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从布什访华看中美关系
作者:刘得手 来源:《思与行》,2002年第5期 时间:2002-05-30
从布什访华看中美关系 布什访华标志“磨合期”的结束 2001年2月21日,恰逢尼克松总统访华30周年纪念日之际,布什总统开始了对我国的工作访问,这也是他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在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来到中国,上一次是出席10月份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在此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访问中,布什总统对中国在反恐怖主义战争中向美国提供的合作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为了亚洲的繁荣和安定,美国将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他还确认了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提出的希望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立场。布什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各自就台湾问题重申了自己的一贯立场,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他们不打算使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干扰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访问中,布什总统邀请江泽民主席今秋访问美国,江泽民主席愉快地表示接受邀请,并将于10月份访问美国。与此同时,江主席还宣布应美国副总统切尼的邀请,胡锦涛副主席将在近期访问美国。 自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破冰之旅”开始,中美高层互访就一直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总体上来看,此次布什访华不仅为中美关系营造了一种融洽的气氛,而且也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对于布什访华的积极意义,有学者直截了当地认为,它标志着布什上台以来中美两国所经历的艰难的“磨合期”结束。 一些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中间似乎对于“磨合期”的说法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他们认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政府的每一次更迭,特别是民主、共和两党交替执政之际,美国新政府都倾向于采取对华强硬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都会经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渡时期,里根、老布什、克林顿直至小布什等几届政府概莫能外。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美国新政府对华关系所经历的这种“磨合期”有长有短,以克林顿政府为例,它对华关系的“磨合期”持续了近四年之久,近乎于涵盖了该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对于小布什政府而言,如果将他此次访华作为中美两国“磨合期”结束的标志的话,那么,该政府对华关系的过渡期相对来说应该算是短的。 对于中外学者有关“磨合期”的提法和目前所作出的判断,笔者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基于以下两个事实:其一,布什上台初期确实一改其前任强调的对华“接触”的外交政策,将中美关系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降格为“战略性竞争关系”,在台湾等问题上做法强硬,导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紧张和曲折;其二,此次布什访华虽然以安全作为主要议题,但他宁愿选择“积极对话”而非“消极对抗”,这可以说明他希望通过加强合作而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关系。当然,中美“磨合期”结束并非意味着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就会长期地保持平稳、顺利。实际上,“磨合期”结束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明,中美关系的下一步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起点。 布什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回顾 在布什总统执政初期,曾有中国学者撰文指出,鉴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显示对华强硬和对台支持的趋势,因而,中美之间的“磨合期”也将是长期的、艰难的、乃至是痛苦的。这种判断虽然与目前的状况有偏差,但它与当时布什政府日渐显露的对华政策态势是相符。 在总统大选期间,布什就严厉地抨击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他认为,中美关系不是克林顿总统所称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关系”。在这一概念框架的指导下,布什政府执政不久就在酝酿进行新的战略调整:把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实际上,布什总统一上台就命令五角大楼专人负责对美国的国防战略进行重新评估,而后他得到的那份评估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加和俄罗斯力量的削弱,太平洋最有可能成为美军重大军事行动的战区,这将要求美国对二战以来所奉行的维护欧洲和平和遏制苏联的国防政策进行重新定位。”这份报告的结论表明,太平洋应该成为美国军事部署的重中之重,中国被认为是对美国在全球统治地位的重要威胁。基于这种判断,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构筑安全防护链,建立美、澳、日、韩“四国安全磋商机制”,其防范与遏制的矛头直指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布什政府表现得更加支持台湾。在上台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布什政府就作出了价值40亿美元的对台军售决定。尽管“宙斯盾”驱逐舰没有被列入出售清单,但一些在性能上超过以往的进攻性武器却包括在该出售清单之内,而且,它还是10年来美国对台价值最大的一笔军售交易。与此同时,布什政府还试图将对两岸关系的“模糊战略”变为“清晰战略”,这一企图集中反映在布什总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所作的“表态”,他说他的政府要“尽其所能保卫台湾”。 在人权问题上,布什政府丝毫也没有放松对中国政府的打压,在一年一度的日内瓦国际人权大会上,它照例抛出了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这表明,在美国,不管民主党执政还是共和党执政,只要人权问题是对中国施压的一个手段,它们都不会放弃打“人权牌”。 4月1日,一架EP-3美国侦察机和一架中国战机在中国近海相撞,致使中国飞行员王伟牺牲,这一事件使中美关系一度陷入危机之中。中美双方僵持不下,直到11天后,中国政府经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允许美方机组人员回国,妥善处理了撞机事件。但中美双方的不信任感和仇视情绪由此而加剧了。 撞机事件使布什总统意识到与中国关系僵硬所冒的巨大风险,为此,他开始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7月底国务卿鲍威尔访问北京,自布什上台以来一直紧绷的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接着发生了911事件,对于这场布什政府领导的反恐怖主义斗争,中国政府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在外交上,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的两项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案都投了赞成票,还派遣资深外交官出访伊斯兰堡,帮助美国争取巴基斯坦的合作;在情报合作上,中国向美国方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情报;在其他诸如切断恐怖主义组织的资金来源等方面,中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中美两国在反恐怖领域的合作为布什10月份出席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铺平了道路。此后,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交流领域不断扩大,直至今年2月布什总统再次访华,中美双边关系逐渐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美关系的走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布什总统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但最终在上海、在北京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还是握在了一起,因为正如30年前尼克松总统的越洋握手一样,中美两国领导人也认识到了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符合各自国家的利益。现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进步,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这样的一个国际背景下,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它们之间保持稳定的关系意义就尤为重大。 首先,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从全球层面来看,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因此,它们之间保持建设性合作关系对维持全球稳定十分重要。以911事件后美国发起的全球反恐怖主义斗争为例,布什政府应该看到,反恐怖主义斗争涉及多条战线,阿富汗战场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战线还包括外交、情报、金融等等。同时,由于恐怖主义组织遍布全球,因此,美国要取得反恐怖主义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其他国家的合作,其中中国的支持十分可贵。从地区层面来看,中美是亚太地区的两头重量级“大象”,它们之间如果能保持正常的关系,就会对朝鲜半岛的和平、南亚的稳定、台海局势以及南海问题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两头“大象”交恶,就会迫使亚太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使亚太地区处于动荡之中,影响该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中美保持健康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自身的利益,而且也攸关整个亚太地区的福祉。 其次,在经贸领域,中美之间存在互惠性的重大经济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它潜在的巨大市场是美国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在。根据中方统计数据,200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804.8亿美元,美方的统计数字比中方的还要高,大约是1022.8亿美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取得美国的永久性贸易最惠国待遇,中美贸易额还将以更大的幅度上涨。目前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美关系的“减震器”,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在文化交流领域,中美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据统计,每年到中国来的美国人有20万人次之多,反过来,到美国去的中国人比这一数字还要多。此外,2001年获得留美签证的中国学生大约有5万人之众。可以预料,随着中美两国人民彼此交流的增多,相互了解的加深,中美双边关系也会相应地得到加强。 此外,在解决其他诸如贩毒、气候变暖、跨国犯罪、爱滋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当然,在我们看到影响中美关系的有利方面的同时,还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台湾、人权、武器扩散等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方面不应使个别问题上的分歧障碍两国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些存在分歧的问题保持高度警觉。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此次访问中,布什总统虽然重申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改变,但他同时还重申支持《与台湾关系法》,并且只字不提克林顿政府的对台“三不”政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布什政府对中国大陆施压、密切对台关系的一面又有所加强,这表现在: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去美国参加“美台防御高峰会”,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官员与他举行了会谈,双方商量有关对台军售和密切美台军事关系的事宜。据报道,美方又在酝酿近期内接受“两国论”的鼓吹者李登辉。此外,美国防部前不久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所谓“核态势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公然声称,美国准备在台湾发生战事时使用核武器。对于美国政府这一系列不良举动,我外交部已经提出了严正交涉,中美关系再一次掀起波澜。 人权问题历来是美国政府向中国施压的一个工具。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并不是真心关心中国的人权状况,而是将它作为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借口。美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也可以从它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中得到反映,即它认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是反恐怖主义斗争,而中国打击“东突”分裂主义势力就是在镇压少数民族、破坏人权。 在武器扩散问题上,中美之间也存在分歧。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武器供应商,美国参议院至今还没有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布什政府动辄指控别国扩散武器,中国就是一个被指责的对象。布什政府已经将防止有关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载系统作为反恐怖主义战争的一个关键目标。与此相关,布什总统在1月29日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称为“邪恶的轴心”。这说明,布什政府将在这个问题上加大对相关国家施压的力度,并会以此问题作为权衡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一个尺度。对此,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同样是一个影响到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 在把握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问题上,不仅要看到中美在某些领域的密切合作,也要看到双方存在的各种分歧,同时还要注意到,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单边主义倾向,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等一些鹰派人物都是这一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推动者。这些人强调中美关系中安全的一面,对中国的崛起怀有深刻的戒心,主张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在美国防部2001年9月30日提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暗指中国是“在亚洲地区可能出现的有强大资源基础的军事竞争者”,就是鹰派人物强烈的防范心理的反映。有分析人士认为,布什访华意味着他所领导的政府的政策正在向以国务卿鲍威尔为首的温和派所主张的战略上复归,即通过在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同中国保持全面接触而将它纳入到一个广泛的国际组织之中。在布什政府决策层内部同时存在两种对华政策声音,而布什总统本人又倾向于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如此下去则必然会给中美关系增加某种不确定性。 总之,在中美关系中,既在某些领域存在重大的共同利益,又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当这些共同利益比较突出时,中美关系就会改善。反之,当双方的分歧突出时,中美关系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就中美关系的现状而言,它们双方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而且,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中美两国这种非敌非友的关系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有鉴于此,只有当中美两国都认识到合作而不是冲突更符合两国利益的时候,中美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