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单边主义
作者:陶文钊 来源:《国际观察》2004年第1期 时间:2004-02-01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单边主义           陶文钊   12月13日,萨达姆在提克里特附近被美军捕获。这给陷在伊拉克泥潭里的美军打了一剂强心针,美国国内对布什伊拉克政策的支持率马上由52%上升到58%,随后又上升到了65%。但是抓住了萨达姆真的就使美军从伊拉克这个泥潭里摆脱出来了吗?单边主义就又获得了新的势头了吗?       单边主义者有理由感到骄傲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的一场战争,国际社会不让打,美国非打不可,结果打了。国际社会没有把美国拦住。不仅如此,美国还要国际社会接受战争的后果。且看事实:   3月20日上午10时36分(北京时间)美军在伊拉克扔下了第一颗炸弹,战争打响。3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决议案(1472号决议),内容是:对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进行调整,这项本来由联合国与伊拉克合作的计划,现在完全由联合国秘书长来管理了:安南有权在伊拉克境内外寻找存放人道救援物资的地点,对目前的伊拉克人道物资进口合同重新进行评估,以及支配存放在联合国帐户内的伊拉克石油收入。战争进行了刚9天,萨达姆还没有被推翻,但他已经被剥夺了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任何权利。   4月9日,美军推翻了萨达姆,5月1日,布什宣布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美国立即张罗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虽然有的国家表示,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是因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当先查明这个问题再取消制裁,但5月 22 日,安理会还是通过了1483号决议,决议取消了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经济制裁;根据决议,管理伊拉克石油的不再是联合国,而是美国及其盟国,收入将划入伊拉克中央银行所属的发展基金,由美国和英国挑选的审计机构来监督这些钱的使用情况。有的外报对这个决议评价说:谁的拳头大,谁就是正确的,美国几乎得到了一切。   美国与流亡国外的萨达姆的反对派组织早有联系。战争期间,美国国防部就着手把这些人,如沙拉比等送回国内。他们是美国中意的人选。推翻了萨达姆后,美国便着手组织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尽管国际上,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对临管会议论纷纷,8月14日,安理会还是通过了1500号决议,对伊拉克临管会表示“欢迎”(welcome)。虽然美国原来的决议草案写的是“认可” (endorse),最后通过的决议在措辞上有所修改,但“欢迎”起码不是抵制,不是反对。临管会既是权力机构,又不是完全的权力机构,因为最高权力仍然在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长官布雷默手中。决议还规定成立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   伊拉克战争是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的,但战争开始以后,国际社会从来没有放弃过把伊拉克问题拉回到联合国框架内的努力。人们要求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主导作用”、或“核心作用”、或“关键作用”等等。但美国不让。美国说,是美国付出了资源和生命的代价,美国理应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起主导作用。|在以上几个决议中,也都提到联合国,但实际上它作用非常有限,联合国几乎成了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团,国际社会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国际上和在伊拉克,要求美国尽早向伊拉克交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9月14日,临管会中的5名主要成员共同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声明,明确要求美国尽早结束对伊拉克的占领,把权力交还给伊拉克人。美国也感到战后伊拉克的重建没有国际社会更多的参与是困难的,于是在9月上旬又提出一个新的决议草案。布什在5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也表示,联合国将在伊拉克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帮助伊拉克立宪、监督大选和培训公务员”。美国有求于联合国,但又不愿让联合国分享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主导权。于是安理会里对这个决议草案的争论着实费了一些时间。由于绝大多数安理会成员国不满,美国在10月1日提出了决议草案修改稿。由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国际会议(马德里,10月23日)在即,美国急切希望安理会通过新的决议。安理会又进行了两周的辩论,美国又对草案作了修正(9、10 两个月里先后修改了5次),最后于10月16日通过了1511号决议。该决议要求在伊拉克组建一支由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并呼吁各国在即将举行的马德里会议上为伊拉克战后重建作出“实质性贡献”;另外决议也要求美国在12月15日之前提出向伊拉克交权的时间表。虽然美国此次确实颇费了一番周折,虽然安理会对这个决议还是不太满意,但决议毕竟是通过了。   上面简单回顾了联合国四个决议通过的情况。对于2003年一年中伊拉克事态的发展,单边主义者是有理由感到骄傲的。不管怎样,美国在主导伊拉克事态的发展,国际社会常常对事态的发展感到无奈。               单边主义者不能不感到沮丧      但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伊拉克战争和战后事态的发展有许多出乎美国决策者的意料,甚至说太多的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使他们不能不感到沮丧。   第一,没有想到联合国不授权。   2002年9月美国把伊拉克问题提交给联合国时,美国决策者对联合国授权发动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是有信心的。其实,一些单边主义者,如沃尔夫威茨等是不想通过联合国的,他们认为联合国现有的决议已经给了美国发起军事打击的权力,但鲍威尔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服了布什把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通过后,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组织于1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在伊拉克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查。监核会在2003年1月27日、2月14日、3月7日三度发表了关于核查情况的报告,对伊拉克与监核会的配合有所批评,但一再表示“没有找到冒烟的枪”。在2月,布利克斯一再希望再给核查小组几个月的时间来结束核查,但美国却等不及了。因为实际上,美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决心已定,它根本不取决于核查,美国何必浪费时间?2月24日,美英西提出新决议草案,要求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从2月下旬到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安理会就新决议草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按照安理会的规定,决议要通过需要15个安理会成员国的9票赞成,而且五个常任理事国不能有否决票。从当时的情况看,美国对拿到9票也颇有信心的。在当时的十五个理事国中分成三派:“主战”的有美、英、西、保加利亚4国,“主查”的有法、德、俄、中、叙利亚5国,其余6国一开始态度不很明朗,它们是巴基斯坦、墨西哥、智利、几内亚、喀麦隆、安哥拉。在美国看来,两个美洲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争取它们的支持应该没有问题;巴基斯坦是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的前线国家,对于三个非洲小国,美国也是可以软硬兼施,施加影响的。但结果却大出意料。法、德、俄的反对越来越强烈,中间的6国也没有明显转变态度。到3月中旬,美国对新决议草案的通过已经绝望,于是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美国没有想到它拿不到9票,没有想到它长期的盟国法、德以及加拿大的反对会如此强烈。   在这一时期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辩论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是美欧分歧。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已经感觉到欧洲的离心倾向,感觉到跨大西洋联盟的削弱。但任何事情都没有像伊拉克战争对跨大西洋联盟造成这样大的伤害。现在战争已是既成事实,美国和德、法都在设法修补关系,希拉克和施罗德都说,现在再辩论战争该不该打已经没有意义,但主战和反战的阵营至今十分清楚。在10月23日为伊拉克战后重建募捐的马德里会议上,法国和德国除了以欧盟的名义承担的资助外没有再给予其他捐助,与日本的态度明显不同。现在,在欧洲建立防务力量的问题上再次突显了美欧矛盾。在笔者看来,只要美国坚持单边主义,美欧关系是不可能根本改善的。可以说,与欧洲关系的伤害是伊拉克战争的严重后果之一。   第二,没有想到抵抗主要发生在“倒萨”之后。   伊拉克战争没有悬念,战争刚一爆发,大多数国际问题专家就得出了这一结论。但是在战争中还是有出人意料之处。美英联军进入巴格达如入无人之境,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伊拉克的100多万人的军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能不让我们的军事专家大惑不解。以至有人戏称,这场战争是“一个人的战争”,那就是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战争结束后逐渐有外电透露,原来美国早就收买了的亲信、共和国卫队的指挥官,因此萨达姆精锐的共和国卫队没有组织有效抵抗就溃散了。   但没有多久,美国决策者就发现,驻伊美军陷入了游击战。在5月1日以后死亡的美国士兵数额已经大大超过了在此前阵亡的人数。由于安全形势严重恶化,驻伊美军回国的日期一再推延,美军士气低落。战争结束近6个多月了,美国仍然维持着13万大军,每个月的维持费就是39亿美元。长此以往美国是难以为继的。美国与70个国家进行了接洽,希望它们派兵到伊拉克维持局面。虽然1511号决议规定了要组织一支多国部队,但那仍然是美国领导的部队,因此大多数国家仍然袖手旁观,不愿为美军火中取栗。于是美国只好加速组织伊拉克本地的军警。美国打算在今后6个月到一年内训练4-5万人的警察,13万人的保安部队。这样,到明年5月,驻伊美军可减少到10万人,到2005年可减少到5万人。但经过三个星期的训练而组建起来的军队究竟能顶多大用处呢。而更大的问题是,美英联军怎么就能甄别,这些新招募的人不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怎么就能防止萨达姆的追随者不混进来;即便他们不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他们对美国态度又将怎样?如果美军训练的部队反过来袭击美军,那情况又将如何!   12月13日,美军抓到了萨达姆,而且宣布,发现了伊抵抗运动中心,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但实际上,现在伊拉克的抵抗运动不是萨达姆领导的统一的游击战争。现在伊拉克起码有四种力量在攻击美军。一种是萨达姆的追随者。第二种力量是伊拉克民众,尤其是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可能不喜欢萨达姆,但同样不喜欢美军的占领。美军的占领必然引起伊拉克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尤其是现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治理不善更引起伊拉克民众的普遍不满。来自这一方面的抵抗可能完全是自发的。第三种力量是来自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就有多达数千的穆斯林从其他国家来到伊拉克,后来这些人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他们可能潜伏下来,正在伊拉克从事抵抗。第四种力量是在战后潜入伊拉克的恐怖主义组织的力量。他们可能是基地组织所派遣,或与基地组织有关系,也可能是别的恐怖组织的人员。抓到了萨达姆对于消灭这四种力量中的第一种力量显然是有作用的,但对其他三种力量的影响很小。对此,布什和布雷默也都估计到了。抓住萨达姆一个多月了,对美军的袭击仍然不断,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由于伊拉克安全形势的恶化,美国强硬派内部发生了分歧。老保守派拉姆斯菲尔德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减少驻伊美军,将维持治安的任务尽早交给伊拉克人。他在11月6日发表了上述削减驻伊美军的计划。而那些新保守派的理论家,如威廉•克里斯托尔、罗伯特•卡根则批评这一计划与布什总统民主化的方针背道而驰。笔者认为,美军好不容易进去了,是不会轻易离开伊拉克的,这里将长期是美国在该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但长期保持现在这样大的军力是不可想象的。到底会如何撤军,将取决于当地安全形势的发展, 也将取决于布什明年大选的需要。   第三、没有想到“对民主的普遍诉求”居然不那么管用   新保守派信奉的一条原则是:民主是人不可谈判的诉求(Democracy is a non-negotiable demand of human beings.)。他们声称,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推翻暴君,解放伊拉克人民, 把民主自由带给他们,所以必然受到伊拉克人民的欢迎。但事实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萨达姆的统治确实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伊拉克人民同样不喜欢美国占领军。而且随着美军占领时间的延长这种不满越来越大。 “牛津国际调查”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伊拉克全国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大约4/5的人对美英占领军很少信任或毫不信任,将近3/4的被调查者对以美英联军临时权力机构缺乏信心。临时管理委员会是美英联军一手策划的,但就是临管会也一再要求美国迅速交权。   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还有更深远层次的原因。美国决策者认为世界上许多地方在20世纪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东却没有,似乎“20世纪从这一地区旁边过去了”,这里离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很远很远。现在美国是通过巴格达来走向中东。1 布什总统在战争以前2月26日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讲话中,以及11月6日的一次讲话中,都一再强调了在伊拉克实现民主化的重大意义。他说:“在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而且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民主还没有生根发芽”, 全球民主化浪潮几乎没有触及阿拉伯国家,而现在,美英联军正是从事着在伊拉克确立民主的工作,“它事关重大。伊拉克民主的失败将助长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气焰,加重美国人民所受的危险,粉碎该地区几百万人民的希望。伊拉克民主的成功将向从大马士革到德黑兰的各国宣告,一切国家都可以实现自由。在中东地区的核心位置建立一个自由的伊拉克将是全球民主革命的一道分水岭。” 这就是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改变整个中东。美国把伊拉克战争的意义说得越发重大、越玄乎,就越发引起人们的怀疑。通过战争把民主制度移植到一个国家, 这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吗?这种外来的民主能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吗?能够在这个国家“生根发芽”吗?严酷的事实是,伊拉克人民对美国式的民主并不买帐。现在,在伊拉克表现得更强大的是宗教势力和民族主义这两股力量。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当着美国式的民主与后两股势力发生冲突时,美国或者已经遭到了很大伤亡,或者已经做出了让步,其中最重要的让步是在向伊拉克交权和制宪问题上。   11月15日,美国派驻伊拉克的最高文职长官布雷默与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该月轮值主席贾拉勒• 塔拉巴巴签署并宣布了双方就伊拉克政治权力移交的时间表达成的协议。概括起来就是:   2004年2月底,制定一部过渡时期的“基本法”;   3月底,签订一项确定驻伊拉克联军地位的协议;   5月底,召开伊拉克全民大会,开始组建临时过渡政府;   6月底,由伊拉克全民大会选举产生一个临时过渡政府,解散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3年7月13日建立的临时管理委员会和美英联军临时当局;   2005年3月15日,由伊拉克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制宪委员会,负责起草一部永久性的宪法;   2005年底,根据新宪法的规定选举产生一个新政府。   这一时间表与美国先前的计划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先前的设想是:由临时管理委员会任命制宪会议成员,由制宪会议制订宪法,到2004年底根据宪法举行普选,产生政府,然后美英占领当局向民选政府交权。这样一来,美国交权的时间起码到了2005年。后来的时间表与先前的计划相比起码有三个不同。第一,交权的时间提前了;第二,制宪会议成员不再由临管会来任命,而是由伊拉克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第三,交权与制宪的顺序倒了过来:原来的设想是先制宪,后选举,再交权;现在是先交权,后制宪。后两个变化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原来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宪,现在是伊拉克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来制宪。美国之所以改变先前的计划,有三个原因:第一,在安理会1511号决议中要求美国在12月15日之前制定出一个向伊拉克交权的时间表;第二,伊拉克安全形势继续恶化,反对美国占领的力量越来越活跃,美国已经陷入了伊拉克的泥潭之中,美国自己也有从伊拉克脱身的打算;第三,伊拉克的宗教领袖强烈要求通过普选选举新宪法起草人,并称美国任命的起草人是“根本无法接受的”。主要由于后两个原因,才有了制宪与交权的顺序颠倒。   第四、没有想到“国家建设”有这么难。   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特点是美国彻底摧毁了萨达姆建立的国家机器,以至在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基本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抢劫成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也难于幸免。美国这样做自然是要自己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机器。但美国决策者没有想到,建设一个国家远比打一场仗难得多。现在美国在伊拉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仍然不好,而安全形势是战后重建的基础。没有基本的稳定,重建是难以进行的。在政治上,伊拉克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组成的国家,民族、宗教、教派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难处理,再加上现在是由外来占领者来处理这种关系,也就难上加难。海外流亡者与一直在伊拉克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伊拉克的一个特殊问题。在“倒萨”以前,美国一直在支持旅居海外的萨达姆反对派,把他们看作未来伊拉克的希望;现在美国当然是想把自己中意的人扶上政治舞台,但他们要得到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民的认可是很难的。经济方面的重建有几重任务:首先是此次战争的后创伤;第二是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了十三年的制裁,甚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要依赖“石油换食品”项目,更不要说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了。伊拉克的油田设备及许多基础设施老化,需要全面更新;第三是在萨达姆统治下,伊拉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要转换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战后重建问题还涉及到美国是否愿意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分享这块蛋糕。在最近伊拉克战后重建第一次186亿美元的投标活动中,美国居然把反对战争的国家,如法、德、俄等国公司排除在外,甚至向伊拉克提供了1.9亿美元的加拿大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引起国际社会大哗。与此同时,美国却还在要求这些国家减免伊拉克战前欠它们的债务,并派遣了前国务卿贝克到处游说。这恰恰表明了美国在对待国际社会方面的政策的自相矛盾和缺乏一致性、连续性。美国既想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得到国际社会配合,又不想让别的国家分润重建的利益,这显然只是美国的一相情愿。       单边主义还会走多远?      伊拉克战争是对反恐战争的偏离。美国对塔利班的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战争进行得之所有比较顺利,甚至比一些美国决策者预想的更顺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社会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甚至后来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的国家,也没有给美国制造障碍。刚打完阿富汗战争时反恐形势是很好的。美国本来应该继续与国际社会一起,对基地组织穷追猛打,摧毁它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但美国决策者选择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把本来可以用于反恐的大量资源消耗在了伊拉克,2 而且造成了国际社会的深刻分裂。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怎样从伊拉克体面地脱身。倒萨的目标是达到了,但今后伊拉克的政治发展方向远不是确定的,美国在中东推广民主价值观的更为长远的目标到底能实现多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是更加安全了,还是比较不安全了?美国的威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将会作出回答。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战略的第一个实践。美国是现行国际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在这个体制中,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当美国有了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后,美国开始感觉现行的体制在某些方面对它造成了束缚,它可以不理会国际社会的态度自行其是。单边主义应运而生。单边主义并非自布什始,但到布什政府,这种做法提升了层次,尤其是在911以后,更发展成了一种战略。拉姆斯菲尔德的高参理查德• 珀尔在讲到这种战略时曾说,这种战略美国不会用太多,可能用一两次,最多用三次,因为美国用了以后,别人就会吸取教训了。3 但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看来,该吸取教训的,首先是美国自己。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先发制人是美国唯一的行为模式。首先,如果能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达到美国的目的,美国自然还是用国际合作的方式。那样代价会小些。实行单边主义毕竟代价太大,不但要付出许多财力和物力,而且要付出许多“软国力”,即是说,美国会在道义上失分,美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4 约瑟夫•奈精辟地指出:“执行这种政策所造成的美国傲慢形象必将损害我们的软实力,而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时,这种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不要让帝国的幻觉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软实力日益增长的重要性。”5 其次,实行单边主义也是要有条件的。美国在伊拉克搞了单边主义,在朝鲜就不行。因为这里的制约因素太多。在伊拉克问题上国际社会制约不住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就不能克服这些制约。所以现在美国也表示,“在朝核问题上和平的方式是唯一的选择”6。第三,最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第一次使用这个战略得手,它就会“乘胜出击”,一个一个地打下去,可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美国陷在了伊拉克,抓住萨达姆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的13万大军还呆在伊拉克,它到那里再去找进行单边主义军事行动的力量?第四,即使说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单边主义地发动的,但最后美国还是依赖国际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它还是要寻求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它还是要与各国接洽,希望它们为伊拉克战后重建“埋单”,希望它们派遣部队去伊拉克维持秩序,希望它们减免伊拉克的债务。可见,即使美国要达到有限的目标,光靠单边主义也是不行的。美国不能离开国际社会。美国决策者是否现在就得出了这个教训还很难说,但最终他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美国强大是一个事实,谁也不否认。美国2004年的军费可能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军费的总和,但美国的武装部队却无法完全控制巴格达布雷默办公室几百米以外的地方。美国不是无所不能的。约瑟夫•奈在他书中的警告是值得美国决策者警醒的:“美国不会永远保持霸权地位。如果我们高傲自大,对外部世界麻木不仁,浪费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就会增加受到攻击的危险,卖空我们的价值观,加速我们优势的丧失。”7 这是一位智者的警告,值得美国决策者深长思之。 1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哈德里(Stephen Hardly )2003年11月18日月会见中美日三边地区安全研讨会的与会者时的讲话。 2 一些新保守主义者一直主张要对伊拉克开战,除掉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萨达姆。但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他们的主张只是美国少数人的想法。在布什执政以后,他们的主张也没有立即得到认同。911给了他们难得的机会,办法是把萨达姆与911、与基地组织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就先声夺人,在国会辩论时,那些本来反对的人也不敢公开讲出他们的意见了。 3 这是美国国防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布拉特• 罗伯茨2003年4月下旬在夏威夷的一次会议期间对笔者说的。 4 美国学者Ivo H. Daalder and James M. Linday指出,根据2003年的一次民意调查,在8个最大的欧洲国家中,只有波兰有一半的人对美国抱有好感。英国对美国有好感的人只有48%, 意大利和法国只有1/3,德国和俄罗斯只有1/4,西班牙和土耳其只有10%。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只有少数人对美国有好感,而且数量还在减少。阿拉伯世界就更不要说了。见American Unbound. The Bush Revolution in Foreign Poli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3.p.194. 5 Joseph Nye,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XVI. 本书已有中译本,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美国为什么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但中译本把Paradox译成“困惑”,笔者以为意思似稍有出入。不如就译成“悖论”。此处借用了中译本的译文,见第10-11页。 6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2003年11月18日在会见中美日三边东亚安全讨论会与会者时的讲话。 7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p.XVI.译文借用了中译本,见第11页。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