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读残雪的文学笔记
作者:潘小松 来源:博览群书 时间:2004-01-07
读残雪的文学笔记 □潘小松 --------------------------------------------------------------------------------   残雪在《母鼠》(《书城》2003年第8期)这篇半自传的长文里说,她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有过小小的理想,想毕业后当个审汁员。上学时功课不错,“对本专业也有兴趣”,然而,毕业后干了半年就死活不肯干了,原因是自己总怀疑执法部门拿着手铐来抓她。“我甚至认定我的一个邻居是秘密警察”。这是文学家的残雪的社会体验 ,心理学家会认为这是强迫症的典型表现;我却以为这是文学批评的幸事,因为文学批评需要这样的体验。残雪若不是有类似的文学体验,我们就不会读到《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里的读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等篇什。残雪的“自述”有个副标题《黑暗灵魂的舞蹈》:“我要写的东西不在大家公认的这个世界里。它在哪里呢?那个另外的世界?我两眼茫茫,但我内心在跃跃欲试。通过不懈的、有点神秘的写作(我知道)它在地平线之外,我的有限的视力看不到的地方;它在深而又深的,属于灵魂的黑洞洞的处所;它在世俗之上,虚无之下的中间地带。”残雪的文学批评写作也基于这种理念。在《读但丁》的第一篇笔记“精神与肉体”中她说:“具有真正空灵境界的诗人,将烧煮地狱沥青之火称之为‘神的艺术’——一种人间觅不到的圣火。”在精神的自由表演中,肉体的激情升华为崇高的理念。“在精神的世纪历程中,灵与肉的分离一直在朝着纵深和微妙的方向发展着,艺术家们由此得以以千姿百态的版本来歌颂这种情形。”在残雪看来,《神曲》的作者正是“出自内心的大喜悦而写下了这些诗篇”的。我们读文学读了几十年,不知所以然,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残雪这种文学体验。“理解《神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读懂但丁需要“经历但丁·所经历的绝望、苦恼和恐惧”。   残雪《读莎士比亚》第——篇标题之下还有一个副标题“同幽灵交流的事业”,开篇说:“人是无法同灵魂进行交流的。但任何时代里都有那么一小撮怪人,他们因为对尘世生活彻底绝望,又不肯放弃生活,于是转而走火人魔,开始了一种十分暖昧、见不得人的事业。”王子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人。“同幽灵的交流是一场革命,亡灵的出场直奔主题:它全副武装,让空气中溢满了杀气”。它对别人不感兴趣,单挑中王子,用王子的肉身作为寄托“造就王子的分裂人格”。按照残雪的分析,人心是一所监狱。“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内心的两个对立面的厮杀”。哈姆雷特说:“啊,从今以后,我的头脑里只许有流血的念头!”在残雪看来高级的文学都是有层次的文学,“没有内在的层次,叙述就成为干瘪的俗套。”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姆雷特》是艺术典范。这个作品“为世人启蒙”,不只是讲复仇,而且讲人性:“人的心是个无底洞,单凭理性,人不可能窥见它的秘密。在那个无底的黑洞里,勇敢的探寻者凭蛮力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往往能意外地创造出文学上的奇迹。”在《读歌德》篇里,残雪的文学分析理念一以贯之:“人物身上的丰富层次几乎没有止境,任何一劳永逸的把握都是不可能的。”《读卡夫卡》虽然用了跟《哈姆雷特》一样的子标题“同幽灵交流的事业”,然而作者承认《审判》给她的感觉是:“读完全书,我们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之中”。我承认我是连残雪的卡夫卡笔记都没读出个所以然:“人可以追索、叩问,但不能从单方面下结论,它是一股能动的力,由两股相反的力合成……”K的死并不能给活的我的思索以答案。现代小说的复杂神秘源于现代人性的复杂神秘:“我们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它们的形态各异。诗人心中的城堡是什么模样呢?”家乡教堂的塔楼有崇高的目标和明朗的意向,而此地的塔残破不堪,没有自信,让人感觉荒唐,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生活经验得出的印象是准确的,是朴素的真理。城堡是凡人的产物,有着种种俗气和缺陷,“这缺陷使我们忧心忡忡,羞愧难当。”   残雪认为把《神曲》、《浮士德》和卡夫卡的《城堡》从时间上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出人类艺术精神发展的轨迹。现代派文学在残雪看来在古老的《圣经》里就有了。“这条地下的文学的河流随着外部世界的变迁或强或弱,但从未消失过。”每隔一段时间,文学巨人就会在不起眼的河里掀起巨澜。《神曲》描述的是艺术家拯救自己灵魂的过程;歌德的《浮士德》是但丁精神的另一个“全新版本”;“《城堡》是更为复杂的、现代人精神生存的诗篇。”生命的幽默本质在史诗中被夸张到极致。跋涉在天堂路上的人的脚印闪着永恒的光。艺术家的人生在这里变成时刻跟自己过不去。“自觉地生活在刀锋上的诗人,代表全人类揭示着人的真实处境,其高贵的感知风度久久地感动着读者的心,激励着他们在黑暗的夜里孤身启程。”在残雪看来,假如读者想进入艺术家的世界,“就必须也懂得一些心灵的魔术”,这样才知道迷宫的构图,否则阅读印象和结论都不可靠。“浑身长满毒疮,坐在炉灰里挣扎的约伯的梦,正是我们人类做了几千年的那个痛苦的梦。没有这个梦,我们将只能停留在野兽的阶段。”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