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高处不胜寒》之第六章
作者:王缉思 彭光谦 来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时间:1999-12-26
第六章 国家安全新战略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支柱。在两极对抗时期,美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 量,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的,以欧洲为主要战场,在世界范围内与另一个超级军事大 国苏联展开了激烈角逐,其安全战略表现了典型的全球战略性质和浓厚的冷战色彩。柏林 墙的倒塌,苏联的崩溃和华约的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曾经支配美国家安全战 略、武装力量结构以至国防资源分配的主要威胁不复存在。为适应战略环境的这一巨大变 化,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美国政府对其安全战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整。这次调 整前后历时八年,经过三次战略评估,以克林顿政府1997年5月正式发表"新世纪国家 安全战略"报告为标志,大体告一段落,基本实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 "冷战后型"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 两极结构下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基辛格在其被誉为"改变美国战略思想"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曾经指出, 美国首次进入"全球性对外政策的新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美国只有地区性战略,而没有全球性战略。这既是与独立战争到二次大战美国孤立主 义一直占支配地位的状况相联系的,也是由其军事力量的相对有限性决定的。在美国两百 余年的发展史中,自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大陆本土再未爆发过大规模的 战争,早期美国的安全战略思想大体限于以军事力量保卫本土或在邻近地域扩大美国的国 土,开拓新的边疆。一旦战争结束,军队规模和作用随即缩减。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 美陆军常备员额仅2万余人。海军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建立第一批"白色舰 队"。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美第一次远离本土,在海外从事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但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常备军规模仍然不大。美正式参战前的1939年,美仅有陆军 18.5万人,军事预算约为5亿美元,既没有军事结盟,也没有海外驻军。美国军事活动范 围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本土,间或延及西半球,或偶尔涉足欧洲。"美国的思想家们还不 习惯于在世界范围的大棋盘上下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把美国推上 了世界战略大舞台,而且使其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国力、军力高踞于西方世界之 首的超级大国。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工业是西欧和日本总和的两倍多,美国的黄金储备占 资本主义世界的70%。美陆军达89个师,600万人,海军385万人,各型舰船10759艘, 总吨位1382.8万吨,陆战队近50万人,陆军航空队发展成为与陆海军并驾齐驱的独立军 种。此外,美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凭借这一实力地位,在雅尔塔召开 的"三巨头"会议上,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大国苏联展开争夺,在欧亚大陆上划分 各自的势力范围,并由此构成了长达40余年的两极对峙的世界冷战格局。   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全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硝烟刚刚散去,杜鲁门政府就制定了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国家安全战略── "遏制战略"。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国家安 全战略开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遏制共产主义"成为美国不变的战略目标和"维 护美国安全,推进美国利益"的核心内容。自此,昔日反法西斯的盟友成为美国的主要假 想作战对象和不变的战略对手。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关注美国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 战略思潮。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 全球战略。古典的传统的常规战略逐步让位于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随着现代军事核 技术的急剧发展,美国的战争方式、作战思想和兵力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由于战 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想贫乏,习惯于摹仿欧洲传统战略理论的沉闷状况大为改观, 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文化特点的独 立的战略体系。   遏制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它意味着美国国家 安全战略实现了由地区战略向全球战略的转变,也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开始,表明两大军 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重兵对峙格局的初步形成。在遏制战略指导下,杜鲁门政府不遗余 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对抗。美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和扩大对战略要地 的军事控制,在亚洲、欧洲、北非、中近东建立了从东、西、南面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 球基地网,还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军事协定建立起"把苏联势力地区包围起来"的联盟 体系。美设想以"核优势"为后盾,与苏联打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样式的大规模常规战 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此制定了代号为"半月"(后改名为"弗利特伍德"和"双 星")的应急作战计划。但"遏制战略"终究未能阻止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美军在朝鲜战场 上的失败。   为此,1953年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主要依靠大规模的机动报复力量, 在我们所选择的时间与地点来对付侵略的主要策源地"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试图以美 国占优势的核力量这个"绝对武器"来"阻遏共产主义世界庞大的地面部队"。这一战略 改变了以往侧重打常规战争的设想,明确提出以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为中心与苏打"闪电 式"的核大战的思想。特别强调在战争初期以战略核武器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速决 取胜。代号为"非橄榄球"(后改为"地铺"和"横木")的作战计划,就强调在战争的 头90天内以292颗原子弹和1.7万吨常规炸弹进行报复性攻击。美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海外 军事基地,部署导弹核武器,建立起针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军事包围圈。但事实很 快就证明,这一战略构想同样有着天然的缺陷。美苏间"相互威慑"的战略格局的形成和 "导弹差距"的出现,动摇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础。这种以"大炮武装警察"的做 法,使美国陷于既不敢打核大战,又无力应付局部地区冲突,要么在核大战中与敌同归于 尽,要么屈辱投降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为了走出美国战略上的死胡同,60年代初肯尼 迪政府采纳了泰勒将军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即以核力量为盾,以常规力量为剑,既 准备打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核战争,又立足于打最可能发生的中小规模的有限战争的战略。 这一战略特别重视"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的作用,而把"全面核大战"作为其他办 法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时的"最后手段"。据此美国提出了准备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规 模较大的战争,同时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规模较小的战争的"二个半战争"设想。五角大 楼在核力量的使用上提出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方针,力求建立一支能打击城市目 标的"第二次打击力量",即在遭到苏联袭击后仍然能通过还击一举摧毁苏20-25%的人 口和50%的核力量,将苏大城市作为"抵押品",遏制苏联对美国发动核战争。   "灵活反应战略"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相比,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美国国家安 全战略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但美在推行这一"灵活反应战略"时却"灵活"过了头。当 美国以54万兵力和上千亿美元一头扎进越南战场,进行"灵活反应战略"的试验的时 候,苏联日益坐大,而美国深陷泥潭,连连失分,战略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70年代 初,尼克松政府面对面对通货膨胀,武器价格和军队维持费用上涨,而军事预算趋于削减 的"财政现实";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兵员征集困难,战斗力不断下降的"人力资源现 实";美国及其盟国之间政治矛盾日益尖锐化,美国国内政策分歧日益加深的"政治现 实";以及美苏战略核均势形成,60年代中苏分裂,世界逐步形成五大力量中心等"战略 现实",对"灵活反应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这一战略试图通过 收缩战线,发挥"伙伴"作用,推进美苏"缓和"等做法,缓解美国重点在欧洲而兵力部 署重点却在亚洲的严重失衡现象,以及战略目标过大而战略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鉴于同 时打"两个半战争"已力不从心,而且在亚洲打一场大战的可能性不大,美放弃了"两个 半战争"设想,提出只打"一个半战争"的目标。随着战略核武器精度的提高,美核战略 也由"打城市目标为主"转变为"打军事目标为主"的方针。   80年代初,里根政府上台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根据苏联威胁增 长的情况,里根提出了"重建美国军事实力"的口号,主张以针锋相对的强硬姿态和机动 多样的灵活手法,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以扭转美苏力量对比不利于美的趋势, 重建对苏战略优势。为此,美国一方面提出了包括"常规威慑"在内的"多层次威慑"思 想,强调加强战略防御系统,以"确保生存"理论代替"相互确保摧毁"理论;另一方面 全面加强海外军事部署,强调先于苏联作出反应,在多条战线对苏灵活地实施反击,把战 争推向苏联的薄弱和要害地区,决心把苏联势力从第三世界占领的地盘上赶回本土去。   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几经变化,历届政府都提出了带 有本届政府印记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概念,在兵力建设和运用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重点, 但是通观战后4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从杜鲁门政府的 "遏制战略"到里根政府的"新灵活反应战略",其基本内涵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遏制共产主义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变;以唯一能威胁美国生 存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互为攻守,激烈争夺,这个总的战略态势 始终没有变;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两大军事集团重兵对峙,这个总的战略格局始终没有 变;建立包括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在内的超级军备,追求绝对军事优势的总的战略企图始终 没有变;立足于打全面战争,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抗的总构想始终没有变。战后40 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始终是一种冷战战略,两极战略,集团战略、全球战略、意识形态 战略和全面战争战略。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安全环境的变化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化。曾经主宰战后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以及美国安全战略方向达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随着苏联、华约 的解体,以及柏林墙的倒塌而结束了。冷战的终结使美国面临的全球安全环境以及美国国 家安全战略赖以确立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任 何事件能象这次那样对美国国家安全需求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其 他任何事件都难以与之相比。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切尼在1990年1月、1991年2月、 1992年2月相继向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以及在国会作证的证词中,认为目前的时代 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冷战后美国全球安全环境发生了"令人鼓 舞的历史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苏联的解体和华沙条约的废除,西方取得了有重大地缘政治影响的胜利。 一个曾全副武装、对欧洲和亚洲构成严重威胁,并具有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超级大国,已 经不复存在。如果不考虑战略核力量,今天美国已没有全球性的挑战者。对美国利益构成 严重威胁的重要敌国或敌对联盟已经消失。   (二)40多年来,美国的安全政策一直受苏联可能对欧洲发动直接、大规模进攻这一 威胁判断所左右,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解体和意识形态的破产,不仅宣告了这一威胁的终 结,美国不再同一个谋求破坏其基本价值观的、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国家"进行全球性 意识形态对抗,而且昔日面临大规模进攻威胁的态势发生了逆转,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自 由思想和制度向东方的进军",以及西方在东欧和欧亚大陆建立全新战略关系的攻势行 动。   (三)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剧变,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已大为削弱,其国防政策已经发 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发生的种种事件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其军 队规模大大缩小,战备水平大大下降,驻德国东部和东欧国家的前苏联部队正在撤回国 内,部队内部分裂,军心不稳,随着军控协议的落实其军事威慑力量也将进一步削弱。在 未来的若干年内,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不大可能再次挑起涉及美国和西方安全的全球性常 规战争,即使莫斯科的某些新领导人试图恢复它有中欧失去的地位或恢复与北约的对抗也 已力不从心。   4、在以往的冷战时期美国缺少"战略纵深",如果"华沙条约"组织在欧洲发动进 攻,美与西方盟国只有一至两周的预警时间。而这种进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征服欧洲并把 美国及其盟国推上核战争的边缘。而现在美国赢得了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战略纵深", 这一纵深远远超过了战后的任何时期。对美国安全的威胁,"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时间上 都变得更加遥远了"。在严重的威胁出现之前,美及其盟国将拥有更长的准备时间。任何 对手要想对美提出挑战,都不得不面对西方联盟和美所拥有的军事质量优势和技术优势。   总之,美国在"冷战"和90年代初的第一场热战中的胜利,使美国进入了一个新时 代。冷战已成往事。苏联的瓦解大大改善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环境,"使美国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安全和实力地位"。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美国面临的一切矛盾与冲突的消 失,恰恰相反,旧的矛盾不仅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新的问题开始大量涌现。长期 存在的苏联全球性对抗不存在了,地区冲突却出现了日益增加的趋势。"对美国根本利益 的威胁可能突然出现在世界各个地方,包括欧洲、亚洲、西南亚和拉丁美洲"。 与苏 联进行全面核大战的可能性减少了,但由于核、生、化武器技术和导弹技术的扩散,使核 武器恐怖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了,这是美国最担心的重大安全问题。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俄 罗斯仍是一个主要的欧洲强国,前苏联陆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和重型装备最多的军队,仍 然保留了完整的运转机制,从长远看,乌克兰也有可能变成一个欧洲强国。与共产主义意 识形态的对抗减弱了,但由于宗教、民族利益矛盾引起的冲突日益上升。因此,当美国朝 野从欢庆冷战胜利的狂热中坐下来环顾左右的时候,他们发现冷战结束及苏联解体后美国 面临的新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更加模糊不清,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旧的苏联威胁 虽然比较严重,却较易监控。新的安全环境更加难以把握,更难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地缘 政治环境而言,新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世界正从"两极"走向"多极",从 "单一"走向"复杂";国际形势的发展从"可以预见"变得"不确定";美国正从头号 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和一统西方世界的地位沦为纯军事上的超级大国,美经济日益受到 日本和欧洲的挑战;国际阵营重新组合,正从"固定的联盟关系"走向为了某一目标的 "特定的同盟"关系;此外,联合国的作用也由以往的"沉寂"状态,变得日益活跃。   在新的环境下,美国政府最为担心的是以下四种危险:   第一种是新的核危险。冷战时期旧的核威胁来自同苏联进行一场战略核战争的可能 性。冷战后尽管随着苏联的消亡,战略核战争的威胁和对美国本土进行大规模核攻击的威 胁已经下降了,但是,世界上依然存在数以千计的核弹头和战略投射系统,只要这些武器 存在,美国就难以安寝。特别是前苏联庞大的核武库已经一分为四,作为前苏联核武库的 继承者,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三万余件战术和战略核武器是令 美担心的严重问题。其中俄罗斯仍保持着一个庞大的战略和战区核武器库,并使其不断现 代化(尽管其步伐比前苏联慢了许多)。即使在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批准和生 效后,俄罗斯仍将维持3500枚战略核弹头的核武库。数以千计来自前苏联的战略核武器 仍散布在俄罗斯境外。前苏联各共和国存在的政治动乱的危险使核武器失控的危险日益增 加。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都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政治动荡和民族纠 纷继续下去,这些国家对核武器及其相关技术的有效监控就会大大削弱,这将导致出现偶 然地和未经授权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特别麻烦的是上述武器及有关材料有可能被偷盗或 被第三者攫取,一小部分核武器通过非常规途径扩散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是新的安全环 境下,美国面临的另一种形式的新的核威胁。这种威胁主要表现为核武器与核专家向全世 界外流的可能性。前苏联各共和国经济状态的恶化和武器计划的缩减,使习惯了比较优厚 待遇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前苏联核专家到国外寻找工作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尽管美国国会和 行政部门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立法,拨款4亿美元解决这一问题,但前苏 联的核人才、核技术的扩散趋势似难遏止。美强烈担心,前苏联的核武器部件、核原料或 核知识可能越过其疏漏的边境地区流入寻求获得自己的核武器国家,尤其是那些与美保持 敌对态度的国家和恐怖主义集团。尽管前苏联的核原料或核技术不会在一夜之间促成新的 核国家的产生,但这种原料或技术的外流可能缩短核扩散的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的时 间。美估计,今天除5个公开的核国家外,15个国家拥有弹道导弹,不出10年,拥有这 种武器系统的国家将多达20个。在美军可能大规模介入的地区,许多可能成为美的敌人 的国家已拥有了化学或生物武器。而且,在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似乎决心要获得核武 器。核、化学和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将是美 国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第二种是地区冲突。这种冲突虽然不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但美国却认为它会危及美国 的利益和美国的盟国。这种危险不仅包括同美国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发动的军事行动,还 包括由于种族、部族或宗教仇恨引起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仅包括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活动,还包括美国的"友好"国家的政府被颠覆。美认为,美国的安全与其他地区的安全 与稳定日益紧密相连。如果亚洲或欧洲出现动荡,对贸易造成重大破坏,则对美国的经济 造成重大影响。现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都与其进口或出口有关。那些过去并非 是美国安全关注中心的潜在问题──欧洲种族冲突的蔓延、加勒比海国家秩序的失控,以 及贸易的中断,──如今都可能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构成真正的威胁。从爆发国内冲突如 南斯拉夫、索马里和卢旺达所发生的事情,到进攻邻国如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事实证 明,地区冲突将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挑战。除了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外,许多被严峻的 冷战关系所掩盖的对立如今又重新浮现。古老的宗教、民族与领土争端的复活,在许多情 况下,与前苏联解体而导致的当代紧张局势相结合,可能呈现一个更广泛的威胁。在前苏 联各加盟共和国、巴尔干、马格里布及整个非洲,到处布满了动荡。伊拉克、伊朗等也对 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提出了挑战。因此,随着苏联的灭亡,对世界关键地区的稳定的威胁 已成为美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在中东和西南亚地区使用弹道导弹的可能 性极大地增加了。自1973年以来,弹道导弹已在5次地区性冲突中使用,最近的一次使 用弹道导弹是在波斯湾战争中,伊拉克对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射 了近90枚改进型的"飞毛腿"导弹。导弹因素使地区冲突对美国构成特殊的影响,它限 制了美以常规力量援助盟国,从而限制了美处理地区危机的行动自由,甚至有可能遏制美 的盟国,使之不敢寻求美国的保护,或不敢与美国一道参加防御联盟。这是美不能接受 的。   第三种是跨国威胁。美认为日益增长的全球相互依存性使每一个国家更易于受到不断 增加的跨国威胁的伤害,美国也不例外。如在美国贩卖和使用违禁毒品以及与之有关的暴 力活动对美国安全和西半球稳定造成了直接威胁。此外还有难民逃亡和国际犯罪集团,国 际恐怖主义活动等都是渗透于美国和其他国家边境较为严重的跨国威胁。这些威胁的一个 独特的特征是仅靠某一个国家来对付它是力所不逮的。鉴于这类活动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 害以及这些威胁本身具有的跨国性质,美国将寻求与有关国家合作,消除这种威胁,如和 主要的商品生产、转运、消费国一起努力打击毒品贩运,流传和使用,最终消除毒品的危 害。   第四种是所谓"民主与改革面临的危险"。美认为"民主国家"与自由市场经济的范 围在全世界日益扩展,是符合美国重要利益的。美国将大力支持这一国际社会转变。因 此,美国将大力援助前苏联、东欧和其他地区抵御危及其"民主与经济改革"的威胁。但 是上述正在出现的转变过程依然有可能受挫与逆转。新近独立的几个国家特别是俄罗斯自 身改革的失败虽然不会必然使美国与俄国回到构成冷战特征的两极对立状态,但俄罗斯改 革的逆转和极端民族主义政权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安全环境。如果俄罗斯、乌克 兰和独联体其他国家最终不能过渡到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上的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而退 回到"封闭、专制、与美敌对"的状态,那么就意味着世界上将出现更多可能危及美国利 益的不可测因素;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上出现更多的对美不合作或与美对抗的可能;有可能 出现一个"独裁的、重新军事化"和试图恫吓东欧的俄罗斯,进而使东欧政治形势发展出 现违背美国意愿的逆转;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甚至也有可能爆发武装冲突,难民将流入西 方国家,对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俄境内的核指挥与控制 系统也有可能遭到破坏,某些核武器将失去控制。所有这些无疑都将对美国利益带来不利 影响。历史上,"魏玛德国"的民主政体存在十多年后便夭折了,美担心今天会出现一个 "魏玛俄罗斯"。如果俄罗斯的改革半途夭折,"独裁者篡夺权力并重新扩军备战",美 国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   鉴于冷战后美国安全环境发生的上述转折性变化,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美国国家安全 战略的基础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为了适应新的战略形势,美国政府不能不对战后延续了 40余年的安全模式实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    第三节 从布什到克林顿:冷战后国家安全战略调整   早在1989年上半年,美即开始酝酿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1990年3月,美国总 统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鉴于苏联东欧的政治变革 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战略趋向",他提出对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消极 地被动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共产主义的 战略目标,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 种手段,积极主动地"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 越遏制的新时代",为美国提供更可靠的安全。这是布什政府发出的即将对冷战时期长期 奉行的"遏制"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明确信号。   1990年8月2日,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天,布什在科罗拉多洲的阿斯彭城宣布美国 将采取新的"地区防御战略"概念,其要旨在于通过对冷战后世界安全环境作出新的判 断,重新审视美国的安全需求。1991年3月,根据"苏联正朝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方向发 展"的新迹象,国防部长切尼在其《国防报告》中作出了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戏剧性变 化",冷战时期的持续威胁──华约对西欧的大规模入侵并升级为全球战争的危险,已因 苏联从东欧撤军和华约崩溃而不复存在"的判断,明确提出"将防务计划关注的焦点从对 付苏联的全球挑战转向对地区性威胁作出反应"。在官方文件中以"地区性威胁"取代了 "苏联的全球挑战"。据此美防务部门全面展开基本部队评估。1991年8月13日,也就 是苏联"8.19"事件发生前6天,布什发表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政治、经济、 军事并列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根据美国面临的新的威胁、新的作 战对象和新的作战任务,提出以建设精兵、常规优先、高技术化、快速反应和重组能力等 为重点调整兵力结构,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战略需要。1992年2月25日,国防部长切尼向 国会提交1993年财政年度《国防报告》,对酝酿中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作了系统总 结,将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正式命名为"地区防务战略"(Regional Defense Strategy)。这是对遏制战略的第一次重要调整。   "地区防务战略"的问世标志着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特征的冷战型战略的终结 和"冷战后"战略构想的开始。这一战略的基点是:主要作战对象由苏联转变为可能危及 美战略利益的地区性军事强国。报告直言不讳地声称伊拉克、伊朗、朝鲜等是对美"持敌 意"的国家。战争准备由立足于对付全球大战转为主要对付地区性冲突,地区安全问题成 为美国战略关注的重点。防务计划关注焦点从欧洲转向第三世界;战略重心由欧洲变为欧 亚并重。安全手段上,由主要针对苏联的核威慑战略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核威慑战 略,未来战略力量将不再侧重发展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而是重点建立和发展 应付全球潜在核威胁的"防止有限核打击的全球防御系统"(GPALS)。在军事部署上, 由实行前沿部署。转为强调前沿存在。鉴于全球威胁减小、美国的盟国力量的增强以及军 控的进展,美将适当调整和削减海外驻军与海外军事基地。着重减少驻欧兵力,大体维持 驻亚兵力,相应增加驻中东兵力。在部队结构上,改变长期维持的以苏为作战对象的部队 规模,适当裁减军备数量,重点增强军队的重组能力,以威慑任何可能对美再次提出的全 球性挑战。一旦威慑失败则提供一支全球作战部队,为此将保留力量结构中具备重建能力 的部分,包括研制周期长或服役时间长的武器平台,重建部队所需的工业基础和人力动员 基础。在作战方针上,由预先部署兵力对苏实行围堵转为突出应急反应,着重强调对重要 地区冲突和危机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为此,美军强调必须具备四种特性:多用途,具有 强大的杀伤破坏力,全球机动和快速反应,必须把战备和机动列入最优先考虑的重点问 题。后四个方面的转变,即战略核威慑、前沿存在、危机反应和重组能力被列为地区防务 战略的"四根支柱"。   1993年1月比尔*克林顿取代布什,就任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在其前任的基础 上以更大的步伐对国际战略格局大变动中的美国国安全安全战略继续进行调整。克林顿高 举"变革"的旗帜,声称"美国所需要的不是缩小规模的冷战思想",而应当"从旧观念 中解脱出来",制定"冷战后美国安全的新契约",加速从"冷战轨道"向"冷战后轨 道"的转变。还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克林顿就提出了以下四点安全构想:共产主义的崩 溃并不是危险的终结,在当今更加不稳的世界上,一系列的威胁迫使美国在随时能够重建 国防力量的情况下保持高度警惕。美国必须重新获得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维持其在国际安 全上的领导地位。今后应当在"火力"上少投资,而在"脑力"上多投资,否则美国将无 法承受。在当今信息时代,思想感召力是一种无法阻止的巨大力量。正是电视、磁带和传 真机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使思想武器的能量穿透了柏林墙,并推倒了它。美国的安全定 义中的"威胁"概念应该包括对所有人的共同威胁。美国的生存,取决于美国对世界的领 导作用。据此,克林顿提出美国安全战略的目标应是:在一个新的时代建立一支美国所需 要的军事力量;在世界范围同盟国一道推动民主运动的巩固和发展;使美国的经济在国际 上重新获得主导地位。 1993年初,为了全面评估美国在冷战后时代的防务需求,以制定新的安全环境下美国 新的安全战略,确立新的安全结构,克林顿一上任就责成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厅和联合参 谋部、各军种参谋部、战区联合司令部迅即组成工作班子,对美国防务政策展开全面审 查。这次为期7个月的全面防务审查的工作重点是:评估美国在冷战后世界上的安全需 要,尤其是分析冷战后世界上可能出现的新危险和机会;制定在新时代保护和扩大美国利 益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确定贯彻上述战略所需要的各种部队的"板块";对上述各种部 队"板块"进行组合,为设计总体力量结构提供各种方案;根据部队结构编制武器采购计 划,以实现美军的现代化;制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保障美军的后勤补给,以及提 出对付新危险、利用新机会的政策建议。   通过全面防务审查,工作班子力求回答以下问题:冷战后美国的安全环境到底发生了 什么样的变化?冷战后美国的重要利益在哪里?谁可能威胁这些利益以及如何威胁这些利 益?在冷战后的新的安全环境下,美国需要多少部队以及什么类型的部队?冷战后美国必 须准备应付多大规模的地区冲突以及多少个这样的冲突?如何在部队趋于减少并面临重新 调整的同时确保部队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是否需要以及何时或怎样在冷战后动用武力以对 付新的危险?在全面防务审查过程中,工作班子就设计、建设和维持符合冷战后美国需要 的军事力量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交由负责采购和技术的国防部副部长领导的指导委 员会审查。在此基础上,国防部长再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各军种参谋长、国防部副部 长和国防部其他高级官员进行协商,然后就有关安全战略,军事力量结构、现代化计划和 其他国防基础设施等问题向总统提出出最后建议。1993年底,克林顿最后批准根据《全面 防务审查》报告而制定的国防计划,1994年初克林顿政府发布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 报告》,正式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即"接触与扩展战略",报告随后又提 出了与这一安全战略相适应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即"灵活与有选择地保持接触战略"。 这是对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的第二次重要调整。   这次调整的重要内容是:   (一)安全政策重心由以往的核威慑与全面战争准备转向"预防性防务"。美国领导 人认为,"这是对付具有冷战后特点的危险以保持美国利益的最好途径"。为保护和实现 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应当有能力影响其它国家的政策和行动"。这就要求美国保持在 国外的接触,尤其是那些美国最重要的利益处于危险的地区。美国新的"接触与扩展"的 安全战略强调以下三个目标:(1)加强安全。即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并推行合作安全 措施;(2)促进国内繁荣。即奉行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创造更为开放和公平的国际 贸易体系",并通过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来加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政策。(3)促进民主。即 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巩固和扩大自由市场民主国家的阵营"。   (二)强调加强国际接触,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认为这是维护美国利益唯一可行 的战略。任何形式的孤立主义都会减弱美国影响外部事件的能力,从而削弱美国的安全。 特别重要的是美要努力"扩大市场民主国家大家庭"。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对美国具 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当"民主和市场"占统治地位时,美国就会变得更安全,政治民 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程度也就会越高。因此,必须保证美国能在各种 情况下对决策施加影响并能参加到合作决策的活动中去。在当今统一而相互依赖的世界 上,如果美不积极参与并领导世界事务,美绝对不可能成功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尽管 冷战已经不存在了,但美绝不能置身世界事务之外。如果不能到国外去打开市场,在关键 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并遏制新出现的威胁,美国不仅难以保证安全,也难以使美成功地 振兴。   (三)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区分,并以此作为军事行动的依据。第一个层次是 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凡涉及美国或其主要盟友的生存,涉及到美国重大的经济利 益,或使美国及其盟国未来遭到核威胁的危险,则这项利益就属"生死攸关的利益"。如 果美认为其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则美必须准备使用军事力量来遏制这种威胁。例如 1994年10月伊拉克在科威特边界集结军队,对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构成威胁,美认为这 是对美保护其生死攸关利益的决心的一种检验。为此美展开"警惕勇士"行动,美空军、 海军和地面部队对该地区进行了快速增援,赋予美在伊拉克发动入侵之前进行遏制的能 力。   第二个层次是美国的"重大利益"。这种利益不影响美国的生存,但关系到"美国的 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美将根据受到威胁的利益的大小决定动用何种等级的武力。在军 队有可能完成其既定目标,并且"军事参与的费用和风险与处于危险中的利益相当"时, 将考虑动用军事力量。美国通常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作为多国集体行动的一部分参加这种行 动。多边行动,包括维和行动,是美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将有选择地加以有效使 用,以"保护和实现美国的利益"。在海地,美认为该国军事政权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因 此,美及其盟国通过使用武力相威胁,迫使军事政权下台。在波斯尼亚,美认为实现波斯 尼亚的全面和平所需的武力超出了维护美国利益所允许使用的范围,因此,美在波斯尼亚 所采取的行动有所"节制"。美认为美在波斯尼亚的行动是有选择地使用武力以实现有限 目标的一个范例。为防止冲突扩散,少量的美陆军步兵部队被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部 分部署到马其顿,另外,美军还参加了北约为控制暴力和人员伤亡而采取的行动。   第三个层次是"人道主义利益"。美认为国防部的重点应是执行作战任务而不是人道 主义行动。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使用武装部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自然或人为灾害使正 常的救援机构丧失了反应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救援,只有军方才有能力做出迅速反应;只 有军方具有作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美国执行的援助任务局限在对美军部队造成的危险不大 的范围之内。美认为在卢旺达的行动是使用军队解除人道主义危机的一个最新的例子。由 于对付这一危机已超出了民间救援机构的能力范围,因此国防部动用了其特有能力,如空 运和水源净化,来消除危机。一旦最紧急的危机情况得以控制,美军就将救援工作移交给 民间机构,并撤出部队。   (四)明确赋予冷战后美军的新使命、新任务。为了维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新的 安全战略要求美部署并保持一支强大的、多功能的、战备状况良好的军队,这支军队的主 要任务是:   1. 应付重大地区性事件,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性冲突。冷战时期,美 国军事计划的重点是在欧洲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冷战后"接触与扩展"的安全战略把重 点放在打赢如同1991年海湾战争规模的地区性冲突或在朝鲜的一场潜在冲突。这些地区 冲突爆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不确定的,在冲突爆发前,美国部队一般不会在该地区,因此, 美国防务计划将重点确保能够迅速向该地投送军事力量,慑止并打败敌对的地区大国。在 这些大规模地区性冲突中,美国通常将作为"联盟的领导者",而盟国则提供一定的支援 和作战部队。为保证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性冲突,美计划最多动用下述军事力量:5个陆 军师,相当于10个空军战斗机联队的力量,100架空军重型轰炸机,4-5个海军航母战斗 大队,1-2支陆战队远征队,以及特种作战部队。如果作战初期不能实现军事目的,或美 国决策者决定寻求更大的战争目标,则有可能投入另外的部队。美国将竭力避免出现这种 局面:即某一地区力量可能会趁美国部队大规模卷入其他地区之机夺取优势。同时,保持 一支可以应付两场大规模地区性冲突的部队,有助于确保美国有足够能力打败敌对的多国 联盟部队或者一个比今天所能预见到的规模更大、能力更强的对手。   2. 通过海外军事存在,谋求稳定。美把和平时期在海外驻扎和部署美国军队看作美国 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军事战略的基本要素。美认为美国军事力量的存在将遏制潜在敌对国 家对美国盟友及关键地区利益的侵犯与威胁,可提高美国对危机做出迅速有效反应的能 力,有利于保持地区稳定,保证在更大程度上实施"接触与扩展"的安全战略,并将加强 美国在重要地区事务中的作用。美认为,保护海外军事存在的重要性在1994年10月伊拉 克共和国卫队开始向伊科边界集结时得到了体现。前沿部署的美国部队,有些正在参加 "南方监视行动",同及时赶到的其他陆海空部队一起,利用附近预置的装备遏制了伊拉 克的行动。美维持海外军事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长期驻扎的部队,定期和临时性部署的部 队,多国联合国演习,港口访问和其他部队访问,预置军事装备等等。   3. 随时准备执行多种多样的应急行动。应急行动指的是那些向国外非例行性部署美 军,但是尚不构成大规模战区战争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是美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在过去10年中,美国已执行70多次规模较大的应急行动,按美国的区分,它们包括 以下几种类型:和平行动、救灾活动、人道主义援助、非战斗性撤离、海上护送、反恐怖 主义行动、实施制裁、实施禁飞区、移民救援、平息国内民事骚乱等等。其中"和平行 动",包括美传统意义上的维持和平和强制实施和平。前者包括经主要参战各方同意而采 取的军事或准军事行动,主要目的在于监督、促进现有停战协定的执行,支持外交努力达 成长期政治解决;后者指运用军事力量或者威胁使用军事力量强制有关方面履行广为接受 的国际准则、决议或制裁,目的在于维护或恢复和平。这些行动通常由联合国安理会授 权。美国武装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始于1948年。1994年,在所有17次联合国蓝盔行 动中,美国军队参加了其中的两次。1994年底共有963名美国军人参加联合国和平行动。 人道主义和难民救援,主要是向遭受洪水、风暴、干旱等灾害困扰的难民提供应急食品、 住所、医疗、安全和其他援助。如1994年美军对卢旺达难民实行空运1250架次,对前南 斯拉夫空运1800多架次,协助转移古巴和海地移民等。   1997年克林顿连任美国总统,这使得他有可能加大调整力度,继续把美国国家安全战 略的调整引向深入。第二任期一开始他便依照国会授权再次组织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 展开"四年防务审查"(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对美国安全环境、国防战略、部 队结构、战备状况、军队改革、基础设施、国防资源等进行全面评估,为确定1997-2015 年的安全需求和制定跨世纪的长远安全战略规划提供依据。这次审查得到了美军各军种及 各作战司令部的广泛参与,其中的国防战略问题,克林顿本人还多次直接过问。这次防务 审查的结果集中反映在1997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上,几乎在 同一时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题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公开发表。这是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布什总统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第三次调 整,这次调整在前两次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明确了新世纪 安全战略的方向,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重申了前几次防务审查对安全形势所作的判断,强调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美国将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2015年以前,不大可能出现与美分庭抗礼的全球性战略 对手,也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与美抗衡。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将 主要是地区冲突,可能用于军事或恐怖活动的先进技术的扩散、跨国犯罪以及针对美国的 不对称攻击等。2015年后则有可能出现一个地区强国或势均力敌的对手对美国构成"意想 不到的严峻挑战",而俄罗斯和中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对手。   第二是在集中应付近期威胁、着眼应付长远威胁、近期与长远兼顾这三种可能的选择 中确定了兼顾现实威胁与长远挑战的总方针。所谓集中应付近期威胁主要在于防止世纪之 交的军事冲突及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扩散;集中应付长远威胁主要是应付2010 -2015年以后可能出现的大国或可能与美抗衡的全球大国,以及综合使用不对称手段所造 成的越来越大的威胁。美认为只顾当前,或只关注未来都是不够的,必须正确处理近期需 求与长远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应付当前威胁与迎接未来难以预料的威胁之间保持平衡,既 要维持与发挥现有军事实力,确保美国的安全,又要致力于完善适应21世纪的安全计划 和力量结构,发展美国无可匹敌的能力,始终保持美国决定性的实力优势。这就要求美军 必须成为全能型的部队,这种全能部队既要有海外军事存在的能力,也要有兵力投送能 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也应保持平衡。   第三是系统地提出了以"塑造──反应──准备"为核心的跨世纪的战略方针。   所谓"塑造"(Shape)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军事与外交密切结合起来,塑造 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力求防患于未然。在出现潜在冲突的征兆时或潜在威胁表面 化之前就主动采取措施防止或减轻这些威胁。美认为塑造行动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 有:1、外交方式。美认为,这是防范威胁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针对冲突和复杂的突发事 件展开预防性外交,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获取较大的安全效益。2、国际援助方式。即通 过实施美国可能承受的各种发展计划,避免危机的发生。美认为,从美国领导的战后欧洲 重建工作,到近期的在亚非拉创造出口机会的行动,这些援助行动不仅有利于改善美国的 安全环境,也增进了美国的利益。3、军控方式。美认为这是塑造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 它可增进军事力量规模和结构的透明度,减少诱发攻击的刺激,对于建设一种更安全的关 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果,可使美不必再兴师动众地对危机作出反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减少战略性进攻武器将是美实施军控的首要目标。4、不扩散大规模毁伤武器方式。为慑 止大规模毁伤武器的使用,制止其部件和投射系统的扩散,美支持禁止获取核生化等大规 模毁伤武器的国际条约,美谋求通过参加多边条约来限制敏感设备和技术。5、军事行动 方式。即通过前沿驻扎或部署部队,防务合作和安全援助以及与盟国共同训练演习等慑止 可能的威胁。美特别强调对于那些"非敌非友"国家,进行军事合作是一种参与的重要方 式,今天建立安全关系可以预防这些国家明天变为敌人。   所谓"反应"(Respond)就是提高防止和应付各种局部冲突的军事能力,特别要准 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战区战争。美认为,仅仅依靠塑造行动,还难以保证美所谋求 的那种国际环境,美还必须有能力对发生的各种危机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交的、 经济、法律的或军事的,但更大可能是上述各种方式的结合,美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主要 有三种:一是对付跨国威胁,二是对付小规模突发事件,三是对付大规模战区战争。美认 为最高级别的危机反应是打赢大规模战区战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必须保持有效慑止 和击败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地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的能力。为此,更必须有能 力在两个地区连续快速击败敌手最初的进攻,必须计划和准备击败敌国使用非对称手段如 大规模毁伤武器、信息战或恐怖活动对美的挑战。   所谓"准备"(Prepare)就是为应付未来难以预测的重大挑战作好准备。这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1、推行重点明确的现代化计划,有选择地增加军队现代化方面的投资,从引 进新的装备系统和替换已接近其使用寿命的冷战时期的装备。2、发展军事革命,建立和 运用信息优势,确立向信息时代军队转轨的战略目标,逐步完善并实施以《2010年联合作 战构想》为核心的军事革命战略规划体系。3、利用"经营革命",削减管理费用和精简 设施,充分利用采办改革,支援工作转给民营部门或实行私有化,支持民用技术,运用综 合程序的产品开发,增加与盟国的合作性开发计划等。   通过上述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一个适应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折性变化,面向 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 象、以欧洲为主要作战方向、以大规模全球对抗为主要作战样式、以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威 慑为基础,以庞大的机械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的"遏制战略"逐步让位于以积极领导和 参与国际事务为灵魂,以预防性行动积极塑造有利于美的安全环境为优先目标,以可能危 及美国战略利益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对象,以核与高技术常规威慑为基础,以信 息化武装力量为主要手段,以干预地区性冲突为重点的新战略。至此,持续了8年的美国 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第四节 国家安全新战略的特点与内在矛盾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这次调整,无论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战后40年来最大的一次 调整,是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一次战略性转变。目前这一调整虽已初具规模,但调整仍 在进行之中,很有可能要持续到21世纪初方能最后完成。目前要对它的性质、特点、影 响与后果作出全面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仅据现有情况看,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 识:   (一)这次战略大调整表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运行机制尚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而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较大调整大约有三次。第一 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逐步由主张本土防御的孤立主义向 "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实现由西半球防御战略向与苏争霸的全球战略的转变。第三次就是近期的这次战略调整。 与前两次调整不同,这次战略调整不是大规模战争的结果,而是在相对和平时期进行的, 因而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持续时间也较长。在欧洲局势突变之初,美国就从自 身利益出发,及时把握其战略动向,提出对传统的"遏制战略"大胆实行"超越"。如对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强权政治色彩另作别论,单就美维护其"国家利益"而言,新的安 全战略对变化中的美国安全环境的分析及着眼于地区冲突的总体思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 对国际战略格局剧变的现实作出了较为灵敏与迅速的反应。   (二)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呈现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战略内涵扩大化的趋势。美国政府正式把"经济安全"和所谓"全球民主化"纳 入国家安全战略范畴,带有浓厚的"克林顿主义"色彩,是美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引人注目 的新内涵。"冷战"时期,美苏耗费巨资,展开无休止的军备竞赛,美虽赢得了"冷战" 的最后胜利,但美苏一死一伤。美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长速度日益落后于世界其他主 要国家,特别是受到了德、日越来越大的挑战,严重地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地位。因此经济 安全已成为关系美国兴衰和战略地位的大问题,不能不引起美国朝野的关注。这也是为什 么赢得"冷战"胜利的在任总统布什意外败在打"经济牌"的阿肯色州年青人克林顿手下 的重要原因。所谓"全球民主化",则反映了美国政府力图扩张"冷战"战果,加快美国 价值观念输出,力求不战而胜的战略企图。"经济安全"概念和"全球民主化"概念的提 出使美国的"安全"领域大为扩展了。   二是安全时空外延化的趋势。如果说冷战时期美在战略指导上通常是围绕当前危机展 开的,那么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指导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大大前移了。昔日全球战 略对手的消失使美有可能以唯一超级军事大国的军事实力,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无限提 高其国家安全系数。为此,美由里向外设置了三道安全防护圈:内层防护圈是对涉及美国 安全利益的现实危险作出反应;中层防护圈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慑止对美国可能的挑战; 外层防护圈是通过各种预防性行动创造有利于美的安全环境,防患于未然。美把安全战略 指导的基点尽可能向外推移,首先着眼于营造有利的战略环境,从而使美安全战略指导的 提前量大大增加了,在时间与空间上获得更多的战略回旋余地。   三是地区防务全球化的趋势。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重点由全球对抗向地区冲突的转 移只不过是冲突型态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美国安全战略由全球范围向局部地区的收缩。恰 恰相反,美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利益更加广泛地遍布全球各地,世界各地发生的地区性 冲突都将与美的利益相关。新的战略要求美具有在全球作出反应的行动能力,要求美更加 积极地干预发生在全球各地的地区性事务。为保持美在欧洲的影响和领导地位,重建一个 符合美国利益的冷战后的欧洲,美特别重视在欧洲保持一种看得见和有力量的前沿军事存 在,包括继续保持10万人的驻欧部队和在附近水域前沿部署的海军部队的支援。鉴于亚 太地区在美国战略结构中地位日益上升,美10大贸易伙伴中有5个在亚洲,历史上美对 外战争也大多在亚洲进行,亚洲情结深植于美国社会,美强调通过保持10万驻军和第7 舰队在亚太地区游弋显示其控制亚太事务的决心。在中东,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不仅 多次对伊拉克发动导弹袭击,而且在科威特预置1个重型旅的装备,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 舰只上预置2个重型旅的装备,为执行"南方监视"行动在波斯湾地区部署陆基飞机,与 海湾有关国家及盟国军队共同进行一系列扩大的多国联合演习,在伊拉克核查危机中,美 又制订了代号为"海湾惊雷"的作战计划,在海湾地区迅速集结包括两艘航母、几十艘其 他舰艇、数百架飞机和3万多部队的重兵集团,随时准备对伊实施打击。拉丁美洲和加勒 比地区一直被视为美国的后院,美始终把美南方总部和大西洋总部作为对该地区"安全承 诺"的象征,在非洲美军直接参与了索马里和卢旺达的军事行动。冷战后,美国对全球事 务的干预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活动范围不是收缩了,而是更 加扩大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全球色彩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浓重了。   四是重新军事集团化的趋势。在冷战时期为全面遏制苏联,美不仅建立起先后有16 国参加的庞大的北约军事集团,还通过一系列双边与多边军事条约构织了遍布世界各地的 军事同盟网。冷战后,这些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不但没有因为主要战略对手的消失而消 失,反而在规模与作用上得到进一步强化。美认为美在冷战后虽然是"唯一具有真正全球 利益和全球干预能力的国家",但实力仍然是"有限的","离开其他国家的积极支持和 帮助,美国也无法单独达到目的"。因此,美将从冷战中继承的安全关系当作推进冷战后 议程的关键,如果这一安全框架遭到削弱,就势必影响美国决策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下,美强调北约仍然是美参与欧洲事务的纽带和跨大西洋地区安全的 关键。为此,美积极支持北约推行"和平伙伴关系"的东扩计划,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 略空间,强化军事机器,扩张冷战胜利成果,巩固美对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同时,与 北约东扩相呼应,美还在太平洋方向积极推动日美安保条约西扩。美把日本作为其亚太安 全的基石,通过修订"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进一步强化了美日军事同盟,促使日本 防卫方针由本土防御向干预"周边事态"的外向型方针转变。   五是威慑多元化与实战化的趋势。首先美强调核威慑仍然是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的柱石。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一直生活在"相互确保摧毁"的现实之中,核威慑 曾经是美首要的关注点,它消耗了美国大量的资源,高峰时一年耗费达500多亿美元,而 且还占用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冷战后尽管美不再面临全面核战争的威胁,美对其战略 核力量作了精简与调整,但美仍然认为核威慑是"美国的最终的保险单",是防范未来不 确定威胁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屏障,美将继续保持一支足以威胁任何核国家的三位一体的战 略核力量。即使按美俄《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要求,美仍将拥有2000-2500枚 战略核弹头,在世界核俱乐部中,仍居于无人企及的地位。不仅如此,在签署《全面禁止 核试验条约》的情况下,美仍继续兴建新的核武器试验室,并坚持进行亚临界地下核试 验,以改进其核武器的技术性能,保持其强大的核威慑优势。其次在强调发挥核威慑的核 心作用的同时,美还强调加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常规力量,建立核与非核相结合的多元 威慑模式,增加美战略威慑的多样性、灵活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其三,在全面核战争危 险减少的情况下,美越来越强调通过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实战使用达成威慑目的,也就是 说核力量不只是发挥"盾"的作用,而且也将发挥"剑"的作用。至今美不放弃首先使用 核武器的选择,宣称其核力量不仅用于慑止对美的核攻击,而且也用于慑止对美的常规军 事行动。只要美认为其安全受到威胁,不管对手是否拥有或运用核武器,美都可以实施先 发制人的核打击。不难看出,这种威慑实战化的趋势,大大降低了核门槛,核与非核的界 限日趋模糊,实际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比以往更大了。   六是战略力量高技术化的趋势。为了确保21世纪美军在任何时候和各种作战行动中 都能以决定性优势支配战场,新的安全战略强调大力推行"武器装备现代化五年跃升计 划",到2001年美军武器装备采购费将由1997年的389亿增加到601亿美元,扣除通货 膨胀因素,实际增长高达40%。鉴于目前世界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决心充分利用信息 时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发展信息武器和信息战优势,按照《2010年联合部队构 想》,加速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的一体化建设,加 紧研制、改进和装备新一代精确打击武器,包括取代"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快鹰"巡航 导弹,新一代的F-22"超级星"式隐形战斗机、RAH-66"科曼奇"隐形直升机、V -22垂直起降机、新型核动力攻击潜艇、C-17远程运输机、GPS精确制导炸弹和攻 击地下掩体的B61-11型核炸弹等等新一代技术兵器,并创立全新的以信息战为主体的作 战理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编制体制,使美军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具积极进攻性质。在美苏冷战对峙时期,美虽然在 战略上取积极进攻姿态,大力发展战略核力量,并置重兵集团于欧洲地区,对苏实行全面 围堵与对抗,但慑于全面核战争的巨大风险及难以预测的灾难性后果,美在战役战术层次 上还是比较谨慎的,美在保持美苏核恐怖平衡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直接与苏迎头相撞。在 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除了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曾怒目相向外,美更多的是利用其中小 盟国与苏进行代理人战争,自己尽可能隐身其后,暗中操纵。冷战后随着前苏联这个全球 战略对手的消失,美在军事实力上已处于无人可以与之抗衡的唯一超级军事大国地位。美 在推行其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时不仅在战略上继续保持了积极进攻态势,而且在战役战术 上也表现出更大的进攻性与外向性。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地和无所顾忌地对外动 用军事力量,更加积极地直接干预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地区性冲突。仅中东地区90年代以 来,美就接连四次出兵海湾,动用了包括战斧式巡航导弹、F117隐形飞机、核动力航空 母舰等在内的当代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可以说新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积极进 攻性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化和突出了。   (四)向"冷战后"转变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并未真正脱离"冷战"思维。美国与苏 联长达40年的"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后美国安全新契约"并不是真正的"冷 战"的对立物,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冷战"思维。美国安全战略关注的焦点从欧洲转 向第三世界,以及全力推进所谓"全球民主化",也就意味着美国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 国家新的"冷战"的开始。"冷战"的对象变了,其战略总目标并没有变;"冷战"的强 度和形式变了,其政治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以维护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主旨,这与世界多极化的 必然趋势是相违背的。在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中,美试图维 持其一家独尊的地位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是行不通的。美极力抑制任何新的政治经济中 心和战略对手的出现,不仅受到世界各国的抵制,而且也引起了法、俄以及正在重新崛起 的德日等国的警觉。美国为维护其"经济安全",已经而且必将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 之间、各经济集团之间的磨擦,一轮新形式的经济战也许已经开始。   (六)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战略目标过大与战略能力相对不足的固有矛盾是不可克服 的。以往在美苏的全球争夺中,美就一直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之感。这一战略矛盾并没 有也不可能因为美苏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在新的战略环境下愈益突出。在海湾战争 中,美国身为超级巨富竟然不得不"集资"打仗,深刻说明了美国战略目的与战略能力之 间矛盾的尖锐性。这一矛盾的尖锐化特别表现在冷战后以下趋势的日益发展上:一是美国 对外军事干涉的强烈愿望与集中力量振兴经济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趋势;二是冷战后地 区冲突的广泛性与美国军事力量被迫收缩的矛盾趋势;三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日前增加的高 消耗性与美国战略资源日益递减的矛盾趋势;四是对盟国日益增加的依赖性与盟国离心力 日益增大的趋势。上述矛盾不能不对新形势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实施起着巨大的 制约作用。美提出了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局部战争的目标,这也是一厢情愿的。不 仅未来战争及冲突的突发性和对手的不确定性给美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局部战争增 添了许多不确定性,而且现代战争的高消耗性也使美军纵然能同时参加两场大规模局部战 争,但却无力"打赢"。50年代朝鲜战争打了三年,海湾战争仅打了42天,即耗资600 多亿美元,海湾战争总消耗量是朝鲜战争的16倍。现代战争的高消耗性无疑将严重限制 美军的行动能力。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