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军控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军控中心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中国的军控应对策略
作者:顾国良 来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时间:2001-08-01
中国的军控应对策略 ——兼论小布什政府军控思想与政策的调整及变化 顾国良   一、小布什政府军控思想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的军控思想与政策也随 之发生着变化。 小布什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军控领域的政策调整与变化远 远超过了克林顿政府,基本上背离了美国传统的军控理论与政策。专栏记者斯珀 吉翁*基尼在美国军控月刊《今日军备控制》2001年5月刊的"焦点"专栏中 撰文指出:"布什将他在竞选中对军控领域取得的业绩,以至对整个军控理念的 口头谴责付诸了实际行动。""小布什将毁掉过去三十年辛苦建立起来的军控机 制。"。 美国传统的军控理论与政策 国际军备控制和裁军活动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军备控制与裁军的产生是 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激烈,矛盾激化,公众产生"恐惧症"之后的结果。早期的 国际裁军会谈是1899年5月18日在海牙召开的第一次和平会议。美国是海牙会 议的参与国之一。 虽然美国自此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活动,但美国的 传统军控理论则起源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家核军备竞 赛背景下的产物。   自1945年核武器问世以来,美、苏两家就开始了核军备竞赛。1945至1955 年期间,所谓的核裁军努力失败了。尽管美国提出了诸如"巴鲁克计划"等军控 建议,但在四、五十年代,美苏两家的核裁军是"半心半意和无效的努力"。"双 方都是在其经济与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和部署核武器"。 直到五十年代末,美国一些学者和科学家意识到,如果让核军备竞赛加速发展下 去,美国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的可能性将会变得越来越 大。 在此背景下,1960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二十世纪基金会"的赞 助下,"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了一个夏季研讨会。来自美国 各地大学与研究所的五十多位著名政治学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进行了三个月 的研讨,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6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介绍美国军控 理论的经典著作如《战略与军备控制》、《军备控制、裁军与国家安全》等。这些 传统的军控理论成为几十年来美国军控政策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一些学者后来成 为各个时期的政府官员,他们根据这些理论制定了美国的军控政策。其间,共和 党右翼不时对这些传统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但总体上说,从肯尼迪政府到克 林顿政府(里根政府除外)推行的军控政策基本上遵循了这些传统的军控思想和 理念。 美国军控理论创始人托马斯*谢林与莫顿*霍尔珀林在其经典著作《战略与 军备控制》中写道:"军备控制实质上是通过与潜在敌手进行某种合作来补充单 边军事战略的一种手段。军备控制的目标与一国的军事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 的。""我们与潜在敌人的军事关系不纯粹是一种冲突与反对的关系,而是包含着 具有共同利益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军备控制的三大目的是:"避免发生双方 都不想要的战争,减少军备竞赛的开支和风险,控制战争一旦爆发后的规模和激 烈程度。" 而其中降低引发战争的风险则是首要的目的。   军事理论家与战略家一般认为,战略武器的特点是谁发动先发制人攻击谁就 将取得战略优势。发先制人,特别是核打击将大大削弱对手的反击能力。因此, 美、苏在拥有核打击能力之后,一直将应付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作为各自首要的紧 迫任务。而这种紧迫性又构成了本来无意发动战争的风险。军备控制的首要目的 就是要避免或降低由于误判对方意图,或是由于通联不畅、虚警或意外事故而引 发双方都不想要的战争的风险。军备控制主张通过谈判对双方军备发展进行限制 和调节,做出合作的安排,以达到避免和降低引发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避免核 战争的危险。军控还可以对双方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彼此的行动与意 图做出正确判断,并通过情报交流与合作避免双方卷入"意外战争"。所谓"意 外战争"是指双方并无开战的意图、不在意料之中,也未作战争准备的情况下由 于意外事故引发的战争。它包括因预警系统出错或对战术情报的误判而引发的战 争,出于无心或疏漏而引爆核武器导致双方误判对方意图而引发战争,轰炸机飞 行员或导弹部队指挥员未经授权而采取的个人挑衅行为。它还包括出于第三国的 阴谋而引发两个核大国进行核战争,由于有限战争的升级导致核大战,或者是因 为在危机事件中由于错误地采取"边缘政策"而导致核战争的后果。凡此种种, 根本的原因是一方或双方误判形势,误判对方意图,误以为战争不可避免,从而 将意外事件演变成战争。   军备控制可以帮助减小引发战争的风险。首先,军控可以在战争爆发前,降 低采取战争行动的紧迫性。通过单方面的或是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各自战略力量在 经受对方打击后的存活能力,以及在经受打击时仍保持良好的指挥和控制系统, 都有助于延缓做出进行战争决策的过程,以便有足够时间排除虚警,做出正确判 断。另外,提高预警系统的可信性,提高情报可靠性,双方签署协定,限制和相 互通报那些可能引起谈判和虚警的军事活动与部署等建立信任措施。都有助于降 低引发战争的风险。建立热线联络更是有助于消除谈判和虚警的有效措施。1963 年6月20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建立的热线联系在1967年和1973年中东战争和 尔后的国际事件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传统军控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是在确保相互报复能力的核威慑基础上维持 力量平衡。军控接受核威慑,不认为核威慑是不道德的,认为相互恐怖平衡使大 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减少或不存在了。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1972年5月26日签 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就是基于这一理论。二是主张国际合 作,通过双边与多边军控与防扩散条约与协议来限制、削减或调节军备或军事活 动、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军控条约一般包含核查条款,以便监督缔约 国切实履行条约的义务。 克林顿政府推行的传统的军控政策 克林顿总统在其八年任期中基本上推行的是美国传统的、建基于威慑理论的军 控政策。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采取了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核国 家合作的方式,尽管由于受国内政治的影响,特别是在受到由共和党把持的国会 压力下,其军控政策时而出现摇摆。 克林顿政府维护美俄双边军控协议,积极推动国会于1996年1月批准了《第 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并主张维护《反弹道导弹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 约》)的有效性,在《反导条约》的框架内发展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克林顿政 府重视现存的国际军控机制,推动和主导多边军控条约的谈判和缔结。1993年7 月3日,克林顿政府决定将推动达成禁核试条约作为美国的一项安全决策,决定 暂时停止核试验并敦促国际社会在1996年内完成《全面禁核试条约》的谈判。 在美国的主导下,《全面禁核试条约》于1996年9月10日在联合国大会得以通 过。克林顿政府还积极推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在与其他四个 核国家的通力合作以及无核国家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会上通过了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议。   小布什政府推行的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 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以军事重建取代军备控制,以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代 替国际合作,基本上背离了美国传统的军控理论与政策。依照2000年共和党竞 选政纲,小布什政府主张重建美国的军事力量,通过大力增加军费开支和武器更 新,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国防力量,使美国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在军事科 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小布什政府上台前后多次对克林顿的军控政策提出批评。他批评1994年克林 顿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未摒弃冷战时代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仍以打 击俄罗斯核力量为中心任务,批评克林顿政府的威慑政策失败,未能有效阻止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小布什政府多次对传统的核威慑理论提出质疑:一是认为建基在核恐怖之上、 将美国公众作为人质的相互确保摧毁是不道德、不可接受的,主张以相互确保安 全取代之。二是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不可避免,在新形势下核威慑对"无 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恐怖主义组织已失去效用。5月1日布什在美国国防 大学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冷战的威慑不足以维护和平,不足以保护我们自己的 公民、我们的盟国和朋友。""我们需要制定既依靠进攻性力量,也依靠防御性力 量的新的威慑概念。" 小布什上台后指示拉姆斯菲尔德提出新的核战略。1月9 日《洛杉矶时报》透露的新"核态势评估报告"揭示了小布什政府的新的核战略 与军控政策。那就是以加强威慑和加强防御来对付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扩散的威胁,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和单边行动取代国际合作,减低对国际军控 机制的依赖。 小布什政府致力于加强威慑。小布什政府明确地指出,仅仅依靠进攻性核力 量不足以威慑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装起来的"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对美国及 其盟友的安全挑战。为了提高对潜在敌人的可信威慑,美国一是增强核与非核的 进攻性打击力量来提高美国进攻威慑能力;二是将核力量计划从冷战时的"基于 威胁"向"基于能力"方向调整,将威慑的主要对象由俄罗斯转向无赖国家和非 国家行为体的恐怖主义组织;三是将威慑的范围从威慑别国不对美使用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扩大到威慑别国不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四是降低使用核武器门槛, 主张发展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以打击所谓"无赖国家"深藏在地下掩体内的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五是通过宣扬"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来加强威慑效应。小布什 总统今年 6月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美国要对一些"无赖国家"采取先 发制人的打击,以制止这些国家发展和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声称,"如果 等到敌人的威胁已经形成,那我们就来不及行动了。"    小布什政府强调加强防御,主张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目的在于取得 拥有攻防兼备的绝对军事优势,确保美国及其海外驻军与盟友的绝对安全,使之 既拥有强大威慑力的进攻性军事力量,也同时拥有不受别国威慑的防御力量,以 保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不受到挑战,保证其军事干预活动不受任何制约。小 布什政府明确主张发展和部署规模庞大的,能够保卫美国50个州以及美海外驻 军及盟友的导弹防御系统。他们主张发展包括海基、空基和天基系统在内的导弹 防御系统。拉姆斯菲尔德等人鼓吹发展覆盖全球的多层次导弹防御系统,其规模 将大大超过克林顿所设想的有限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与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有限的 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相比,小布什政府主张发展无限的、在2012年前寻求能对抗 少量的远程导弹和大量中短程导弹攻击能力的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的导弹防 御系统。小布什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耗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2002年6月27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总额为930亿美元的2003年度军费开支法案,其中67.86 亿美元用于发展导弹防御系统。6月14日,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华尔 街日报》上撰文,宣布美国将于6月15日在阿拉斯加破土修建拦截导弹发射井, 并将在夏威夷考爱岛进行一系列海基反弹道导弹试验。6月25日,美国国防部 导弹防御计划署负责人罗纳德*卡迪说,国防部将加快实施导弹防御计划,并将 今后的导弹拦截试验对外保密。小布什政府正在通过加快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向外 空武器化迈进,力图取得外空优势,取得信息、技术优势和攻防上的主动权。 小布什政府轻视国际合作,努力摆脱国际军控机制的约束。冷战结束后,美 国认为,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再有求于国际合作,不必顾忌俄罗斯、中国等国 家因为美军备扩建而做出反应,也不必担心引起军备竞赛,引发核战争。因为俄、 中等国都无力与美进行军备竞赛。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极力摆脱国际军控机制的 约束,而不是通过军控条约来制约和调节各国的军备发展。小布什政府认为美俄 军控条约不可靠,主张单方面削减战略武器,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战略进攻与战 略防御力量。因而努力摆脱甚至不惜毁掉现存的美俄军控协议。小布什政府多次 表示《反导条约》是冷战产物,已经过时, 声称"我们必须摆脱那个已经签署 了30年的《反导条约》的限制"。 2001年12月12日上午,小布什总统在白宫 玫瑰花园正式宣布美国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并声称,"《反导 条约》妨碍了我们政府寻求保护民众的新途径所做的努力,阻碍了保护民众免遭 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的努力。"2002年6月13日,小布什总统就美 国退出《反导条约》正式生效发表书面声明指出,9*11事件表明,美国人已不 再生活在冷战时代。当前美国面临的新威胁来自恐怖分子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和远程导弹的无赖国家。 小布什政府反对批准《全面禁核试条约》,甚至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明确 主张恢复核试验,以保证美国核武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美国在生物武器公约议 定书和小武器公约等问题上的消极立场都充分表现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 策。既便今年5月23日签署的《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也充分表现出 小布什政府不愿受军控条致约的限制。该条约不具备不可逆转性、可核查性和透 明性,实质上对美国来说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际的制约意义。总之,小布什政 府推行的是一项威慑加防御加打恐、反扩散的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 小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的军控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美国的单边主义追塑起来可以说源远流长。在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中就强 调美国人崇尚"行动自由",不喜欢受制于别国和国际条约。 尽管美国签署了 一系列军控条约,但大部分条约并未限制美军备发展。《部分禁核试条约》只是 将大气层试验转入地下。《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防止和限制无核国家获取和发展 核武器,但并未妨碍美国的核武器发展。《美苏削减与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 约》只是削减了多余的和过时的核武器。可当《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反导 条约》限制了美国选择的自由,小布什政府就搁置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 批准,退出了《反导条约》。   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还缘于自由的例外主义。美国认为它的技术发展 不应象其他国家那样受到任何限制。这种例外论使得美公众倾向于接受美国拥有 优势。当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时立即被公众所接受。即便 它后来被证明技术上不可行,当小布什政府再次大力推进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时, 尽管受到国际社会包括欧洲盟国的反对和质疑,仍然得到不少美国公众的接受。 因为美国人怀有例外的优越感,觉得应该拥有别人没有的技术优势,应该单边地 采取"自由行动"。   再者,小布什政府代表了右翼共和党的利益。它的领导班子基本上由右翼、 保守的强硬派所组成。 小布什政府代表的共和党保守势力从来就不喜欢军控。 他们认为军控条约束缚了美国军备发展的手脚,影响美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小 布什政府的战略目标就是扩建军备,以取得绝对安全、绝对军事优势和绝对霸权。   小布什政府军备扩建重于军控,军控的必要性下降。在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 里,军控成为平衡两超战略关系的机制,以避免双方陷入哪一方都不愿陷入的核 对抗战争中去。为此,美国愿意付出代价来维持军控机制,接受所谓不道德的"恐 怖平衡"。随着苏联的解体,核大战威胁的消失,根据传统的军控理论来谈判取 得"战略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美俄的军控协议对美已不再是首要安全关切了。 但是,笔者认为,尽管俄罗斯对美威胁降低,俄仍是唯一拥有能够摧毁美国的 核大国。加上俄政治前途不确定,美俄的战略稳定关系仍旧依赖于"相互确保摧 毁"。美俄之间的军控与裁军协议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建基在相互确保摧毁以避免两个核大国发生核战争 的军控理论,并不适用于全球范围的核关系。军控不能解决象南斯拉夫和中东等 地区冲突。多边的军控涉及到范围复杂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多边的军控 协议有时不能解决双边的安全问题。美国不受制约采取自由行动和竭力维护自身 经济利益的单边主义膨胀,导致美国要摆脱军控机制和有关条约的约束。当然, 美国不会丢弃国际军控机制,废弃一切军控条约,而是有选择地废弃约束美国军 备发展的条约。但小布什政府不会再积极倡导新的多边军控协定。   9*11事件使打击恐怖主义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美国安全政策 的首要任务和美国军控政策的重点。美国将重点放在阻止无赖国家获取核、生、 化武器、导弹及其材料与技术。一方面采取军事手段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以及 "基地组织"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一方面采取强制性措施,诸如对伊拉克进行现 场核查,压朝鲜切实履行《美朝核框架协议》等措施,以军事打击,经济制裁、 政治孤立等手段迫使对方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   9*11事件的发生将布什的单边主义推向极致。迈可*戈登 5月11日在《纽 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小布什政府改变了美国的核战略。核武器不再是 为了遏止战争而是用于发动战争。小布什政府的新观念是从"相互确保摧毁"转 向"单边确保摧毁",把核武器作为对付恐怖主义、无赖国家和地区冲突的战争 工具。"核态势评估报告"表示美将可能使用核武器先发制人,并考虑发展新型、 携带更加小型的可以穿透地下公事的核弹头的战术核武器,从而模糊了常规战争 与核战争的界限,降低了使用核武器门槛。参议员杰克*里德称,"我们似乎在 逐步改变我们对军控的传统政策。传统政策要求进行非常审慎和协调一致的持续 努力来限制核武器的使用,而不是扩大核武器的使用。"   美国在军控问题上的我行我素引起国际上强烈反应。小布什政府能走多远, 尚有待于观察。目前美国内对布什的军控政策虽有不少批评意见,但声音还不大。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拜登5月16日在《洛杉矶时报》撰文批评 小布什政府降低使用核武器门槛,主张发展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和恢复核试验等 主张将可能破坏《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造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瓦解, 使美处于更加不安全的境地。随着9*11事件影响的淡化,美国国内民主党人, 军控界的反对意见加上国际上特别是欧盟国家的批评意见会对美单边主义有所 制约。传统的军控理论和政策虽然受到抨击和摒弃,但完整的新军控理论和政策 尚未真正确立。在9*11事件平息之后,美国会有一场关于确立美国军控理论和 政策的大辩论。   二、中国应采取的对应政策      冷战结束后,中美的战略关系发生变化。由于两极格局瓦解,美对我国的战 略依重下降。与此同时,面对俄罗斯国力衰落,中国的崛起,美国将中国视为比 俄罗斯更具挑战性的"潜在对手"。在军控领域中,由于美苏(俄)之间有着几 十年的双边军控谈判的经历,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双边军控条约并建有多种信任措 施及核查机制,美对俄军备情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中美之间在双边军控领域的 交往有限,因此,美国政府,特别是克林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在军控与防 扩散领域的关系。美国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国际军控条约和中美双边协定限制 中国军备的发展,特别是核军备的发展;二是通过军控与防扩散条约的核查机制、 军备透明等手段进一步探测中国的战略意图、军力以及军备配置与发展情况;三 是将中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军控和防扩散机制,以此规范中 国的行为,限制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武器出口与转让;四是要借助中国的合作, 共同对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虽然小布什政府上台后轻视军 控,对中美在军控领域的交往的重视程度下降,但美国的上述基本目的未变。   中美在军控与防扩散领域的合作与分歧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 活动。近些年来,中美在军控与防扩散问题上的共识增加。美国认识到,要在全 球和美利害攸关的地区有效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中国的合作是不可 或缺的。对中国而言,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活动、加强和改造国际军控与防 扩散机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中 国在军控与防扩散问题上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的举措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 影响。中美在以下军控和防扩散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推进中美关系的改善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中美两国均致力于确保《生物武器公约》和《化学武器公约》的有效执 行。中美都是《生物武器公约》和《化学武器公约》的缔约国。两国同意在多边 框架内就执行化武公约进行合作,并强调加强政府对与化学品有关的出口监督。 两国同意认真、全面履行各自在《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中所承担的义务,在 任何情况下不发展、生产、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2、中美两国均致力于防止核武器及运载工具弹道导弹的扩散。中美均是《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约国。两国在1995年5月联 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与延长会议"期间的合作和努力对取得《不扩散核 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9月,中国公布了《核出口 管制条例》,1998年6月颁布了《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中国还 加入了桑戈委员会,加强了对核出口的管制。2000年11月,中美就导弹扩散问 题达成协议。中方承诺"无意以任何方式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可被用于运载核武器 的弹道导弹",并宣布将据此加强出口控制制度。美方宣布,在中国实体向巴基 斯坦、伊朗出口导弹问题上,美将不对中国实体实行制裁,美还将恢复审查有关 中国发射美制卫星的申请。   3、中美两国均主张维护东北亚和南亚的地区稳定。两国均支持朝鲜半岛的 无核化,支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中美两国 的利益。中美在南亚安全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合作。在1998年5月印度、 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和今年5月以来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引发冲突的情况 下,中美首脑通过热线电话进行磋商和合作,共同努力维护南亚地区的稳定。中 美还承诺"防止出口可能会以任何方式帮助印、巴的核武器计划或运载此类核武 器的弹道导弹计划的设备、材料及技术"。   4、中美两国均致力于建立信任措施,增加军事交流。中美达成了建立加强 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协议,中美军舰实现了互访,双方在人道主义救援和减 灾方面进行了合作。中美还建立了有关军控、安全问题的定期磋商机制。上述的 合作表明中美在军控与防扩散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空间与前景。   与此同时,中美在军控与防扩散问题上也存在着重要分歧。冷战结束后,美 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谋求维持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不允许世界上出现可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美国继续推行主宰 世界的全球战略,这与中国主张全球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立场背道而驰。 在军控与防扩散领域,美国一面加强自身军备建设,扩大其军事优势,一面限制 和防范中国的军备发展。中美两国自然在军控与防扩散领域存有一些重要分歧。 1、 美国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成为中美在军控 与防扩散问题上发生摩擦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将削弱和危及中 国的有限核力量的有效威慑性,损害中国的战略利益。为此,中国不能不对美国 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表示关注。   2、中国对美国在东亚地区与日本联合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美国国会 主张将台湾纳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深表关注。中国反对任何干涉中国内政和动 摇中美建交基础的举动。   3、 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继续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小布什政府上台以 后,强调《与台湾关系法》,加快了对台出售武器的步伐。小布什政府不仅大幅 度增加售台武器数量,且出售武器质量也越来越高,包括E2T雷达预警机、AH-64D 阿帕奇长攻击直升机、早期预警先进雷达等高技术武器设备以及"小牛"反舰艇 导弹和 AIM-120型空对空导弹,以力图维持所谓台海的"相对均势"。美国国防 部今年7月1日宣布,已同意向台湾提供近五百三十三万美元的电脑装备,提升 台军F-16战机的电脑功能和战斗力。新装MMC-3051型电脑后,可与美军机例 如ET-3预警机、舰艇、地面部队,进行联系及资料传送,进行连线协同作战   此外,小布什政府邀请台湾国防长官汤耀明访美,帮助台湾军事人员在美接 受培训。这些加强美台军事关系、增加对台军售的举动均违背了美在"8*17公 报"中的承诺,构成对中国主权的干涉,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设置了障碍。   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美国政策,中国应采取的相应政策   小布什政府军控政策的变化对国际军控形势和中美关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军控是各国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政治工具之一,我应积极利用军控这一政治 工具为我国家安全利益服务,采取相应的政策。在外交上我们要尽力维护中美稳 定关系的大局。9*11事件后,在美国致力于反恐和对付全球伊斯兰宗教冲突时, 美国对我国的依重增加,需要借助与中国在情报分享、反扩散等方面的合作。与 此同时,美国对我在防扩散领域的压力也增大。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美发生正面 对抗,避免使军控与防扩散问题成为美国反华势力攻击中国的口实,维护中国的 负责任大国政治形象,加强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的 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应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发展我综合国力,加快国防现代化步 伐,特别是可靠核威慑力量的建设。针对目前中美在军控领域面临的急需解决的 主要问题,中国似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1、加强中美实质性战略对话,建立稳定的战略关系   长期以来,中美之间存在着模糊的、未确定的"不对称核均势"关系。中美 之间没有象美俄之间那种稳定的核战略关系,尽管那是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 的基础上。1998、99年之前,美国对中国的弱小核力量基本上采取忽略的态度。 既便在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1994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及其他防务报告中, 中国的核力量仍被视为"微不足道"。美国更多地将中国核力量视为"潜在"和 "意外事故"的威胁,并未将中国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视作对美构成有效威胁。 但是随着1995、96年台海危机的出现,1998、99年美国加快发展导弹防御系统 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以及中国加快国防现代化步骤之后,美国开始考虑和讨论 如何对待中国正在发展的核力量。是否容许中国拥有可靠的核威慑力量、是否应 建立美俄中三者相互确保安全的关系、是否应与中国进行实质性的战略对话来确 定中美的核关系、是否应解决中国对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关切等问题成为有 关美国研究机构讨论的议题。美国国内对以上种种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论。 笔者认为,中美之间应该就以上问题加强实质性的战略对话,以期建立起稳定的 中美战略关系,从而避免因误判而发生双方都不想看到的冲突。双方至少达成以 下的基本共识:(1)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 国不参加军备竞赛,但中国必须维护有效的、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以"遏制他国 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2)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速度取决于中国面临国际威胁 的变化、取决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和部署,也取决于美国对华政策、包括 美对台政策和美售台武器的步伐。   2、正确评估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威胁,加强我核威慑能力,适当调 整有关政策。(1)中国必须争取时间,增强核突防能力和存活能力,确保我拥有 有效的、可靠的核威慑力量。(2)要从加强我核威慑能力、威慑意愿和信息传递 三方面入手来加强我核威慑的可靠性与有效性。(3)发展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 反措施是维护我可靠核威慑力量的基本保障。(4)致力于建立信任措施,适当加 强中美双边军事交流,恢复两国实验室之间的往来以增进两国、两军的了解,避 免双方误判对方的意图和双方都不想发生的冲突。与此同时,加强危机处理机制 的建设。 3、全面审议我防扩散政策、解决好中美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分歧与摩擦。自 1991年老布什政府以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M-11导弹部件为由首次对华实施 经济制裁以来,中美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指控与反指控的摩擦不断。美国对中国与 巴基斯坦、伊朗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合作不时提出不实指控并实施制裁。9*11 事件之后,反恐与反扩散成为美首要关切,也成为美国确定与别国战略关系的重 要标准。中国如何处理好防扩散与美对台军售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防扩散与发展 与伊、巴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审议。中国在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扩散问题上将毫无保留地持坚决反对和制止的立场。对于美国对台军售、搞扩 散的作法将继续进行坚决的斗争。在继续与伊、巴等国发展正常的军事合作关系 和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售的同时,对一些公司实体不遵守政府法规的行为,应 采取强有力的惩治措施。 4、积极参与国际裁军与军控斗争并维护现存的国际军控机制 我国应继续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裁军与军控斗争,提高我负责任大国的国 际地位。认真履行所承诺的军控与防扩散条约的义务,不允许美国反华势力利用 武器扩散问题抵毁中国形象、破坏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在美国单边主义严重, 小布什政府蓄意要废弃或突破某些现存的国际军控条约的情况下,中国更应积极 维护和改造现存的国际军控与防扩散机制。在努力改进现有机制和军控条约存在 的排他性、歧视性等缺陷的同时,维护现存机制和军控条约有利于维护国际战略 平衡和地区稳定。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起共同反对和遏制美国单边主义倾向,维 护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公正、合理、统一标准的国际军控机制。次举符合中国的 安全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 Spurgeon M. Keeny Jr.: "The First 100 Days", "Arms Control Today", May 2001. Allan S. Kra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ms Contral", p.2. Donald G. Brennan, "Arms Control, Disarma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p.14. Thomas C. Schelling & Morton H. Halperin: "Strategy and Arms Control", p1 Thomas C. Schelling & Morton H. Halperin: "Strategy and Arms Control", p3 Republican Platform 2000, www.cnn.com/election/2000/conventions President George Bush's speech at US Defense University on May 1,2001 Peter L. Hays, Brenda J. Vallance & Alan R. Van Tassel: American Defense Polic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1997, p423 Jennifer E. Sims, "The Arms Control Process: The U.S. Domestic Context in the book "Arms Control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London 1996, p.56. James J. Wirtz: "Is Arms Control Succeeding" in the book "Arms Control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by Jeffrey A. Larsen & Gregory J. Rattra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ondon, 1996, p.162. Gu Guoliang: The Cooperati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rms Control and Other Fields,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1999,N0.1, p12 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10月产29日,《努力建立中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 1998年6月,p10 Robert A. Manning, Ronald Montaperto & Brad Roberts: China,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c., 2000, p11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0, p13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