿态,但经过一段波折后,他最终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对华政策大体上又回到原有的轨道 上来。目前小布什上台才三个多月,尚没有摆脱大选的包袱。实际上,布什在中国问题上的 表态还没有超越他在竞选期间的言论。 尽管中美关系近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造成的消极影响还是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并没有对整个中美关系的根基产生重大冲击。布什政府一再表示,无意改变"一个中国"的 政策,也暂缓出售中方尤为反对的"宙斯盾"驱逐舰给台湾,避免挑战中方的底线。布什还 称中国是"伟大新兴国家",支持发展双边贸易,并表示将不改变秋季访华的行程。 目前,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中间还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 此,我们更需要冷静观察,韬光养晦。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尽管波折不断,但未来中 美两国在碰撞中求合作的基本模式不会改变,毕竟中美关系的发展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