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第四章 美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与摩擦》
作者:何维保 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时间:2007-05-01
第四章 美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与摩擦 美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美俄两国关系的好坏不仅会关系到美俄两国自身,而且对整个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态势都有重要影响。自911事件发生以来,美俄两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合作加强到矛盾摩擦增多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反映出了美俄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与重合,也反映出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对俄罗斯的重要影响。 考察911事件以后布什政府在对俄外交中的单边主义做法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美俄关系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美俄等世界大国关系的发展走向,因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第一节 911事件与美国对俄罗斯政策的调整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事件,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911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而且也为当时国际格局的调整转换提供了契机。在911事件之前,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陷入了高度紧张状况,1999年上台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延续了叶利钦执政后期的外交路线,在对美和对西方的外交中坚决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而2001年刚出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国内强大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对俄罗斯也奉行强硬政策。因此美俄关系一度陷入了僵局。但911事件发生后,美俄两国马上都调整了各自的对外政策,使两国关系迅速升温。美俄关系不仅走出了911事件前的困境,而且似乎还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的变化是耐人寻味的。 一、911事件前的美俄关系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而俄罗斯则陷入了相对的衰落和动荡之中。当时的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从现实出发,制定了一种非常实际的对外政策,那就是积极向西方靠拢,争取加入西方集团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员。为此,叶利钦在国内亲西方的自由派的支持下,推动俄罗斯迅速实现了政治转轨,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使俄罗斯开始实行多党议会选举制度、总统竞选和全民选举总统制度,以及地方行政长官竞选制度。同时,叶利钦利用由美国帮助设计的“休克疗法”对俄罗斯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迅速在俄罗斯实现了私有化。在外交上,俄罗斯也一度采取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叶利钦称西方是俄罗斯的“天然盟友”,美国是俄罗斯的“伙伴”和“朋友”,并在削减战略武器等许多问题上向西方作了重大让步。 俄罗斯的这种西化政策和亲西方态度,也曾一度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欢迎和支持。对美国来说,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西方需要迅速巩固冷战的成果,一方面要防止原苏东地区出现动荡,另一方面又需要防止这些地区的国家重新走向集权化和专制主义。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总体上是推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争取把俄罗斯融入西方,以彻底消除俄罗斯对西方的威胁。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大力支持叶利钦,先后与叶利钦政府签署了多个重要文件,宣布两国建立新的关系。1992年6月,在叶利钦访美期间美俄两国签署了《美俄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宣布两国致力于建立“民主和伙伴关系”。1994年1月,叶利钦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又在莫斯科发表联合宣言,宣称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双方保证“今后仍将加强伙伴关系并共同促进全球稳定、和平与繁荣”。这期间,美国与其它西方国家还一起向俄罗斯提供了几百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帮助俄罗斯恢复和发展经济。 俄罗斯向西方的“一边倒”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大力帮助,使冷战结束初期美俄关系一度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和谐与默契局面。然而,冷战后美俄间的这种“蜜月期”并没能持续太久时间,冷战结束几年后美俄两国关系便又开始出现紧张。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俄两国国内政治态势的发展变化影响了两国的对外政策,对美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国内政局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西方国家援助俄罗斯的承诺往往口惠而实不至,俄罗斯糟糕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的局面引起了俄罗斯民众的广泛不满,因此积极主张西化的民主派逐渐开始失势,要求重振俄罗斯的呼声开始高涨。在1993年12月俄罗斯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主张俄罗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右翼民族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获得了22.92%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而主张推翻现存社会制度、重建苏维埃型人民政权的俄罗斯共产党则获得12.4%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俄罗斯绝大多数政党和政治运动普遍认同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也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慢慢改变了俄罗斯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1994年2月,叶利钦宣布俄罗斯的外交要“永远符合俄罗斯大国地位应有的最高标准,要不断实现俄罗斯民族利益的战略方针”,“结束有缺陷的单方面让步的做法。” 于是从1995年起,俄罗斯便开始实行东西方并重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不再对西方一再妥协退让。美俄之间的摩擦和争吵也由此增多。 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化又引起了美国的警觉。面对俄罗斯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美国更加担心俄罗斯会重新走上恢复“欧亚帝国”的道路。因此克林顿自1993年上台以后,一方面继续推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又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俄罗斯的遏制和防范。同时,由于共和党在美国国会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国会对克林顿政府对俄政策的批评也开始增多,这对克林顿政府调整其对俄政策也有一定影响。 但美俄两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并不是美俄关系发生转变的最主要原因。美俄关系由冷战结束初期的“蜜月期”转而又重新出现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是,美俄两国的许多重要战略利益毕竟并不一致,美国对俄罗斯的新遏制政策必然地引起了俄罗斯的反弹。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就是维持自己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地位以“领导”世界,因此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很快恢复强大的俄罗斯。美国一方面担心俄罗斯会重新走上极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即使俄罗斯继续走民主化的道路,美国也不希望看到俄罗斯迅速复兴。因为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任何能够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对此,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即使变成了一个民主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利益也将与美国的利益不同,而最坏的结局则是,它可能会成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实行独裁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专制国家。 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大力推动俄罗斯搞西化,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种种措施,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消解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以弱化俄罗斯。 北约东扩就是美国削弱俄罗斯的重要手段。1994年1月,克林顿政府推动北约首脑会议正式做出了向外扩展的决定。经过多年的谈判与磋商,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加入了北约。同时,北约还有进一步向东扩展的打算。北约的一步步东扩,使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被大大压缩,安全环境严重恶化,同时,由于北约还向独联体国家敞开大门,所以它使以俄罗斯为核心的独联体有解体的危险。因此北约东扩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但由于俄罗斯实力已经大大衰落,它已很难阻止北约东扩的进程。 除了北约东扩以外,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的空袭,也是对俄罗斯利益的严重损害。南联盟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受北约打击的塞尔维亚在种族和文化上与俄罗斯都有亲缘关系,因此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悍然对南联盟发动军事打击以迫使其就范,不仅使俄罗斯在南联盟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丧失殆尽,而且也使俄罗斯在国际上蒙受了一次巨大的耻辱。所以这一事件对俄罗斯刺激很大,使得俄罗斯国内的反美情绪和反西方情绪不断高涨。 另外,美国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以及美俄在防扩散和导弹防御等问题上的分歧,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1999年普京接替叶利钦出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对美国的政策上,普京基本延续了叶利钦执政后期的偏强硬路线。但是,普京从大局出发,也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必须要同美国发展合作关系。在2000年6月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中,普京指出,“……尽管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许多情况下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俄美的相互关系仍是改善国际形势和保证全球战略稳定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和美国积极对话的情况下才可能解决限制和裁减核武器的问题。为了相互的利益,要保持所有级别上的经常不断的双边接触,而不允许关系停滞。” 然而,2001年小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后,全面调整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单边主义倾向急剧加强,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的对俄政策被迅速抛弃,美俄关系很快出现了严重恶化。小布什认为克林顿政府的对俄政策是不成功的,克林顿政府的对俄政策不仅没能使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成功,反而还导致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俄对外政策也趋于强硬,因此必须要用一种新的更加严厉的政策来取代它。小布什主张把对俄政策的优先重点放在核安全和防扩散等与美国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减少对俄罗斯的援助,加大对俄罗斯施压的力度,促使俄罗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向美国让步,最终与美国建立一种符合美国愿望的新战略框架。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小布什上台后不久就采取了几项举措,使美俄关系严重恶化。首先,美国违反外交礼仪,以执行瑞士检察院的通缉令为由,于2001年1月18日在美国一机场逮捕了应邀前往美国参加小布什就职典礼的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虽然此时小布什尚未正式就职,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小布什的同意美国警方会逮捕参加小布什就职典礼的座上宾。美国的这一做法招致了俄罗斯的强烈抗议。普京亲自与刚上台的小布什交涉要求美国放人,但美国最终还是把博罗金引渡到了瑞士。美国的这一做法使普京政府大丢面子,吃了一个哑巴亏。其次,小布什政府以汉森间谍案为由,在2001年3月21日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并要求另外的46名俄罗斯外交官限期离境。这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驱逐外交官的行动。俄罗斯被迫采取相应行动,也驱逐了相同数量的美国外交官。美俄两国关系一时陷入了僵局。最后,3月26日,美国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在华盛顿接见了车臣非法政权的“外长” 哈迈多夫,又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抗议。 需要指出的是,小布什政府采取的这几项针对俄罗斯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回应俄罗斯加强与伊朗关系的做法。伊朗被美国视为一个“邪恶国家”,长期以来就是美国的眼中钉。但2000年11月23日,普京政府宣布恢复向伊朗出口武器。2001年3月12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又应邀访问了俄罗斯,并在访问期间与俄罗斯达成了多项协议。普京政府密切与伊朗政府关系的做法对刚刚上台的小布什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布什做出了反击。但小布什上台后对俄罗斯采取的这一系列强硬措施,同时也反映出了小布什政府对俄政策的强硬基调,并使美俄关系陷入了全面的紧张状态。 二、911事件后美俄关系的改善 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是对美国的一次重大打击。刚刚上台不久的小布什经受这一打击之后,被迫迅速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同时,这一事件也为美俄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俄罗斯总统普京果断地决定抓住这一机会,改善美俄关系。 911事件发生以后,普京马上就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次恐怖袭击。同时普京也是第一个给美国总统布什打电话的国家元首。在与布什通话时,普京不仅对恐怖主义分子进行谴责,还表示在反恐行动中俄罗斯将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随后,俄罗斯积极在情报和金融等领域为美国的反恐提供支持和帮助,并支持美国发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反恐战争。为了帮助美国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俄罗斯不仅同意并支持中亚部分国家向美国开放军事基地,而且还向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其它援助,这在以美国为首的反恐阵营打败塔利班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普京还多次公开表示,“美英应该把俄罗斯看作是西方世界反恐怖主义行动中的一个可靠伙伴”,俄罗斯愿意与美国一起构建新的国际安全体系,以加强国际安全。 为了表明俄罗斯打算与美国建立新关系的诚意,普京还不顾国内军方的强烈反对,在2001年10月17日宣布俄罗斯将撤出苏联在冷战时期设在越南金兰湾的军事设施和设在古巴洛尔德斯的无线电检测站。对此,小布什在10月18日发表评论说,这标志着美俄两国已是朋友,表明冷战已经结束。 对于911事件后俄罗斯对美国的大力支持及俄罗斯所表示出来的积极与美国发展合作的意愿,布什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采取了相应的回应措施。在911事件发生后很短的一段时期内,美俄两国首脑和国防部长等高层官员就举行了多次会晤,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俄罗斯与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关系也由此迅速出现改善。具体表现在: 一、美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新的战略关系,并在军控领域获得重要进展。 2002年5月24日,普京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会后两国签署了《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和俄美《关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宣言》,正式宣布两国建立了新型的战略框架关系。俄美《关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明确指出,俄美相互视为敌人和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两国正在建立新型战略关系。俄美将为促进世界稳定、安全、经济一体化、共同对付全球性威胁和解决地区冲突而合作。两国商定将采取措施扩大反导弹领域的透明度,研究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包括扩大反导弹联合演习和共同研究反导弹技术。俄美将在防止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国际反恐怖斗争中进行合作。此外宣言还指出,俄美两国在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有着共同的利益,它们将促进该地区各国的稳定、主权和领土完整,“两个大国”在那里竞争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俄罗斯和美国将继续促使阿富汗局势正常化,重申将共同努力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俄罗斯和美国将采取措施消除在两国经济合作中的各种障碍。两国总统重申,取消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和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是十分重要的。 《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则指出,俄罗斯和美国认为,新的全球性挑战和威胁需要双方之间建立全新的战略关系。条约规定,到2012年12月31日前,俄美将各自的战略核弹头的总数量削减至不超过1700至2200枚,每一方在规定的数量内自行决定本国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构成。另外,条约还对实施办法和本条约的有效期限等做了规定。这一条约是美俄两国多年来在军控领域取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对提高美俄两国乃至全球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出现重要进展。 5月28日,北约19个成员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意大利签署了关于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罗马宣言》,宣布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将原先俄罗斯与北约建立的“19+1机制”正式改为“20机制”,这标志着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罗马宣言》指出,在21世纪初签署的这项宣言,揭开了北约与俄罗斯新型关系的崭新一页,标志着“冷战思维的真正结束”。“20国机制”规定俄罗斯与北约其它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军备控制、处理地区危机、海上救护以及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等9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罗马宣言》还指出,作为北约与俄罗斯双边关系中的主要机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将为发展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而努力,并在为确保双方安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政治对话。 虽然新成立“20机制”后,俄罗斯在北约的对外军事干预、东扩和内部重大决策等重要问题上仍然没有决策权,但相比以往根据“19+1机制”设立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时期,俄罗斯毕竟在北约的反恐、军控等重要领域内获得了决策权和否决权,这无疑是俄罗斯与北约关系中的一大进展,具有实质性意义。 三、俄罗斯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在经济领域内与西方平等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 除了承诺帮助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2002年6月7日,美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同年11月,欧盟也宣布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另外2002年6月26日在加拿大召开的八国集团领导人首脑会议还宣布,2006年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将在俄罗斯举行。另外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与其它6个工业发达国家还承诺向俄罗斯提供200亿美元以帮助俄罗斯销毁退役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除此之外,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2002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欧盟与俄罗斯首脑会议上,双方签署了关于欧俄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和能源对话、维护欧洲安全及调解地区冲突等问题的五项联合声明,在加快建设统一的经济空间、加强政治对话和扩大能源合作等领域双方达成了广泛共识。 总之,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短短一年内,美俄关系就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小布什刚上台时美俄关系紧张的局面一扫而空,俄罗斯似乎也加快了其融入西方的步伐。 911事件后美俄两国关系出现迅速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911事件对美国造成的极大的冲击,促使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美国要实现反恐和防扩散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与俄罗斯合作。 911事件使美国政府对国家安全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并认识到恐怖主义是美国当前面对的最大敌人。为了彻底打败恐怖主义分子,美国就必须要发展同其他大国的合作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还要避免在其它大国中间树敌。而俄罗斯作为当前唯一一个有能力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国家,在反恐方面拥有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另外,俄罗斯拥有大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是美国在防扩散领域需要与之合作的重要对象。如果俄罗斯要给美国制造麻烦,使部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那将给美国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因此,911事件后美国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种势在必然的行动。所以在911事件后俄罗斯积极对美国表示支持的情况下,美国对俄罗斯也采取积极回应措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此外, 911事件进一步明确了恐怖主义才是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也大大减轻了美国原先对俄罗斯尚存的疑虑。在2002年9月向国会提交的《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布什指出,“二十一世纪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现实是,美国与俄罗斯不再是战略对手。在此基础上,我们正与俄罗斯建立新型战略关系。关于战略削减的莫斯科协议作为这一新现实的象征,反映了俄罗斯的思维发生了重大转折,可望与欧洲-大西洋联合体和美国建立长期富有成效的关系。” 这段话明确表明了布什政府对俄罗斯的新认识,指明了美国要与俄罗斯发展合作的前进方向。 其次,对俄罗斯来说,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在911事件之前,俄罗斯就深受恐怖主义的危害,同时,伊斯兰极端势力也是俄罗斯的主要大敌。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内的分裂力量就经常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那里得到支持,因此 911事件后支持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打击以伊斯兰极端势力为主的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此外,普京上台以后,实行的是一种灵活的、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普京认为俄罗斯要实现重新强大的梦想,不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也离不开与美国的合作。因此,普京原先就有与美国发展合作的愿望,而911事件则为普京实现自己的想法提供了契机。 最后,从长远来说,美俄建立新的战略框架关系,积极发展合作,也符合美国将俄罗斯逐步融入西方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当说,自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俄罗斯进行政治和经济变革,试图将俄罗斯转变成一个民主国家,最终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员。尽管由于美国试图削弱俄罗斯引起了俄罗斯的反弹,双方在北约东扩、科索沃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矛盾与摩擦,美国对俄罗斯的“融合”战略也曾一度受挫,但911事件后俄罗斯主动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又为美国继续推行这一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2002年《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在谈到对俄政策时就曾指出,“美国的政策在于,争取利用俄罗斯思维的转变,重新将我们关系的重点放在逐渐形成的和潜在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上。我们正在扩大我们之间在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中已经建立的广泛合作。我们以不降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达到的标准为前提,正帮助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以促进有益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我们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以加强俄罗斯、我们的欧洲盟国和我国的安全合作为目标。我们认为一个繁荣和稳定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加强俄罗斯对融入欧洲-大西洋联合体的承诺,我们将本着重要的信念继续支持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和稳定”。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911事件后美国对俄罗斯所采取的新政策做了一种很好的阐释。 对于俄罗斯来说,虽然普京上台以后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但也没有迹象表明普京已经抛弃了使俄罗斯向西方靠拢的总体战略。2001年11月22日,普京就曾表示,俄美相互谅解和相互信任的水平在提高,这并不是因911事件而引起的战术性考虑,而是长期的伙伴关系。这也表明,对于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融合”战略,俄罗斯本质上并不反对和抵触。 第二节 911事件后美国对俄罗斯的单边主义政策 及美俄间的分歧与摩擦 2002年美俄关系的迅速改善和升温引起了举世瞩目。然而,美俄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没能持续多久,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中严重的单边主义倾向,很快就使美俄两国在多个重要领域内出现矛盾和摩擦。2003年围绕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美俄两国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虽然伊拉克战争问题并没有对美俄关系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它却恶化了美俄合作的氛围,增加了双方的互不信任。此后,在伊朗核问题、导弹防御和北约东扩问题,以及民主和人权问题等许多重要领域,美俄两国都出现了严重的摩擦。因此美俄关系逐步又从2002年的融洽高潮又陷入了疏远和冷淡。 一、美俄围绕伊拉克战争产生的分歧 2003年初,布什政府以伊拉克的萨达姆政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恐怖分子有勾结为由,执意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了坚决的反对政策,俄罗斯主张在联合国范围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在美国与英国一起,试图获得联合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授权时,俄罗斯与法德等国一起,以俄、法这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相威胁,迫使美英最终只得绕开联合国,以自愿国家联盟的形式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从而师出无名。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俄罗斯不仅没有对美国提供援助,而且还多次对美国的侵略行为进行抨击。这引起了美国的不满。 普京政府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美国擅自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单边主义做法,不符合普京的国际关系理念,也与普京所主张的国际格局多极化的理想相矛盾。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就没有放弃维持单极格局和充当世界领导者的梦想。受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甚大的小布什上台以后,企图领导世界和维持单极格局的表现更加明显,因此小布什在对外政策中采取了大量的单边主义的做法。对此,俄罗斯是持反对态度的。普京自上台以来,就把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当作俄罗斯的重要对外战略目标之一。同时,普京还多次公开发言,主张推动世界多极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在多极化的进程中,俄罗斯才有可能作为其中的一极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己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想。另一方面,在普京看来,也只有多极化的国际关系结构才能更好的保证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普京主张加强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与机构的作用,建立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主导的多极世界秩序,反对美国企图维持独霸地位和推行单边主义政策的做法。 对国际秩序构想的这种分歧,是美俄关系中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它将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对美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虽然911事件发生以后,美俄合作加强,两国关系迅速改善,但美俄关系中的这个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美俄两国合作的表象掩盖了。当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一意孤行地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时,美俄两国的这种矛盾便又暴露出来。普京明确表示,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不仅将动摇“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根本原则”、“降低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时的有效性,还可能使武力成为解决国际冲突的经常性手段”,所以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2003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响之后,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公开指出美国的做法是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其次,对国内问题的担心也影响了俄罗斯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 俄罗斯国内有大约2000万穆斯林,同时,俄罗斯国内不少地区都存在因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引起的不稳定,其中车臣问题尤其是俄罗斯久治不愈的一个伤疤。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肯定会在全世界范围的穆斯林中引起广泛的抗议和反对。因此,如果俄罗斯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很有可能会激化国内穆斯林的情绪,加剧国内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对俄罗斯政府的不满,进一步影响俄罗斯国内的地区稳定。这是普京政府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俄罗斯普通民众的反战呼声也很高,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响前,甚至曾有几万名俄罗斯人到伊拉克驻俄大使馆报名,要求去伊拉克参加抗击美国的战斗。同时,民意调查也表明对美国持否定态度的俄罗斯民众占了一半以上。这种民心所向,再加上即将到来的2004年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大选年,对普京政府的对伊战政策都有一定影响。 最后,伊拉克战争关系到俄罗斯的切身经济利益。 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前,俄罗斯与伊拉克保持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在战争爆发前,伊拉克有20多处油田是由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在开采的。同时伊拉克还欠俄罗斯约85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俄罗斯政府担心,一旦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并使萨达姆政权倒台,不仅俄罗斯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和巨额债务都有可能丧失,而且战后在美国控制伊拉克局势的情况下,俄罗斯在伊拉克的任何经济活动中都将不再占有优势。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担心伊拉克战争会引起国际油价动荡,从而影响主要靠出口石油赚取外汇的俄罗斯的国际收支。因此,经济原因也是影响普京政府对伊战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俄两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使2002年以来的美俄融洽关系又开始出现冷淡。在伊拉克战争进行过程中,美国政府还指责俄罗斯的公司向伊拉克出售了卫星信号干扰器等武器装备,为此小布什还亲自给普京打电话交涉此事。但美国的这一指责被普京政府断然否认。另外,2003年4月,当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率领使馆人员从伊拉克撤往叙利亚时,遭到了美国军队的枪击,造成数名外交官和工作人员受伤。这一事件也一度造成了美俄关系的紧张。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普京也拒绝向伊拉克派兵帮助维持秩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俄罗斯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持反对态度,但两国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后退。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陷入了泥潭,在伊拉克战争的善后问题上还需要俄罗斯的帮助,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反恐还是在防扩散等其它重要领域,美国也离不开俄罗斯的合作,所以美国并不想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俄罗斯虽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但俄罗斯的反对姿态相比法、德等国来说相对比较温和,普京也不愿意因为伊拉克战争使美俄关系退化,因此他在反对美国开战时比较注重策略,刻意让法德两国挑头,避免使俄罗斯对美国的刺激太大。因此,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法德俄这三个主要反战国家采取的政策是所谓的“惩罚法国,忽视德国,原谅俄罗斯”。 美国并没有因为伊拉克战争问题打算处罚俄罗斯。 所以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不久,美俄两国很快就表现出了要修复两国关系的迹象。5月13和1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应邀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在鲍威尔来访的当天,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了因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而被推迟表决的《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6月1日,布什前往俄罗斯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活动并与普京进行了会晤,会晤结束后布什与普京互换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批准书,并宣布两国将扩大在战略稳定、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上的合作,致力于解决地区冲突问题,确保双边关系在所有领域持续发展。9月26日和27日,布什与普京又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晤。在会晤中,布什和普京宣布两国要开展合作,并共同呼吁伊朗和朝鲜放弃寻求发展核武器的计划。美俄间的这些双边高层会晤表明,两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后产生的分歧虽然使两国关系由热变冷,但美俄关系基本上还是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二、伊朗核问题与北约东扩问题 虽然美俄两国的关系并没有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太大影响,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美俄双方间却出现了许多公开的矛盾和摩擦,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伊朗核问题、美国在中亚鼓动“颜色革命”,及美国对俄罗斯内政的批评与干涉等。 伊朗核问题 伊朗核问题是当前美俄矛盾中的焦点问题之一。美俄两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争端,反映出了美俄地缘战略利益上的一个重大冲突,同时它也反映出了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和霸权主义作风对美俄双边关系的影响。 自从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就一直敌视伊朗政府,小布什上台后在2002年1月发表国情咨文时,又首次把伊朗和朝鲜、叙利亚一起并称为“邪恶轴心”,美国务院在有关恐怖主义的年度报告中还将伊朗列为支持恐怖活动“最积极”的国家。 然而,俄罗斯与伊朗自冷战时期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被迫在多个方面约束自己与伊朗的合作。但普京上台以后,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迅速得到了加强。2000年11月23日,俄罗斯宣布终止1995年与美国签订的《戈尔-切尔诺梅尔金秘密协定》,恢复向伊朗出口武器。2001年3月12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1979年以来伊朗国家元首对俄罗斯的首次访问。在会晤期间哈塔米与普京就双边关系、军事合作、核能合作及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和伊朗两国相互关系及合作原则条约》和《关于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联合声明》等多个文件,达成了有关军事技术合作和俄罗斯继续帮助伊朗建布什尔核电站的协议,武器交易金额达到300亿美元。同年10月,伊朗国防部长又访问了俄罗斯,俄伊双方签署了有效期为5年的《联合防务与军事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允诺每年向伊朗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帮助伊朗实现国防现代化。 俄罗斯与伊朗的军事合作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对。但美国最担心的却是俄罗斯与伊朗的核能合作。伊朗很早就有自己的核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核计划执行得一直不顺利。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伊朗开始寻求俄罗斯的帮助。1992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了由俄罗斯为伊朗建造4座商业用轻水核反应堆的合同,随后,两国又签署了多个协议,规定俄罗斯将从1995年10月开始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核电站,以及俄罗斯为伊朗的核电站运转提供核燃料等等。然而美国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的伊朗根本不需要建造核电站,伊朗建造核电站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获取核技术及核原料,以制造核武器。因此美国坚决反对俄罗斯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并多次阻挠俄罗斯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的计划。 2000年10月,俄罗斯宣布将继续同伊朗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再为伊朗修建三座核电站。2002年4月4日,伊朗外长对俄罗斯进行访问时,俄伊双方又讨论了如何加快俄罗斯援建伊朗核电站的问题。但2002年底,美国公布了其侦察卫星拍摄到的有关伊朗中部两处核设施的照片,称伊朗有可能利用这两处设施制造核武器。这一事件立即使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美国也由此加大了对俄罗斯施压的力度,要求俄罗斯停止帮助伊朗发展核项目。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把矛头重点对准了伊朗,企图全力阻止伊朗发展核技术,并因此对俄罗斯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美国之所以要极力阻挠伊朗发展核技术,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伊朗如果发展核武器有违美国的防扩散目标。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增多,从理论上讲就增大了核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如果核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对美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威胁就更大。所以多年以来美国一直与其它相关国家一起,致力于防扩散的目标,防止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因此美国反对任何其它非核国家发展核武器。二、更重要的是,美国认为伊朗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更需要防止它拥有核武器。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由于历史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多年以来它一直受到美国的敌视。美国把伊朗看作是“邪恶国家”,同时还认为伊朗积极支持恐怖分子活动,因此如果伊朗掌握了核武器,无疑将会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三、如果伊朗拥有了核武器,将会打破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并严重威胁美国的中东盟国以色列的安全,不利于中东地区的稳定。伊朗地处中东的关键地理位置,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多年以来伊朗与美国的盟国以色列就处于敌对状态,两国矛盾非常尖锐。如果伊朗拥有了核武器,将会使以色列的安全处境大大恶化,并将使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改变阿拉伯阵营与以色列的力量对比,并使美国的影响力受到相对削弱。另外,这也将会增加中东地区爆发战争的风险。 而俄罗斯之所以要顶住美国的压力,坚持加强与伊朗的合作并帮助伊朗发展核能,则有它自己的战略和经济考量。主要是:一、加强与伊朗的合作有利于维护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增强对美欧挤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的抵抗能力。冷战结束后由于北约不断东扩,同时由于美国也增强了对独联体及其周边国家的渗透,所以俄罗斯的影响力范围不断缩小,战略活动空间也大受挤压。这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伊朗是一个连接中亚、高加索、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地区大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与伊朗加强联系,有利于俄罗斯维持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控制了伊拉克,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大受削弱,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对俄罗斯来说就更加重要了。二、向伊朗出售武器和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对俄罗斯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除了经济收入外,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对于俄罗斯国内因资金匮乏而面临重重困难的核工业意义也非常重大。三、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大国,与伊朗保持良好关系,也有利于俄罗斯解决国内的车臣问题。 由此可见,加强与伊朗合作对俄罗斯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所以在对待伊朗的态度上,俄罗斯是不可能与美国站到同一立场上的。而伊朗核问题不仅关系到俄罗斯的具体经济利益,而且也会影响俄罗斯与伊朗的整体合作关系,所以俄罗斯不可能屈从美国的压力而放弃对伊朗核电站建设的支持。 因此即使是911事件后美俄关系出现重要改善之后,美国企图说服俄罗斯放弃支持伊朗核项目的努力也没能奏效。2002年5月布什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签署两国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宣言时,布什就曾提出希望俄罗斯停止援建伊朗的核项目。但普京并没有同意美国的要求,他表示,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是严格遵守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规则的。在2003年9月在戴维营与普京会晤时,布什继续向普京游说,企图说服普京放弃对伊朗核项目的援助,对此普京声称,他将向伊朗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求伊朗必须允许国际社会对其可疑核武项目进行核查,但他同时也阐明,俄罗斯不会放弃其帮助伊朗建造一个核反应堆的计划。 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这种立场使美国非常不满。许多美国人认为,俄罗斯为了区区几十亿美元的一个项目就不惜损害美国的重大安全利益,证明俄罗斯并不真心想与美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2月俄罗斯与伊朗签署向伊朗提供核燃料的协议以后,美国国会议员麦凯恩等人建议对俄罗斯采取报复行动,并主张禁止俄罗斯参加2005年的八国集团峰会。但这些建议最后并没有被白宫采纳。 俄罗斯虽然顶住了美国的压力,没有放弃对伊朗核项目的支持,但俄罗斯对自己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也做过一些比较重要的调整。它把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启动时间推迟了一年,从原先规定的2004年推迟到了2005年;另外它又采取措施,促使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协议,规定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要运回俄罗斯由俄罗斯处理,这是防止伊朗用核废料生产制造核武器所需浓缩铀的重要举措。俄罗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美欧和以色列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也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伊朗拥有核武器也会损害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并且不利于中东地区的战略稳定。2003年9月戴维营会晤后,布什宣称,“确定伊朗不拥有核武器或核武器发展计划是美俄两国的共同目标”,符合美俄两国的利益。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美俄两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消失。虽然正如普京所说的,俄罗斯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和国际协定,但在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小布什政府看来,俄罗斯这样做终究还是冒犯了美国的利益。俄罗斯加强与伊朗的关系对美国来说也更是一种刺激。因此伊朗核问题增加了美俄之间的互不信任,对美俄间的其它分歧和矛盾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约东扩问题 北约东扩问题也曾是美国与俄罗斯矛盾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但近年来由于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得到改善,尤其是2002年北约与俄罗斯建立新的“20机制”以后,美俄之间由于北约东扩问题所导致的矛盾已有所缓和。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北约东扩就是导致俄罗斯民众反西方情绪增强和叶利钦政府改变向西方“一边倒”政策的重要因素。普京上台以后,继续反对北约东扩。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后,北约又将进一步东扩的范围指向了波罗的海三国和部分东欧国家。俄罗斯认为,与俄罗斯接壤的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将会使俄罗斯西北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态势面临实际威胁,因此强烈反对北约继续东扩的计划。2000年6月普京在接受德国《星期日世界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北约东扩计划是威胁俄罗斯安全的不友好行动,北约接纳新成员不利于欧洲的安全,北约把手伸到前苏联共和国,将会对俄罗斯和整个欧洲的安全造成最严重的后果。 2001年5月23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还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反对北约东扩的决议,谴责北约企图把波罗的海三国拉进北约,并呼吁普京总统制订反对北约东扩的计划。 应当指出,冷战之后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并非完全是针对俄罗斯的。因为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之后,由于两极格局消失后中东欧地区不存在任何稳定的地缘秩序框架,基本陷入了一片无序状态之中,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很有可能会因为领土、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发生冲突,从而影响欧洲乃至整个欧亚局势的稳定。因此,把这些国家纳入北约,为这些国家提供一个管理机制和协调的论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东欧国家间发生冲突,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推动北约东扩是符合美欧的根本利益的。 但是,这只是北约东扩的原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也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防范俄罗斯。冷战结束之后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片相对的权力真空。按照亨利•基辛格的说法,权力真空永远都会被填补上,关键在于是由谁来填补这一权力真空。 对于中东欧地区的这一片权力真空来说,能够填补它的,只能是以美欧为主的西方或者是俄罗斯。虽然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但这个国家有广袤的土地和充足的资源,并且在科技领域也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因此,只要俄罗斯不再继续分裂,未来它重新崛起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美欧不去填补中东欧地区的这片权力真空,未来俄罗斯很有可能会代替美欧去这样做。 冷战结束后美欧对俄罗斯的长远战略是将其融入西方,但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是不可知的。对俄罗斯仍怀有野心的担忧是一直存在的。正如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指出的,“可以设想,一个民主的俄罗斯将更能接受美国和欧洲共有的价值观,并因此更可能在营造一个比较稳定与比较合作的欧亚大陆中成为一个小伙伴。但俄罗斯可能不满足于仅仅被承认是一个民主国家并得到尊重。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圈子(基本由原苏联官员组成)仍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强烈愿望,要在欧亚大陆发挥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将导致新独立的前苏联各国重新归顺莫斯科”。“俄罗斯有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目标,并越来越公开地宣扬这些目标。一旦它恢复了元气,它还将对其西部和东部的邻国产生重要影响”。 鉴于俄罗斯长期以来存在的扩张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美国认为必须要防备俄罗斯重新走前苏联的老路。因此,推动北约东扩,巩固冷战取胜的成果,把中东欧地区纳入北约,防止这一地区重新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就成为美国防范俄罗斯重新走“危险”道路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和磋商准备,继1999年完成一轮东扩之后,2002年11月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又决定将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国吸收为北约成员。2004年3月,这7个国家正式加入了北约,北约又完成了冷战结束后它的第二轮东扩。 北约不断东进,逐渐把防务范围推进到俄罗斯西部边界的做法,使俄罗斯丧失了西部重要的防御纵深,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因此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是很自然的。但911事件后美俄关系得到迅速改善后,俄罗斯在反对北约东扩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松动。2001年11月普京在访美期间就曾表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参加某个国际组织,俄罗斯不反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实际是为波罗的海三国顺利加入北约开了绿灯。在2002年与北约组建“20国机制”后,俄罗斯看待北约的立场又发生进一步改变,与北约间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这客观上也为北约2004年顺利实现冷战结束后的第二轮东扩提供了保证。虽然俄罗斯表示仍然反对北约东扩,普京也声称北约东扩终究与时代潮流不符,但俄罗斯的反对态度已经没有以前那样激烈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普京虽然反对北约东扩,但他也曾多次试探过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态度。2000年初,刚上任不久的普京就曾经表示过,俄罗斯不排除加入北约的可能。2001年7月中旬,普京在出席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呼吁建立统一的欧洲安全空间,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要么象解散华约一样解散北约,要么接纳俄罗斯加入北约,使俄罗斯成为制定和起草决定的平等参与者。” 2001年10月3日,普京在出席俄欧布鲁塞尔峰会时再次谈到俄罗斯加入北约的问题,他指出,如果北约能实现从军事性组织向政治性组织的转变,俄罗斯将会改变态度,俄罗斯不应当处在这一组织的扩大进程之外。 当然,普京在不同时期也曾多次表示,俄罗斯目前并不谋求加入北约。比如2005年2月22日,即将前往斯洛伐克访问的普京在接受斯洛伐克媒体采访时就说,俄罗斯目前不会考虑加入北约。他指出,任何希望加入北约的国家,都将意味着放弃部分主权。而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和国防实力都足以保证本国的安全,所以俄罗斯不需要加入北约。 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条件还不成熟,俄罗斯即使申请加入北约也不可能被北约接纳。所以普京干脆说目前俄罗斯还没有申请加入北约的打算。这并不是说俄罗斯真的不想加入北约。 虽然未来短时期内俄罗斯不大可能实现加入北约的梦想,但将来有一天俄罗斯加入了北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俄罗斯想加入北约,并不是象国内有些媒体所分析的那样,是为了从内部瓦解北约,并间接阻止北约东扩。俄罗斯想加入北约,是因为加入北约能够帮助俄罗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成为北约成员,不仅有利于俄罗斯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俄罗斯实现融入欧洲的梦想,彻底改善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并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甚至车臣问题的解决等等都可以指望得到北约的帮助。因此俄罗斯加入北约后当然不可能会希望北约解体。如果俄罗斯最终加入了北约,那么美俄之间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矛盾当然就会完全消失了。 但由于目前美欧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民主制度还很不满意,另外俄罗斯加入北约后将会对北约原先的权力和力量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在北约内的决定性地位也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美国在俄罗斯该不该加入北约的问题上有很大的顾虑。在这些重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俄罗斯不大可能会被北约接纳。因此俄罗斯如果能加入北约,那也将是比较遥远的远景。 三、美国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 美国对俄罗斯内政的批评和干涉,也是引发美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认为自己在冷战结束后负有帮助俄罗斯融入民主社会的责任,因此经常在民主和人权等问题上对俄罗斯的内政进行干预,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 民主问题 苏联解体以后,推动俄罗斯迅速实现政治转轨,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多党制、议会选举制度、总统竞选制度,以及地方行政长官竞选制度等等,基本完成了俄罗斯政治改革的目标。但是,美国对俄罗斯的民主建设仍然有很多担忧,并经常在民主问题上对俄罗斯提出批评。911事件后,美国在民主问题上对俄罗斯的干涉和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个是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另一个是“别斯兰事件”后普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普京上台以后,采取了许多国内改革措施,其中他对俄罗斯国内寡头政治体系的大力打击尤其引人注目。但2003年普京对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处理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广泛抨击。2003年10月25日,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新西伯利亚机场被俄联邦安全局人员扣押。当天,俄罗斯总检察院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提起刑事诉讼,指控他犯有诈骗、逃税、伪造公文、侵占财产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多项罪行,并指控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公司和其下属公司非法攫取资金和逃税,给国家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损失。这一事件立即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总裁,也是俄罗斯的首富,具有较强的亲美和亲西方倾向,并一直主张经济自由化。通过资助国内的各个政党和收购新闻媒体集团等手段,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俄罗斯政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其本人也有意涉足俄罗斯政坛。同时,霍多尔科夫斯基还经常在国外活动,与美国政府尤其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曾被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赖斯和副总统切尼接见过,曾与小布什夫妇一起合过影。此外他还经常到美国国会活动,并与一些有影响的议员建立了信任关系。美国政界有不少人把他看作是俄罗斯实现民主和自由经济的希望。因此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制和人权为借口,多次向普京政府施加压力,企图使霍多尔科夫斯基获释。尤科斯事件发生以后,美国驻俄罗斯大使曾亲自出面要求俄罗斯官方做出解释。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后仅一个月,小布什总统也亲自给普京打电话,对霍氏被捕及俄罗斯的“法制”表示关注。美国国务卿赖斯在2005年4月访问莫斯科时更是明确表示,如何审判霍氏案将被华盛顿视作衡量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法治程度的标准。美国著名的国会议员约翰•麦凯恩在2005年4月5日更是警告说,“俄罗斯逐渐膨胀的专制主义-—就像最近逮捕该国最成功的商人所证明的那样——将导致华盛顿和莫斯科关系严重恶化。” 但是,普京政府顶住了美国的种种压力,坚持对霍多尔科夫斯基进行司法处罚。2005年5月31日,俄罗斯莫斯科地方法院宣布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欺诈等罪名被判入狱9年。 实际上,普京政府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完全是俄罗斯的内政,美国是无权干涉的。美国政府蛮横干涉这一事件,其实也不完全是出于对俄罗斯民主问题的关注,因为尤科斯事件也关系到美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之前,他曾考虑将尤科斯石油公司40%的股份卖给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谢夫隆德士古这两家石油公司。因为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生产企业之一,它的石油生产量占俄罗斯石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所以如果这一计划实现,美国企业将能直接干预俄罗斯国内的石油生产。也正是尤科斯石油公司这一威胁到俄罗斯国民经济安全的动向,更加引起了普京政府的警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也使美国企业直接干预俄罗斯国内石油生产的梦想落了空。 2004年普京进行的国内政治改革,也是美国批评的一个焦点。 2004年是恐怖事件频发的一年。5月9日,车臣格罗兹尼市一个体育场内发生恐怖爆炸,车臣总统卡德罗夫被炸身亡。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分子大规模劫持人质的“别斯兰事件”,这一事件共造成300多人死亡,700多人受伤。面对恐怖袭击事件频发的局面,“别斯兰事件”后普京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旨在强化国家政权以加强反恐能力,维护国家统一。 普京这次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改变了现行的地方行政领导人直接选举制度,改由总统提出地方行政长官人选,然后再经地方立法机关表决通过。二是将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的混合选举制度(450名议员的一半按照政党比例分配,一半由各大选区选举产生)改成单一的政党比例选举制。单席位选民区和相应的无党派自荐候选人将不复存在。国家的政治资源将集中在几个政党手中。这两项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强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垂直权力体系。 普京的改革措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尖锐批评。布什政府对俄罗斯的这些改革表示严重关切,认为这些改革很可能会破坏俄罗斯的民主进程。2004年9月14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发表谈话时指出,普京政府推动的政治改革“是部分民主改革的倒退”,他要求俄罗斯反恐不能损害民主和人权。欧盟委员会也表示,普京的改革虽然是俄罗斯的内部事务,但反恐应遵循民主原则,欧盟有义务关注俄罗斯的改革进程。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媒体也掀起了抨击俄罗斯的浪潮。2005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访欧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斯洛伐克首都进行了一次会晤,在峰会上,布什和普京还就民主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引起了举世瞩目。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普京政府表示了坚决的反对。2004年9月15日,针对鲍威尔批评俄罗斯出现民主倒退的言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出席独联体国家外长会议期间就予以了反驳。他指出,普京推行的政治改革是俄罗斯的内部事务,它是在俄罗斯的宪法框架内实施的,并将履行所有必要的法律程序,美国无权将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给俄罗斯。 当前,美俄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可以说已经不存在根本冲突,但美国仍然担心俄罗斯国内政治重新趋向集权化会使俄罗斯重新成为专制主义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美国对俄罗斯仍然缺乏足够的信任。很多美国人认为,当前这一代俄罗斯领导人并没有完全放弃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和影响力的梦想。比如布热津斯基就认为,“当代俄罗斯的力量过于薄弱,无法维持地区霸主的地位,同时又向往着过去,一心要恢复超级大国的地位”,“俄罗斯的现任政治精英主要是前领导阶层、非法的寡头政治执政者、克格勃和军队领导层组成的联盟。他们为屏弃苏联之过去而做的仅仅是表面文章:在莫斯科市中心仍保留着列宁遗体的陵墓,再清楚不过地反映着他们的心态。” 因此,美国对俄罗斯国内政治进程的“特别”关注实际也不难理解。 车臣问题 美国对俄罗斯车臣问题的干预,是引起俄罗斯时常对美国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俄罗斯政府的车臣问题进行干预,不断指责俄罗斯在车臣侵犯人权,并要求俄罗斯政府用政治手段解决车臣问题。在911事件之前,美国不仅经常指责俄罗斯对车臣平民动武违反日内瓦公约,要求俄罗斯接受西方人权组织对车臣人权状况的调查,并且还允许车臣非法政权的官员在美国活动,美国政府高官还多次接见车臣非法政权的代表。这对当时的美俄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 911事件后,由于俄罗斯积极支持美国反恐,美俄关系出现了改善,美国曾一度降低了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政府的批评调门。2003年2月,美国宣布将三个车臣反俄组织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对其实行包括冻结银行资产在内的制裁。俄罗斯对此表示欢迎。但随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俄矛盾和摩擦增多,美国又把车臣问题提了出来,继续利用车臣问题向俄罗斯政府施加压力。2003年4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2年度《国别人权报告》,谴责俄罗斯在车臣“滥杀无辜,侵犯人权”。更严重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车臣举行的两次总统选举过后,美国都对选举结果表示怀疑,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声称选举不符合“国际标准”,缺乏公正性和可信度。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 2004年9月“别斯兰事件”发生后,美国虽然谴责车臣恐怖分子伤害无辜百姓,表示支持俄罗斯的反恐行动,但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并没有放弃“双重标准”。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鲍彻强调,美国仍然坚持用政治途径解决车臣问题,并表示美国仍将同车臣温和的反对派保持接触。对此,俄罗斯表示强烈反对。普京发表讲话,严厉指责美国中层官员支持车臣分裂分子,破坏俄的反恐斗争。 从本质上讲,车臣问题是俄罗斯的内政,美国无权在这个问题上对俄罗斯指手画脚。但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干涉它国内政却是美国习惯的做法。由于车臣问题关系到俄罗斯的关键国家利益,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因此如果美国不改变其对车臣问题的态度,美俄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就很难消除。在俄罗斯看来,美国一方面高举反恐的大旗,并声称与俄罗斯结成反恐战线,另一方面却又反对俄罗斯对车臣恐怖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并要求俄罗斯用政治手段解决车臣问题,这明显是双重标准。因此,如果不能在车臣问题上最终达成一致,美俄之间的反恐合作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第三节 美国与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争夺 美国在中亚地区煽动“颜色革命”,蚕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是引起美俄从2003年下半年起摩擦加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911事件后,俄罗斯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为了帮助美国打败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俄罗斯同意并支持中亚的部分国家向美国开放了部分军事基地。但阿富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并没有从这些基地撤军。相反,为了实现反恐、北约进一步东扩和控制中亚能源等战略目标,美国还进一步加强了向中亚的渗透。俄罗斯为了维护自己既有的地缘战略空间,也毫不相让。因此美俄两国竞相扩大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合作,继续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003年11月,南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政局发生动荡,美国积极插手,煽动格鲁吉亚发生了“玫瑰革命”。在美国的支持下,格鲁吉亚国内的反对派成功迫使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新成立的格鲁吉亚政府具有亲美倾向,并要求俄罗斯撤出其设在格鲁吉亚的军事基地,这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2005年5月,布什在访问格鲁吉亚并对格鲁吉亚民众发表演讲时声称,“‘玫瑰革命’是现代史上强有力的一刻。它不仅唤醒了格鲁吉亚的人民,它还唤醒了世界其它地方希望在自由社会中生活的人们”。 继2003年底通过“玫瑰革命”把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赶下台后, 2004年11月,在美国的鼓动下,乌克兰在举行总统选举时也发生了“橙色革命”。在这一事件中,美国与俄罗斯出现了公开的对立。为了力挺亲俄的现任乌克兰总理亚努科维奇上台,俄罗斯动用了经济、政治等各种手段。但最后,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亲西方的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当选为新总统,亚努科维奇遭到失败。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颜色革命”的示范作用下,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也发生了“柠檬革命,结果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被迫逃亡国外。随后,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等国也出现了政局动荡。 需要指出的是,“颜色革命”并不是美国专门针对俄罗斯而制订和推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公开把扩展民主和市场经济当作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它相关机构,多年来也一直在世界各地从事扩展民主的活动。因此,对美国来说,支持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是符合美国在全球扩展民主的大战略的。 但是,除了民主问题外,美国积极支持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其实还有更为现实的原因。 首先,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同时,这一地区的能源储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控制这一地区的发展走向对美国来说战略意义非常重大。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借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契机,开始向中亚地区渗透,在中亚地区的多个国家租用或建立了军事基地,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打下了基础。通过支持“颜色革命”,在中亚地区培植亲美国和亲西方的政府,有助于美国实现控制中亚地区的战略目标。 其次,支持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并防止俄罗斯的帝国野心死灰复燃。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重新走上帝国和扩张道路的担心一直存在。而中亚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美国认为,促进中亚各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开放性,解除它们对俄罗斯的依赖,有助于促进前苏联境内的地缘政治多元化。而这种地缘政治多元化可以有效地防止俄罗斯重新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另外,如果美国能把中亚地区亲近俄罗斯的国家拉拢到自己旗下,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减少俄罗斯与美国抗衡的资本,使俄罗斯今后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顺从美国。 最后,支持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也有助于排挤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另外,由中、俄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展的势头,更是引起了美国的担忧。美国一方面不希望看到上海合作组织继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加强后,会阻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亚地区的渗透。如果能通过“颜色革命”改变这些中亚国家的政治倾向,就可以有效制约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发展,不但能防止其它中亚国家继续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还有可能使上海合作组织被瓦解于无形之中,这当然也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 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对俄罗斯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的后院,向来关系到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安全利益。发生“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是独联体成员,此外吉尔吉斯斯坦还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对俄罗斯的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此它们的变色和转向都使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其中,乌克兰发生了“颜色革命”对俄罗斯的刺激最大。 乌克兰领土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万,是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并拥有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许多重要工业设施。另外,乌克兰与俄罗斯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俄罗斯影响非常大。因此失去了对乌克兰的控制是俄罗斯的一个重大损失,因为“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出现不仅迫使所有俄国人重新思考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是俄国在地缘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乌克兰从300多年的俄罗斯帝国历史脱离出去,意味着俄国失去了一大块潜在富裕的工农业经济和在种族与宗教上同俄国人极为接近的5200万人口。而这些本足以使俄国成为一个真正庞大而自信的帝国。” 在美国看来,乌克兰的走向能够左右欧洲地区的战略平衡,一个民主的乌克兰国家能有效防止俄罗斯重走霸权道路。因为“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少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帝国地位,但所建立的将基本是个亚洲帝国,并且更有可能被卷入与觉醒了的中亚人的冲突而付出沉重代价。” 所以,长期以来,推动乌克兰向民主国家转化并融入西方社会就是美欧为防止俄罗斯重新走上帝国道路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而普京上台以后,也非常重视与乌克兰的关系。2003年9月,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在乌克兰签署了《组建统一经济空间的构想和协议》,决定组建独联体内的“统一经济空间”。普京决定以“统一经济空间”为基础,推进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使俄罗斯得以以独联体为依托,重新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在2004年5月26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普京还特别提出了要“加快独联体国家一体化进程”。因此乌克兰在普京政府的对外战略中无疑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2004年11月发生“橙色革命”以前,乌克兰领导人在美欧和俄罗斯之间较好地实行了一种东西兼顾的平衡政策,俄罗斯的利益也能受到乌克兰的充分尊重,因此美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矛盾还不算尖锐。但在2004年“橙色革命”的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在上台之前就已经与俄罗斯划清了界限,并经常借发表反俄言论来获取民众支持。在上台之后,尤先科明确提出乌克兰的发展方向是向西,争取早日加入北约和欧盟,而对与俄罗斯等国一起建设“统一经济空间”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乌克兰的政治转向,使俄罗斯通过借推动独联体国家一体化实现自己强国梦的想法基本已经落空,独联体国家的去俄罗斯化进一步加强了。这无疑是俄罗斯的重大损失。 另外,“颜色革命”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对俄罗斯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8个民族共和国、民族自治州等联邦主体构成。其中车臣共和国等联邦主体内存在较强大的分裂势力,目前已经对俄罗斯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一旦“颜色革命”的浪潮蔓延到这些联邦主体内,引发更广泛的政治风暴,将会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生死存亡。因此,中亚“颜色革命”发生后俄罗斯和其它多个独联体国家都在采取措施,限制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境内的活动。 普京刚上台时,曾经把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当作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定为俄罗斯外交的绝对优先方向。然而格鲁吉亚与乌克兰等国先后发生的“颜色革命”无疑是对普京对外政策的沉重打击。因此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做法,引发了俄罗斯非常强烈的反应。 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发生后,俄罗斯在多个领域采取了回击美欧的行动。2005年2月16日,在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访问俄罗斯后不久,俄罗斯不顾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决定向美国所谓的“邪恶国家”叙利亚出售防空导弹系统。同月27日,俄罗斯正式与伊朗签署了向伊朗供应核燃料的协议,决定向伊朗提供核燃料。3月10日,俄罗斯又与委内瑞拉签署协议,向后者出售10架军用直升机,价值1.2亿美元。而众所周知的是,自查韦斯1999年出任委内瑞拉总统以来,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一直紧张,美国指责委内瑞拉是“地区麻烦制造者”,而查韦斯则多次抨击美国试图干涉委内瑞拉内政。俄罗斯不顾美国的反感,接连与美国的敌手展开亲密接触,明显是对美国肆无忌惮地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一种反击。美俄关系也由此陷入了低潮。 但是,美国在推动中亚地区“颜色革命”问题上也存在顾忌。因为除了俄罗斯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外,更重要的是美国担心“颜色革命”发展太快可能会影响中亚地区的稳定,并有可能使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趁机得势。此外,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扩展影响到了周边未发生“颜色革命”国家的政权稳定,导致这些国家开始疏远美国,转而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这无疑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同时,这些面临“颜色革命”危险的国家也纷纷采取了防范措施,使得美国在中亚地区进一步推行“颜色革命”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因此,从2005年下半年起,美国不得不放缓了其在中亚地区的民主攻势。 2005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发生了安集延骚乱事件,美国蛮横干涉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安集延事件的处理,导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与美国彻底闹翻。2005年11月14日,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在莫斯科签署联盟条约,正式宣布两国结为联盟关系。两国签署的联盟条约规定,如果俄乌两国中的一方遭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必须为其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必要帮助,另外俄乌两国有权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和军用设施,等等。同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要求下,美军被迫撤出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汗阿巴德空军基地。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全面交恶,并与俄罗斯正式结成同盟,无疑是美国的中亚战略所遭受的一大挫折。 面对“颜色革命”浪潮的衰退之势,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努力。在2006年3月的白俄罗斯总统选举过程中,美国力挺白俄罗斯的反对派,并从各方面向当时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施加压力。但是,最终的选举结果还是令美国失望,卢卡申科再次当选连任。虽然美国和欧盟以选举中有舞弊行为为由,宣布不承认白俄罗斯的总统选举结果,但白俄罗斯的总统选举结果却迅速得到了俄罗斯等其它许多国家的承认,美国已无力改变白俄罗斯的政治现实。在白俄罗斯的再次碰壁,表明美国推动的“颜色革命”已经开始陷入低潮。 当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是美国重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因此美国不可能会放弃对各类“颜色革命”的支持。具体到中亚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围绕中亚地区的争夺也远还没有结束。有迹象表明,在民主攻势暂时受挫的情况下,美国在中亚地区正越来越注重能源等更加现实的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因此美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明争暗斗无疑还会继续下去。 第四节 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911事件以后,虽然俄罗斯总统普京采取了现实灵活的对美政策,通过积极支持美国反恐,迅速改善了自叶利钦执政后期以来美俄关系紧张的局面,但由于美俄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加上小布什政府所采取的单边主义政策又经常损害俄罗斯的利益,所以伊拉克战争之后美俄关系又出现了降温的情况。目前美俄关系错综复杂,两国间经常出现分歧和摩擦,但合作的大框架也仍然被维持着,这种态势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较长时间内美俄关系的发展特点。 美俄之间虽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摩擦,但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共同利益,这也是当前美俄之间仍然能维持合作大局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安全方面,美俄两国在反恐和防扩散领域利益一致。 美国和俄罗斯是当前受恐怖主义危害最严重的两个大国。当前,两国都面临着反恐的艰巨任务,同时,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分子也都是两国要打击的主要恐怖主义势力。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两国实行合作对双方都有利。另外,由于美国和俄罗斯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情报机构,因此双方的相互合作对于两国实现各自的反恐目标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可以说,在反恐领域,如果没有对方的合作,美俄两国各自都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反恐是目前美俄两国有共同利益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领域,两国利益也基本一致。冷战结束之后,核武器与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作为当前世界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多的两个国家,美俄两国在防止和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负有特别的责任。尤其是随着恐怖主义的迅速扩张,一旦恐怖主义分子手中掌握了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将其付诸使用,美国和俄罗斯很可能会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那无疑将会给两国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采取各种合作努力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美俄两国的当务之急。 虽然在伊朗核问题上美俄两国出现了严重分歧,但俄罗斯也并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俄罗斯坚持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是因为俄罗斯并不认为该核电站会被伊朗利用来发展核武器。在朝鲜核问题上,虽然俄罗斯所主张的方法与美国的有所不同,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也是两国的共同目标。另外在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两国近年来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对美俄两国乃至全世界来说,也都是有益无害的。 其次,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在能源合作领域,美俄两国合作的潜力也非常大。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俄罗斯仍然希望能得到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俄罗斯现在正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需要美国的帮助。虽然美国已经明确承诺帮助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两国间的谈判和磋商目前还没有结束。对美国来说,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能源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俄罗斯的能源储量很大,石油远景储量位居全球第二,天然气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目前俄罗斯已成为继沙特阿拉伯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美国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对俄罗斯能源的使用却少得可怜。美国的能源目前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但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经常受当地不稳定的局势的影响,随着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对能源供应争夺的加剧,美国无疑也想进一步使自己的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 近年来美俄两国首脑已经多次在双边峰会中讨论两国的能源合作问题,两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2002年5月24日,在小布什与普京在莫斯科签署俄美《关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宣言》的当天,两国元首同时也签署了两国关于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后来美俄两国首脑又多次发表有关开展两国能源合作的声明,目前从西伯利亚经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向美国出口石油的运输通道正在建设之中。虽然美俄两国的能源合作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未来只要美俄关系能够保持稳定,美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必然会出现飞跃。如果俄罗斯向美国输出的能源能够在美国的进口能源中占据相当的比重,这对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美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仅是两国间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最后,俄罗斯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毕竟还是逐渐融入西方,因此,对抗或对峙不可能会成为当前美俄关系的主调。虽然目前美俄之间的互不信任比较严重,两国在中亚等地区的争斗也比较激烈,但美国的长远目标就是要把俄罗斯融入西方,而俄罗斯虽然并不支持美国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做法,但俄罗斯的发展方向总之也是在向西方靠拢。2005年2月24日,布什与普京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会晤时,普京就曾明确宣称,俄罗斯在14年前选择了民主,这是俄罗斯的最终选择,俄罗斯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因此,今天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与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那种矛盾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的美俄竞争也不是一种零和游戏。所以,只要俄罗斯的民主进程不出现逆转,美俄两国在将来某个时期最终形成盟友关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成为盟友并不意味着美俄之间不会出现象法美之间的那种竞争)。 对于俄罗斯是否能够融入西方的问题,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由于俄罗斯的文明特质(宗教、民族等文化特性)与西方的有很大不同,加上俄罗斯领土面积过于广大而使西方感到害怕,因此西方对俄罗斯的担忧和防范将不会放松,所以俄罗斯将很难融入西方。 其实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里涉及到一个标准的界定问题,即,一个国家怎样才算是融入了西方?在冷战时期,对东西方的界定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个标准,所谓西方就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而东方则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这种标准,那么今天的俄罗斯无疑已经属于西方国家的一员。虽然俄罗斯国内的民主体制仍有瑕疵,在言论自由及经济的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也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而言,俄罗斯毕竟已经建立起了议会制、多党制和总统选举制等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也已没有差异,其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已经得到了美欧的正式承认。因此,应该说今天的俄罗斯基本上已成为一个西方国家。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影响,当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及普通百姓还很难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而仍然习惯于把俄罗斯看作是一个非西方国家,其实这是不对的。 那么,这算不算俄罗斯已经“融入”了西方呢?在何为“融入”问题上,不同学者间分歧很大,要确切界定“融入”的内涵确实也很困难。因为“融入”一词更像是一个文化学和社会学术语,而不是一个国际政治术语。因此在国际政治的意义上谈论“融入”问题,无疑是容易引起分歧的。 有的学者认为,虽然俄罗斯已经实现了西方化,但这并不等同于俄罗斯已经融入了西方。“至于融入西方,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更大和更宽泛的概念,它除了涵盖上述西方化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在国际行为上,也就是对外政策上对西方一边倒,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区事务的重大问题上以西方集团的政策为自己的政策,至少是处于没有原则性分歧的状态。如果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融入西方的概念,本人认为,俄罗斯不仅现在没有融入西方,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融入西方。” 笔者认为,这位学者的这些说法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一个国家如果已经融入了西方,就根本不会存在对外政策上“对西方一边倒”的问题,因为它自己就是西方的一员。另外,我们必须也要看到,即使是在西方内部,不同国家在“全球和地区事务的重大问题上”政策也未必一致,也未必会不出现“原则性分歧”。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与英法两国之间的分裂与分歧,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法德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用这位学者的标准来界定“融入西方”的内涵,显然是不合适的。 笔者认为,如果从国际政治意义上判断俄罗斯是否已经融入西方,应该主要还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目前以这种标准做判断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正在融入西方。其表现就是,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已经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它已经基本建立起了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就是俄罗斯逐步融入西方的过程。当然,融入西方虽然会使俄罗斯与美欧在许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与美欧之间不会出现竞争和分歧。比如虽然都属西方的成员,但法国从戴高乐政府时期起就经常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今天的欧盟也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企图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做法。也就是说,俄罗斯融入西方,并不意味着它与美欧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会完全消失,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总的来说,目前美俄之间的很多矛盾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的互不信任引起的。美国一方面把俄罗斯拉上了融入西方的轨道,另一方面却又担心俄罗斯仍然怀有恢复帝国的野心,因此它从许多方面采取防范俄罗斯的措施,不仅试图消解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的影响,而且还经常对俄罗斯的国内政治指指点点。美国认为,如果俄罗斯真心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并加入西方社会,就不应该再试图控制和影响俄罗斯周边的邻国,并且应该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对俄罗斯来说,它一方面在向西方靠拢,另一方面又对美国采取各种防范俄罗斯的举措感到不满。俄罗斯认为,既然美国声称俄罗斯不是敌人而是美国的朋友,那么美国就不应该再通过北约东扩和搞中亚“颜色革命”等威胁俄罗斯的安全。俄罗斯视自己在中亚地区和独联体国家中拥有特殊影响是一种自然的和合理的现象,认为美国在这些地区和国家中煽动“颜色革命”是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一种严重损害。美俄之间的这种互不信任,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将长期对美俄关系产生影响。 另外,美国试图维持单极格局和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做法与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的矛盾也将是长期的。从当前美国与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发展趋向看,美俄两国对世界秩序的构想短期内都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小布什之后的美国领导人有可能会收敛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单边主义倾向,但不大可能会支持世界多极化。而俄罗斯国内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依然很高,并且从俄罗斯实现自己重新成为强国的梦想来说,支持世界多极化无疑也是俄罗斯的最佳选择,因此俄罗斯的下一代领导人也不可能会改变对外战略,转而唯美国马首是瞻。随着近年来俄罗斯实力的不断恢复和发展,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思想的指导下,俄罗斯已经在多个领域内加强了与美国的竞争。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美俄之间很可能还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从长远来看,美俄关系比较理想的状况是: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实现了融入西方的目标,同时,俄罗斯会象欧盟一样,一方面是美国的伙伴,另一方面又与美国争夺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根据民主和平论的理论,这种竞争和争夺是能够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不致于引发战争灾难。当然,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这种理想状况的实现。其中包括国际大格局的发展变动、俄罗斯民主进程的发展走向等等。这其中,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走向在美国看来是最大的一个变量。因为一旦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出现逆转,一旦俄罗斯重新走上了极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道路,那么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将会彻底失败,美国可能会不得不再次面对俄罗斯这一强大的对手,至少是需要与其展开争夺国际权力的恶性竞争。那样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处境将会大大恶化。这无疑是美国最担心的。 因此,近年来美国不断干涉俄罗斯的国内政治,批评俄罗斯的民主出现倒退,并不仅仅是为了向俄罗斯施加压力,以使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等问题上向美国让步,而是确确实实地反映出了美国对俄罗斯国内民主发展的担心。因为在美国看来,俄罗斯的民主问题事关美国的重要利益。 总之,在分歧和摩擦不断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着合作的大框架,可能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美俄关系的显著特点。目前的一个基本现实是,美俄两国之间基本不存在根本性的战略矛盾,俄罗斯的总体发展方向也是在向西方靠拢,因此,冷战期间美苏全面对抗的那种局面是不大可能再在当前的美俄关系中出现的。但是,要想使当前美俄关系中摩擦不断的情况出现较大改观也很困难。因为正如上文所述,美俄两国间缺乏相互信任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另外,随着俄罗斯实力的不断恢复和增强,俄罗斯恢复自己大国地位并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做法与美国继续独霸世界的梦想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尖锐,这都有可能会增加美俄之间的分歧和摩擦。 短期来讲,目前俄罗斯最反感的是美国在俄罗斯周边搞“颜色革命”,挑拨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造成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环境恶化。而对美国来说,它最担心的是俄罗斯国内的民主进程可能会出现倒退,使俄罗斯重新走上极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道路。另外,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这一事关美国重要安全利益的问题上与美国分歧很大,也使美国很不满。如果美俄间的这几个重要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美俄关系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恶化。至于美俄间的其它分歧和摩擦,虽然也能对两国关系造成影响,但一般来说不致于影响到美俄关系的大局。因此,对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美俄关系,我们可以保持审慎的乐观。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