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登上胡佛塔》节选二“今天我们一定要说服你信奉上帝”
作者:袁征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时间:2002-01-01
“今天我们一定要说服你信奉上帝” 在去美国之前,就听说许多美国人信奉基督教,而且不少人还非常虔诚。这些或是听别人说,更多的则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等我到了美国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我刚到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月,是住在校外的一所房子中,这是唐娜帮助我临时租用的。从住处到斯坦福校园,还有一段距离不算近的路程。我既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所以必须先走20分钟左右的路,然后在帕拉奥托市的加利福尼亚大街乘坐斯坦福校车“马格里特”到亚太中心。而在下午的时候,则原道返回,单程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刚到斯坦福,我对道路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就一个人沿着高速公路回家。由于当地人们大多是开车出行,路上很少有行人,因而我就有点显眼。 一天下午,从学校回家。路上迎面碰到两位不到20岁的美国青年,两个人都穿着非常整齐,打着西服领带,显得非常精神。除了非常正式的场合,通常美国人着装是非常随便的,以注重舒适为主,纯棉休闲服是他们的最爱。这两个青年一人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从公路一侧的居民区突然出来,因而颇为显眼。对方也注意到我的出现,在我们迎面而过的时候,对方用美国人最为随意问候的方式说了一声:“Hey!”出于礼貌,我也应了一声招呼。接下来的对话就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了。其中的一个小伙子突然问道:“你信奉上帝吗?”我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就随口回答说:“我不相信。”另一个小伙子就显得非常惊诧地说:“为什么你不信奉上帝,上帝可以使你快乐!”我这时才稍稍反过神来说:“我刚刚从亚洲来到这里没几天,对于上帝还不是很了解,所以还没有领略到信奉上帝的好处。”对方马上说:“你怎么不信上帝呢,今天我们一定要说服你,让你知道信奉上帝的好处。”两个小伙子一唱一和,就开始了他们的说服工作。看着时间不早,而对方似乎一副不说服我不罢休的架式,我又一点不清楚对方的底细,所以就推说有事需要处理,不能悉听他们的劝导。他们一看,就说:这样吧,你把你的住址留给我们,明天上午我们去你家同你谈谈,让你认识上帝,直到你信奉上帝为止。想到明天上午在亚太中心有事,就说上午没有时间,于是对方就说第二天的下午到我住处来。看着他们一幅执著的样子,我也没有过多地思考,就在他们的笔记本上留下了我的住址。 第二天上午,来到亚太中心。想着前一天下午遇见那两个小伙子的事情,觉得有些好玩,所以就告诉了唐娜。唐娜一听,就好意地警告我说:在美国,不要随意将住址或者电话告诉陌生人,因为这样不安全!听了这话,我对唐娜的好意非常感谢,表示以后会注意。根据我的描述,唐娜初步判断这两个人可能是摩门教派的。 美国的教派众多,信奉基督教的人数远远超过信奉其他教派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摩门教则是源于基督教但又不被认为是“正统”基督教的教派。该教是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支教派,正式的名称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尽管摩门教自称是基督教会,但基督教会却将其看作是一个由基督教衍生而来的新宗教。事实上,摩门教内部也不是统一的,而是有数个分支。其中最大的一支是犹他州摩门教会,1996年其成员达到了480万人。与一些老派的宗教流派相比,摩门教当属后起之秀,但信教人数却增加很快。根据盖洛普组织1994~1995年的调查,摩门教成员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大约为2%。尽管摩门教的信徒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于美国西部各州。这一地区是正统基督教派力量相对较弱的地区,所以也利于摩门教的传播。加州所拥有的摩门教徒仅次于犹他州。摩门教来自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年龄段,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特殊地方。但随着信教人数的增多,摩门教的政治影响力也相应有所提高。摩门教的信仰在许多方面与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保守教会的信仰基本相同,强调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恪守。作为一只新兴教派,摩门教非常重视传教工作。依据该教派的规定,每一个年满18岁的成年教徒都有义务自费传教2年,而传教地区则由教会指定。通过对摩门教的了解,我可以初步判断那两个年轻人也就刚刚年满18岁,是由教会指派出来进行传教活动,而主要的对象就是像我这样不信奉宗教的人。 一提到美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美国的强大、富足,或者是对外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然而,美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却往往被国人所忽视,那就是美国的宗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美国各地,分布着超过30万座的教堂。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信奉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相应的宗教组织。尽管美国人工作十分繁忙,竞争非常激烈,但仍然大约有60%的人每天都祈祷,而有40%的人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事实上,除了到教堂做礼拜和祈祷之外,不少人还在其他的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圣经》始终是美国的畅销书之一,年销量900万册左右。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美国的钞票上,醒目地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的英文句子。在美国的国歌里,也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而在美国总统面对全民的演讲中,最后以“上帝保佑美国”来作为重大演讲的结束语更是屡见不鲜。 在美国各地,教堂随处可见,而且许多教堂建设的非常精美。许多著名大学的校园内,都有相应的教堂,令许多人都难以思议。教会的经费,基本上来自于民间的募捐和会员自愿缴纳的会费。政府一般并不拨款补给教会,只是豁免教会的所得税和财产税。美国人的生活整体来说比较殷实,又非常笃信宗教,所以经常会捐助教会。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就有一座金碧辉煌的教堂。这座教堂最初是为了纪念学校的创始人斯坦福先生而修建的。斯坦福夫妇都虔诚地信奉基督教。斯坦福夫人就曾经说过,“当我的全部身心在这所大学之时,我全部的灵魂则在那座教堂里。”不过,他们从来不排斥信奉其他宗教的师生来到斯坦福大学,所以从一开始,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祈祷活动。斯坦福教堂已经成为美国西部非常著名的跨宗教教堂。 宗教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美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为主的国度。早期到达北美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中许多是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而北美大陆是实现自己宗教理想的“净土”之所在。面对极为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宗教的信念支撑了早期移民前进的步伐。从建国之初,美国人就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认定自己是新大陆,而与欧洲的旧大陆有着本质的区别。19世纪中叶,正是在“天顶命运”的旗帜下,美国人大举向西进发,展开“西进运动”,一直将美国的版图扩展到太平洋东岸。可以说,在美国迈向世界大国的进程中,宗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美国的成功之路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有专家指出,要想真正了解美国这个国家和它的子民,就必须关注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出国前,我的一位老师曾亲口对我说,要想吃透美国人的内政外交,不把《圣经》拿来读一读,可能对于美国政治的理解就是比较肤浅的。这话当时听起来觉得有些夸张,但等到我亲身到了美国之后,亲身经历告诉我,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宗教在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点也不可小视。一个人如果参加了某个宗教组织,就似乎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身份,可以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同。反之,如果不信教,则有可能被人视为怪异或不易接近的人。尽管美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不少人从内心深处还是更为认同那些信奉宗教的人士。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每次选举中,候选人总是会竭力表现自己对于宗教的虔诚,以博得人们的认同,从而更好地赢得支持。 我刚到斯坦福不久,亚太中心的项目主管格蕾特小姐开车带我去申请社会保障号的途中,我们闲聊之间谈起了宗教。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周都去教堂祈祷。当她听说我不信教也不信奉上帝的时候,正在开车的她转过脸来说:原来你是一个infidel(不信教者)。尽管她的语气很是平缓,但从她的表情上看得出来还是有些诧异。她的神情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除了去教堂祈祷之外,还有不少人自己组织小型的宗教聚会。1999年1月,我在首都华盛顿走访的时候,一位老同学带我去参加了一次宗教聚会。当时,我刚到华盛顿不久,他打来电话说要带我去一位美国人家里去做客。当然,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次宗教聚会。这位美国人单身,40岁上下,在一家公司供职,还曾经在中国工作过。听他自己讲,对于中国有着美好的印象。加上我们,先后来到他家的共有5位,都是来自大陆或者台湾地区的中国人。这位美国人自己烹调出几道菜,来客则带来一些食品,所以很快就准备好了。到这时,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宗教聚会。除了我之外,其他各位都相互认识。大家在吃饭之前,还认真地祈祷了一番。因为我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所以宗教色彩变得要淡化了许多。我出于好奇,就提出了一些宗教上的问题,而大家则主要围绕我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来,老同学告诉我,他们夫妇定期参加这样的宗教聚会。 在美国,宗教的兴盛也体现在宗教艺术的繁荣上。在专卖店里,可以买到世界不同国家特别是有关基督教的音乐。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宽容性,毕竟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斯坦福的时候,我曾经受朋友的委托,骑车去附近的Fry's连锁店,查找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创作的宗教歌曲。宾根是中世纪的一位修女,从8岁就进入修道院侍奉上帝,后来成为修道院的院长。在中世纪,通常只有宗教人士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小进入修道院的宾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具有音乐的天赋,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因而一生中写了不少流传后世的宗教音乐。现在人们听到的她谱写的宗教歌曲,是经过美国的音乐出版公司用现代乐器重新演绎的。刚刚整修过的Fry's,规模更大,出售包括电脑、电脑软件和家用电器等各类电子产品及其配件,在刚刚整修好的一侧摆放着大量的CD唱盘,按着布鲁兹、经典、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等类别摆放。在一排排售货架的一侧都有试听机,可以任意选择时下最畅销或最新的CD进行试听。为了省事,我直接走到一侧的服务台边,请售货员直接通过电脑进行查找。果然搜索到宾根的四张CD光盘。或许是因为她的作品太有名,宾根的音乐光盘相对来说比较贵。通常的音乐光盘每张售价15到20美元左右,但是她的一张光盘就售价将近30美元。我从中选了两张,发现CD唱盘包装封面都印有一位修女,包装是朴实中透着不俗。回到住处,就急不可耐地打开,果然别具一格,非同反响。她的曲子宁静悠远、平舒,声音似乎从遥远的星空中传来,但具有非同一般的穿透力,使人听后感到宁静和舒畅,可以使得人们紧张烦躁的情绪放松下来。这些曲子和我上次参加宗教聚会时听到的有些类似,但是更为优美。难怪这位托我购买光盘的朋友告诉我说,多听宾根的音乐,具有治病的功效。她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听过,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曾经努力寻找过此人的唱片,但一直就没有找到,所以希望我在美国帮助找一下。在中国和韩国都很难找到宾根的唱盘,最终我在美国的超市中毫不费力地找到了,从这似乎也可以看出美国的宗教音乐非常流行。 在美国社会,传教人士非常活跃,旧金山湾区也不例外。旧金山地区华人众多,而且不少是近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前往美国的,所以教会将大批华人纳入了传教对象。在斯坦福大学这所著名的大学里,经常有传教人士出没于校园内外,特别是学生公寓。许多留学生携带妻子儿女来到斯坦福就读,而他们的妻儿往往人生地不熟,语言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依照美国的有关规定,持有F-2(留学人员家属)签证的人员只是伴读而已,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出来工作的,因而这些人员平时基本上无所事事,主要就是在家关照孩子,所以闲散时间较多,甚至有些孤独。湾区的教会人员就抓住这种机会,组织一些活动,向这些新来乍到者介绍美国,教授日常使用的英语,帮助这些人尽快适应环境。与此同时,逐步向他们传教,动员他们加入信教的队伍。当然,不同教会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有些传教人员比较急功近利,试图在最短时间里说服他人信教,但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更多的传教人员则试图潜移默化地来施加影响,让你自觉自愿地加入信教的队伍。他们会毫无怨言、不辞辛苦地一次一次来到校园,和你聊天,聊所有你感兴趣的话题。在熟悉了之后,他们再主动上门。这些传教人员大多都是自愿和无偿的,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麻烦或者负担。教会还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邀请人们自愿参加,至少在表面上并不太在意你未来是否会加入教会。我搬入斯坦福校园后,就曾经遇到过这种传教人员。我的房东是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丈夫忙于学习,而妻子小胡则除了负责家务、照顾孩子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事情。传教人员都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来到家中,辅导女房东阅读《圣经》,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解释。最初来我们住处的是两位妇女,年龄都在55岁上下。其中一个是华裔。估计这主要是考虑到传教对象是中国人的缘故,这样做可以很快拉进双方的距离,而且还利于最初的沟通,因为这位华裔女士能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他们称为“国语”)。等到双方非常熟悉之后,那位名叫苏珊(化名)的白人妇女固定地来到我们的住处。苏珊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女士,每周至少来一次。在来到我们住处之前,通常会先打电话给女房东,询问她是否有时间。苏珊一般在下午一二点钟来到家中,逗留1到2个小时左右不等。每次都是在同女主人寒暄之后,就辅导女房东读《圣经》,解释其中的故事。有时还会带着女房东去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苏珊每次都是自己开车来到斯坦福校园,所有开支都是自己承担,非常注意不给传教对象增加负担,其敬业精神倒是令人钦佩。应当说,这种敬业精神与人们的宗教信念是紧密相连的。我曾经和女房东谈起这些志愿传教者的动机,女房东说,这些人目的是吸引人信教,扩大教会的影响。我说,与其说是为教会,干脆不如说是为自己,希望这样能够多行善事,赢得上帝的认可,以便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一天,我刚刚吃过了午饭,苏珊又来了。女房东临时有事出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作为东方人待客的习惯,我和苏珊闲聊了起来,聊东方的文化,还有我对美国的感受。当苏珊得知我是研究国际政治的,居然将话头一转,和我谈起了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苏珊忽然提出:袁先生,你研究国际政治,知道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战争吗?我稍稍愣了一下,就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大,因为造成战争的原因很多,诸如国家之间利益争夺、民族利益冲突等等,既有国家间的战争,也有一个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不仅如此,战争的形式也很多。因而,造成战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苏珊的答案却有些令人惊诧:“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信奉基督,没有尊奉上帝的教诲,而基督教授人们与人为善。如果都信奉上帝,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了。”这时我终于明白了苏珊的用意,可谓煞费苦心!我笑着回答说:“或许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可是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信奉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但他们还是发动战争。仅仅拿美国来说,领导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但美国还是在国际舞台上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恰恰是美国的这种霸权政策,使得这个国际社会不太平稳。”苏珊稍稍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这不是基督教教义的问题,而是这些领导人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笃信基督的教诲。”尽管这一解释十分牵强,但我不愿让苏珊过于尴尬,就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计较下去。 在我回国前不久,那位华裔妇女又曾经来到我们的住处。我们就湾区特别是华人圈子的宗教活动聊了起来。当得知我即将返回北京时,她就询问我对于信奉基督教是否有兴趣,并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在北京也有不少我们信教的兄弟姐妹,比如在崇文门基督教教堂。你如果有兴趣,我可以介绍给你认识。我不好直接拒绝,只是笑了笑,没有作答。等我回到国内,经有关专业人士的介绍,在北京的新教教堂有崇文门堂、缸瓦市堂、珠市口堂和宽街堂四处,而天主教教堂主要有宣武门堂、西什库堂和王府井堂。 对于这些传教人士的传教活动,既不能高估其作用,也不能低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房东夫妇从骨子里并不是太相信上帝的存在。然而,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始不断地向他们的儿子灌输基督教的思想。一次,我们驾车出外买菜。无意之间,谈到了宗教的问题。我问房东7岁的儿子:人是哪里来的?刚到美国半年的小孩毫不犹豫地说:是上帝创造的。这一答案实在令我有些惊讶,真是没有想到,小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有意想为难一下小孩,看其如何应对,就故意逗小孩说:你看,错了吧,应当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小孩对于这种逻辑关系有些糊涂了,就说:“你才错了,我爸妈说你是不信奉上帝的恶魔!”听到这话,我真的有些惊诧了,毕竟童言无欺。见到我有些尴尬,小孩母亲赶忙将话题岔开了,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在美国,宗教活动已经成了人们相互沟通和相互交往的一座桥梁。宗教聚会的场所如教堂等成为美国人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宗教组织还以此为纽带,举行一些社会活动诸如教友聚餐会、座谈会、舞会等,从而加深人们之间的友谊。在美国社会中,工作学习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隔阂,孤独也会由此而生,然而宗教却使得一些人走到一起,从而吸引了人们的参与。 旧金山湾区有华人的福音团,非常活跃,在斯坦福等主要大学都有其分支组织。每年,这个福音团都要在秋季举行秋令营的活动,通常传教与娱乐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1998年9月4日到7日,湾区福音团组织了主题为“成功的代价”的活动,主要是针对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大学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学生。其宣传材料指出,人们寻求成功,那么成功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为了取得成功,许多人牺牲了娱乐和休闲的时间,从而使得生活的质量下降,所以应当见缝插针地寻求适当的放松。我是从房东夫妇那里得知这一消息的。在他们的动员下,我报了名,也交了费用。之所以参加这项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非常好奇,对于这些来自大陆的新移民或者留学生信奉上帝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正好出去放松一下,对于组织去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优美胜地游玩非常有兴趣,这也是组织者为吸引更多人士参加而组织的一项活动。 依照安排,整个活动前后历时三天半。各高校的参加者从湾区分头出发,前往一个基督教会议中心,在那里传教并开会讨论。我们斯坦福大学的人员则首先聚集在埃斯克迪多宿舍区行政管理处附近,等到大家都到齐后就驱车出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车,所以没有车的人就搭乘他人的汽车。负责斯坦福大学人员组织工作的是一个大家称作张姐的中年女士,她和丈夫熊先生都在附近的硅谷工作。张姐的车是一辆小面包,所以可以搭乘数人,我所搭乘的就是张姐的车子。旅途有三个多小时,所以大家闲着没事,就聊起天来。通过聊天,我得知张姐来自台湾,是1974年到美国的。她的丈夫显得非常年轻,开始我以为他只有40多岁,谁知他告诉我已经接近60岁了,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从斯坦福校园出发后不久,由于道路不熟,所以我们迷路了。由于是各自分头驾车前往目的地,所以在我们前后已经没有了其他同行车辆的踪影。为这事,张姐和驾车的熊先生还一度几乎争吵起来,因为张姐埋怨熊先生不听她的话,所以才造成迷路。经过半个小时的边走边问,我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而比较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后期通往基督教会议中心的道路曲折蜿蜒,盘踞在山间,两边都是丛林。我们所乘坐的车是第三辆抵达的,看来我们迷路也没有耽搁多少。 这个会议中心的条件比较简陋,6个人一个房间,上下铺。由于房间不够,还有拖家带口地住在露天搭起的帐篷里。会议中心只有公共的卫生间和洗澡间。有时活动完毕,大家挤着上厕所或去洗澡,人满为患。伙食也是墨西哥食品,不太好吃。这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好像与世隔绝一样。真是没有想到,整个湾区,居然共有350到370人左右来到此地参加活动。主体部分是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州立大学四所高校的留美学生,还有1/3是已经工作的华侨华人,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清晨,山间非常寂静,只听到唧唧喳喳的鸟鸣声。由于晚上人们休息的时间不一致,再加上房间里有人睡觉打呼噜,所以我的睡眠状况不太好。像这样一个房间里睡6个人至少也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我上硕士时,宿舍里住了4个人,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期间,是两个人一间。出了中心大门,发现对面的一座小屋里面和后面,居然已经有十几个虔诚的教徒在一起祈祷。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的认真和虔诚,以致于我都有些惊讶。看到这些人,我才想起昨天晚上曾经有组织者通知大家说第二天早上6点可以自愿起来一起祈祷。 早餐过后,同时进行三个讲座,均与基督教有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主讲者中有原来是生命科学博士的洪先生和一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洪先生50多岁,1981年来到美国,是很早由中国政府公派到美国的留学生,现在已经是专职的华人传教者。后者属于年轻的一代,先是学了自然科学,后来对于神学非常感兴趣,所以进入神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专门从事传教工作。这些人知识很丰富,他们试图从科学的立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可信和基督教对于人类的贡献等等。用国内的行话来说,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反科学的宣传。如果你脑子不转,顺着他们的思路,真是觉得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或许上帝真的存在。而这也正是这次活动组织者的目的,因为在参加者当中,还是有一批人对于基督教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者还不够虔诚。我尽量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辨析他们所说的一切,而不是立刻全盘加以否定,试图从中得出他们信教的动机。那位洪博士已经50多岁了,和蔼可亲,知识非常丰富。我们吃饭的时候曾探讨过一些问题,并质疑了他的一些观点。他指出,《圣经》在很久以前就存在,并准确地预测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如犹太人的复国等等,试图阐释《圣经》的伟大之所在。我的硕士论文正好写的就是有关以色列建国和美国的政策,所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洪先生反问道,《圣经》中的许多预测在后来成为事实该如何解释?以色列人在数次中东战争中屡屡反败为胜该如何解释?由于他一直从事这方面的论证,而此前我只是大致翻了一下《圣经》,却没有读完,所以竟然不能有力地反驳他的观点。我揣摩着这些留美人员之所以参加这类活动、信奉上帝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身处他乡,孤独无助,而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认识一下圈内的朋友,也可通过这种活动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在这里,也往往只有教会组织时常组织一些活动。参加教会的活动给人一种宁静、轻松的感觉。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也不知为什么。包括我去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教堂时,也有这种奇异的感觉。麦克的秘书唐娜也有这种感觉,尽管她从7岁就来到美国,也不信奉上帝。其二是这些人试图寻求一种认同感。华人在美国很难打入主流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信奉上帝,试图融入美国社会。这些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但我始终觉得,与那些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美国人相比,不少留学生或华人信教的动机都是非常务实的,更为实用,也就是希望通过信奉上帝而获取一些东西。 后来我们去了优胜美地,这是美国的一个国家公园。当天玩得并不尽兴,因为时间较短,路上来回就得5个多小时,而游览的时间只有2个多小时。不仅如此,天公不作美,不时下起阵雨,回程时下得还特别大。但到了第二天,却是天高气爽,我对其他人戏称这正是上帝的恶作剧。 总之,在美国的亲身经历更使得我认识到宗教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许多从小接受了无神论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却在异国他乡虔诚地接受了宗教的洗礼,不管他们的真实动机如何,都引起我久久的思索。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