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十六大之后的中美关系
作者:袁征 来源:《中国评论》(香港)2003年1月号 时间:2003-01-01
十六大之后的中美关系 金秋时节,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明确阐述中国未来外交国防以及台湾问题的政策方针。那么,十六大发出了何种讯息?十六大之后的中美关系又如何发展呢?本文将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美国人对于十六大的关注 中共召开十六大之际,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从媒体到官方,都密切关注中共的这次盛会。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共十六大,是因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具体说来,美国主要关心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交替问题。过去13年,在江泽民为首的中共领导层的集体领导下,务实创新,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期间,中美关系也相应获得了发展,双边关系更趋密切。美国不希望崛起的中国挑战其霸权的同时,也不愿见到中国出现大的动荡。毕竟,中国的稳定对于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于这种考虑,美方乐得见到中国领导层能够顺利交接班。 其次,中共十六大对于党章的修改。由于此前有关中共党章修改的传言很多,所以美方也极为关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本着务实的态度,允许私营企业家加入共产党,更是引起了西方各国的重视,并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华盛顿邮报》就以大幅标题刊登了“中国领导人让党的大门对国家的新富人打开大门”一文。此外,“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注意。 第三,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问题。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大会,中共十六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出新的蓝图,提出一套指导路线。面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各界也急切地希望了解未来中国的国内外政策走向,以便相应地制定出对华政策。在国内政策方面,美国想确认中国是否会继续改革开放的政策;而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则希望中国能够继续融入国际社会,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是目前美国对华推进“接触”政策的基点。 第四,中国新领导人胡锦涛的个人风格和政治倾向。由于对胡锦涛本人的不了解,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认为胡锦涛“高深莫测”,给予了更多的目光。今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访美,美方极为重视,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目的在于拉近同这位未来新领导人的关系。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胡锦涛清晰的思维、出色的强文博识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外交和国防则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安全保障;强调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明确表示将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应当说,中共十六大报告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指导方针,体现了务实进取的精神。总体来讲,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对于中共十六大的反应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中美关系的现状 美国关注中共十六大,从一个层面上表明中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面对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国,美国正在考量着应对的策略。 自去年布什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对抗、缓和与改善三个阶段。布什上台之初,对华推行强硬政策,而两国军机相撞事件更是几乎将中美关系推到了危险的境地。自去年夏天,中美关系开始缓和。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则使得中美两国又有了新的合作基点。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双边关系出现明显的改善。 自去年秋季以来,中美双边关系呈现积极互动的态势,两国高层互访趋于频繁。在过去的一年之中,中美两国元首三度会晤。胡锦涛副主席也在今年夏秋之交访美,并获得圆满成功,而美国副总统切尼也将在明年早些时候访问中国。此外,中美两国还开始就布什总统再次访华进行外交磋商。双方表示,将共同努力,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在双边关系复杂、分歧与共识并存的情况下,保持和加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两国最高领导层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尤为重要。通过相互的沟通,可以增进领导人之间的私交,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从而使得双边关系能够平稳地发展。 在反恐、不扩散等诸多问题上,中美利益汇合点凸现,合作的空间增大。从今年布什总统发布的“国情咨文”到9月份出炉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来看,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已经成为美国反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恰恰在这一问题上有相互合作的需要。今年9月,中国颁布了导弹技术、部件出口条例,强化了管理机制。此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限制导弹技术出口,并希望中国能够加入“导弹与技术控制机制”。对于中方的积极姿态,美国方面给予了回应,一改原先的立场,宣布“东突组织”为恐怖组织,并冻结其资金,打击其活动,从而使得两国反恐合作中的一个争执点得到解决,推进了双方的合作与信任。 近期中美军事交流的恢复正常也表明中美关系已经全面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美中两国自1997年开始,每年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副部长级的双边国防会谈。去年4月,发生中美军机相撞事件,两国关系紧张,而且美方认为交流有限而意义不大,所以单方面中止了两军原定的交流计划,而改为逐件审核的有限交流。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两国关系氛围大为改善,最终在江泽民主席10月访美期间,两国正式宣布两国恢复正常的军事交流。11月25日,美国海军驱逐舰福夫斯特号抵达青岛进行5天的友好访问,标志着中断两年的中美军事关系恢复正常。27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国希望同中国建立“互惠、平衡”的军事交流关系,特别希望透过交流增进两国年轻军官对对方国家的了解。12月9日,中断两年的副国防部长级军事磋商会议将恢复举行。除了规划下一年度两国军事交流项目之外,布什政府希望扩大议题,并改以讨论区域以及全球安全等战略议题为主。 目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应当说是近年来比较好的。而双边关系的改善,得益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也是整个国际形势使然。 中美关系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任何一位新总统上台,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对于中美关系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通常会做出一些强硬的姿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新总统对于外交政策的总体把握会有所提高,逐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往往会有一个回归的过程。此次小布什上台,也经历了从对抗到改善的不同阶段。这其中,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客观上加速了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回归历程。以中美两国首脑在布什总统私家牧场的历史性会晤为标志,中美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轨道。 从相互需求来看,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合作,保持正常的交往对双方来讲都是十分有利的。中美在反恐合作、地区安全、经贸往来、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合作的前景。这种相互的需要和利益的交融是中美关系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美关系屡屡在经历波折之后,又会朝着正确的轨道回归。双方利益的汇合点是中美合作的原动力。 不仅如此,两国都有发展双边关系的强烈愿望。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无意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明确提出了同发达国家发展关系的意愿。从十六大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现行的对美政策将会继续延续。不仅如此,在经历过中美关系的风风雨雨之后,从1989年的政治风波,到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从1999年的“炸馆”事件,再到去年的军机相撞事件,中国领导层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显得更加自信,处理对美关系也趋于成熟老道。中方意识到,处理好对美关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获取资金和技术,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中方一再表示,对于两国间存在的分歧,诸如人权、贸易等,中方表示希望双方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不断扩大合作和增进互信,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继续交换看法,加深了解,扩大共识。 在美国方面,美方总体上肯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并一直在试图对中国施加影响,推进中国的变革。面对中国的不断崛起,美国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合作。在中国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美国无力对中国推行冷战时期的那种遏制政策。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内也经历了数次对华政策大辩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其核心点就在于尽力扩大双方能够合作领域的同时,在双方分歧的问题上则直言不讳。应当说,美方的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同中方一向主张的“在就分歧进行对话的同时,尽力扩大相互合作的领域”这一基本原则有相互吻合的地方。双方都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双方都同意通过理解和尊重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在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上,面对现实,双方也似乎可以达成某种默契,中美双方在保持台海稳定方面有着一定的合作空间。这就需要深刻领会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博弈态势。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重申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对“一国两制”的内涵加以特别解释。在报告中,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而且表明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报告体现出的精神一方面是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显得立场更加灵活务实。这种灵活性,恰恰显现了大陆近年来自信心的增强。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经济依旧高速增长,增长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在对台问题上,中国大陆总结经验教训,更加确认了“一国两制”、努力和平解决的意愿。中国大陆未来一段时期的既定政策就是竭尽全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更多地希望通过两岸人员的来往,密切两岸的联系,增强大陆自身对于台湾民众的吸引力,从而逐步走向国家的统一。对此,江泽民也在同布什会面的时候表述了同样的立场。就中国大陆而言,面对目前的状况,意识到武力解决可能得不偿失,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因而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外来入侵和台湾宣布独立),才会动用武力。目前,中国大陆的国防投入正在加大,包括在东南沿海部署导弹,其用意并不是真要打仗,而是在于军事威慑。中国大陆必须对最坏的局面做出准备,以免措手不及。事实上,这种为战争而准备的姿态恰恰是为了阻止和避免战争的爆发,防止台独分子铤而走险,从而迫使大陆不得不采用军事手段。 在通常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更不愿见到台海地区爆发战争冲突。这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抉择。美方确信,台湾一旦宣布独立,中国大陆肯定会使用武力,而且会不惜一切代价。在那种情况下,美方就面临着一个介入不介入的艰难抉择。如果选择介入,就会面临同中国大陆的正面对抗,那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不介入,则会在整个亚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美国在盟友中的形象。为避免这种困境,美国既反对中国大陆对台动武,也反对台湾擅自宣布独立,因而一再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基于目前的现实,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还是可以达成某种默契。尽管中方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多次抗议美国的干预,但实际上还是希望美国能够对台独势力予以一定的牵制,毕竟美国的插手是一个客观现实,而它的态度对于台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美国方面,也不希望台湾无故挑衅大陆,防止台湾将自己绑上战车,同中国打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台湾的和平统一是中美双赢甚至是中美台三方共赢的局面;反之,则是三方共输,这是各方都不愿见到的结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美台三角关系中,中美关系始终高于美台关系,而海峡两岸的关系则是其中最大的变量,影响到这三边的关系互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今年夏天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的论调后,在美国不仅没有赢得掌声,反而被认为无理取闹,引得美国人大为不满,这多少有些出乎陈水扁政府的意外。美国人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台湾的利益,对于这一点,台湾应当有清醒地认识。 911恐怖袭击之后,反恐已成为摆在美国面前的首要任务。鉴于反恐的长期性,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所以会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放缓对于中国的挤压,因而未来中美关系将会步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中美关系仍会出现波折 在对于中美关系前景谨慎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美关系的根本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恐的需要只是缓解或者暂时搁置了双方的一些矛盾和分歧,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有些本来就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美国的霸权主义目标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在对外政策的战略目标上,多年来是始终如一的,就是要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美国尚不能容忍一个具备挑战其霸主地位的国家的崛起。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对华的猜忌和防范没有任何的改变,因而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还会持续下去。事实上,美国军方一直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潜在的对手。在今年9月出炉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尽管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调子有所下降,但还是认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会威胁亚太地区的邻国,并说“中国走在过时的道路上”。 其次,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美国人是非常实用的,一切以美国的切身利益为基点。30年前,尼克松访华,一向顽固反共的他坦言道:我来到中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美国需要中国支持的时候,中美关系通常就会获得一定的改善,发展相对平稳;反之,美国则会在一些双边问题上频繁地做小动作,使得中美关系出现波折。目前,面对恐怖主义的挑战,美国急切地需要中国的合作和支持,所以在对华政策上暂时会有所收敛。但是,未来一旦腾出手来,美国就有可能变换手法,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第三,美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企图并没有放弃。由于中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经过多年冷战的浸染,反共已经是美国社会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独特的历史和宗教信仰则使其有一种自我使命感,力图对外输出美国的价值观,用美国的模式来塑造这个世界。由于这种意识根深蒂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难以改变的。 第四,美国利用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干预中国内政的手法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尽管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但布什政府在多个场合还是毫不掩饰地表示将继续对台军售,一再声明不会放弃对台湾的义务,允许台湾高级官员访美,继续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 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之间有着不少的利益交汇点,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政治上缺乏信任,战略上相互猜疑,仍将是中美相互交往中的最大障碍。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好坏,还取决于两国领导人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为取得双赢的局面,两国领导人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推进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