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霸权梦》之第五章
作者:王缉思 李晓岗 来源: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时间:2000-12-27
第五章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把国家安全上升到总体的战略高度,始于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虽然当时他只 是从赢得战争这一角度论述战略的,但他对和平时期的巩固安全与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的 同等重视,对经济、外交、国内政治等非军事因素的重要性的创造性论述,第一次使战略 突破了单纯的军事意义,而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   虽然哈特早已故去,但他的战略思想却流传下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今天,从美国的 国家安全战略中,我们似乎仍然能够看到当年哈特的战略概念的影子。所不同的是,哈特 是着眼于战争,而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却是以维护(美国治下的)和平为出发点的。    一、 美国面临的全球安全环境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相互敌对的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 内容。遏制苏联,减少外部威胁,是维护美国国内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自己"自由世界" 领袖地位的国际需要。冷战结束后,虽然由于主要对手的消失,美国在世界上相对优势加 强;美国没有全球性竞争对手,没有与美国敌对的国家联盟,也没有任何对美国至关重要 的地区被敌视美国的势力控制,全球总体形势对美国较为有利。但同时,旧格局的打破, 又使美国开始面临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全球环境。      1.安全威胁多样化。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对美国来说是忧喜参半。对美国不利的是,西方联 盟的内部凝聚力明显减弱,西方其他国家一方面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共同应付来自发展中 世界的挑战,另一方面不愿美国在头上指手画脚。欧盟认识到,只有加强内部合作才能不 听命于美国。法国同美国的矛盾尤其突出。法国提出的多极化构想,直接挑战美国"领导 世界"的野心。日本表面上仍然对美国表示恭敬,但在实际政策上和内心深处,都滋长着 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变,国力下降,但仍是不愿融入西方 的地缘政治大国。尤其是近年来,俄罗斯强烈反对北约东扩,反对美国侵略南斯拉夫,谴 责美国对俄内政的干涉。中国的经济力量和国际影响迅速上升,同美国的矛盾是全面而深 刻的。除了欧、日、俄、中几强之外,印度、韩国、南非、巴西等地区强国也在崛起。   这样一种国际格局对美国有利的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既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美国的唯 一超级大国地位提出挑战,或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和政治渗透力等任何一个方面赶 上美国,也不存在两个或几个大国结成固定的抗美联盟的可能性。许多国家希望或者默认 美国在本地区扮演某种"平衡者"的角色。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属于"多强"层次的国 家和集团越多,相互间的牵制就越大。诸强不愿当"出头鸟",而愿"搭便车",给美国 "分而治之"的策略提供了空间。   在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构想中,对美国的外部安全威胁,首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技 术的扩散。   两极格局消失后,地区冲突的加剧,使一些国家的不安全感上升。许多国家纷纷寻求 购买和制造先进武器,增加军费开支。由于研制核武器所需开支低于开发先进常规武器系 统的费用,而且拥有核武器是国家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的重要象征,因此某些国家极力谋 求核武装,作为同其他军事强国相抗衡的一种资本。企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也在谋 求导弹等运载手段。如果像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这样一些可能不惜代价同美国对 抗的国家获得核武器和相应的运载手段,将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心理威慑和现实威胁。另外, 随着核武器的小型化,恐怖组织取得核爆炸装置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在美国战略家眼中,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国家属于所谓"胡作非为的国家"。它们 既有打击美国及其盟国以及海外美国驻军的能力,也有这种愿望。   伊拉克有威胁邻国科威特安全的能力,也有军事侵占科威特的"前科"。一旦科威特 及其石油资源被仇恨美国的伊拉克占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将遭受巨 大损害。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向多国部队及向以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美 国还指控伊拉克对它境内的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使用了神经毒气,声称尽管联合国的制裁使 巴格达现在停止了军事行动,但一旦制裁解除,伊拉克的武器研制计划就会"迅速恢复并 增加"。   伊朗有能力破坏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运输通道。美国声称伊朗军队在两伊战争中对伊拉 克军队使用过弹道导弹,个别军队还使用了化学武器,它还向油船上发射过巡航导弹。现 在伊朗准备寻求俄罗斯等国的帮助,以将其导弹射程扩大到1000公里以上,并且在导弹制 造方面实现自给自足。美国还指责伊朗进行核、化学以及生物武器研制计划。   美国指责朝鲜在韩国边境部署进攻性军事力量。据说,朝鲜"大浦洞"2号导弹的射 程可到达阿拉斯加部分地区及无人居住的夏威夷西部边缘。美国人还说,朝鲜有发展核武 器的计划和能力。   美国也担心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一场新的战争或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核战 争。因为美国在这些地区有重要利益,一旦被拖入战争,美军很可能会面临核武器、生物 武器和化学武器打击的危险。   美国尤其担心恐怖分子掌握危险技术,在美国本土上使用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从而造成大批美国人在国内死亡的情况。   其次,跨国性的犯罪活动、贩毒、非法贩卖武器、难民外流、环境破坏等威胁着美国 的利益、海外美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美国本土。拥有先进生产、运送、分发和财务系统的 一些国际贩毒组织,已发展成为美国从未遇到过的最有势力、最危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 它们把大量毒品运入美国,腐蚀美国社会,并不断制造暴力和暗杀事件。1996年大约有200 吨毒品进入美国,其中1/3是从墨西哥和中美洲与加勒比地区运进的。移民也是一个棘手的 问题。据统计,近几年来,从墨西哥和中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每年都有近20万非法移民进 入美国寻找工作。大量非法移民的涌入冲击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给美国的就业和社会带 来严重影响,对此美国政府几乎束手无策。   随着美国社会对信息技术依赖的增加,美国还十分担心高技术条件下一种新的安全威 胁--信息威胁。1999年,兰德公司在一篇题为《对付新的恐怖主义》的研究报告中称, 现在已经出现了网上恐怖组织"SPIN"。恐怖组织和敌对国家有可能采取电脑袭击的形式, 破坏美国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或通过电脑网络对美国进行战略信息袭击。美国国内的其 它基础设施如发电和运输设施也有遭到袭击的可能。外国情报机构有可能结合传统方法和 现代信息技术,窃取美国的军事、外交和商业秘密,其中包括使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打入 美国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以获得敏感信息,对美国构成情报威胁。   一些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失误引起国内统治的崩溃,产生饥荒、 内乱、屠杀、民族宗教纠纷、人道主义灾难,造成本地区的动荡不安。索马里、卢旺达、 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阿富汗、巴尔干地区、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中亚一些国家, 都出现过内部冲突或灾难。美国战略家声称,如果外部势力不加以干预,这种国内或地区 内部的局部冲突将会扩散,造成大批难民、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恐怖活动加剧等严 重问题,直接或间接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   所以,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全球环境并不安宁。美国看似无可匹敌,世界好象成 了美国的天下,但美国并未享受到太平盛世。各种各样、防不胜防的威胁令其在"领导岗 位"上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一个苏联倒下了,若干个美国所称的"胡作非为国家"站起 来。全球对抗结束了,地区冲突加剧了。看得见的敌人消失了,数不清的潜在"不对称性" 威胁出现了。美国遍布全球的利益也面临遍布全球的威胁。   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冤冤相报的种族仇杀、防不胜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出其 不意的恐怖主义活动、泛滥猖獗的毒品走私、无法无天的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使美国八面受 敌,疲于应付。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新的传染病、难民潮等等看似遥远 的、与美国毫无关系国外问题都影响着美国的安全。地区动荡破坏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美 国国外市场的关闭,美国国内企业因此破产,工人失业,经济遭受损失。生化武器、核武 器一旦被敌对国家或恐怖团体掌握,会使它们"胡作非为",给美国造成致命威胁。恐怖 分子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有可能在国内外使美国人的生命安全遭受重大损失。毒品 走私会加剧美国国内的吸毒问题;难民涌入会影响美国国内的就业、种族关系和经济负担; 国外的环境污染会造成美国国内的环境治理前功尽弃。   总而言之,美国的安全环境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取决于国际社会。说美国人已与国 际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虽然言过其实;但的的确确,美国人的命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联 系在一起。既然自己的命运与别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为保护自己的命运,美国就会不顾 别人的愿望,试图管别人的事,甚至希望控制别人的命运。   著名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比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的这种处境。他把世界比作一栋大楼, 美国是其中最富有的一个住户,所以美国必须关注整个大楼的结构及管道、线路、治安防 火等各种问题甚至其他住户的生活方式,否则如果大楼发生危险,美国会比其他住户遭受 更大的损失。   美国人不大想得到、更不能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美国的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它自 己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或"胡作非为"的结果。就拿国际恐怖活动来说,世界各国都在同 恐怖组织做斗争,绝大多数老百姓也反对用恐怖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但是为什么恐怖分子 特别"偏爱"美国,放着一个国家几十个使馆不炸,专要炸美国使馆?为什么在海外的美 国普通公民经常成为攻击目标?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在国际上企图称王称霸,今天遏制、 孤立这个国家,明天制裁、谴责那个国家,树敌太多,积怨太深。美国普通公民成了美国 外交的牺牲品。   所以,美国作为世界的首强、首富,要增强自己的安全感,首先要给别国安全感,特 别是给穷国一定的安全感。套用亨廷顿的比喻,即美国是一座大楼里最富的住户,那么它 不去接济穷户也罢,至少不应当把很多穷户假定为小偷或强盗,自己充当保安员。否则就 要当心引火烧身。   2.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   导致东西方对立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冲突,随着冷战结束而减弱。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 范围内处于低潮。除古巴以外的所有拉丁美洲国家,还有南非等许多非洲国家,都建立了 多党制政体。但是,当西方政界为资本主义思想原则在世界各地的蔓延而兴高采烈的时候, 多种形式的国家发展模式出现,非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上升,对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构成了强 烈冲击。   在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伊斯兰主义正在复兴。被西方人称为"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的宗教势力,要求把伊斯兰教变成一种指导国家内外政策的政治意识形态。 世界上有1/5即10亿以上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通过家族联合起来的部 族和伊斯兰信仰,一直是忠诚和义务的中心,民族或国家的重要性低于西方世界。伊斯兰 世界的统一是穆斯林几十年来甚至几百年来追求的目标,但是内部的权力之争和教派之争 损害了团结。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虽然都有在伊斯兰世 界中成为核心国家的愿望和一定的能力,但它们之中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对外号召力和 凝聚力。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纷争以至战争在历史上频繁发生。世纪之交的西方同伊斯兰世界 的冲突呈现了复杂局面。   首先,穆斯林人口的增长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对伊斯兰各国内部和邻近国家构成了人 口压力,也加大了伊斯兰国家向欧美国家移民的规模。新的穆斯林移民在欧美立足困难, 因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同化更是不可能的。西方社会对这些新移民的抵制和排斥十分明显。 在欧洲,对来自北非、中东等地的穆斯林新移民的反感经常酿成暴力冲突,极端保守势力 和种族主义上升。法西斯主义甚至有死灰复燃之势。在穆斯林方面,他们同西方世界的接 触越多,越发现自己内部凝聚力对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对伊斯兰的独特文化越产生依恋。   其次,冷战的结束使西方同伊斯兰国家失去了苏联这个共同对手,相互之间的猜疑和 敌意随之增加。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内部事务的干预,"分而治之"的策略,推 广西方价值观的意图,对伊斯兰地区自然资源的攫取,长久保持西方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 的努力,都引起了伊斯兰国家和人民的强烈不满。伊拉克、伊朗、利比亚、阿富汗的塔利 班等国家和集团的强烈反西方情绪,在伊斯兰世界赢得了相当的同情。所谓温和国家,内 心其实对西方亦十分警惕和反感。   在东亚,许多政治家、舆论界人士和学者抨击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认为 欧美社会以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已造成家庭的解体,社会冲突的加剧,以 及经济效率的下降,而崇尚权威、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伦理、遵从传统道德,应更能 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东亚各国政治精英中日益增长的一种意识是,现代化不等 于西方化,在经济模式、社会规范、政治体制、对外政策取向等方面,不应一切以西方为 楷模,唯美国马首是瞻。发展中国家在人权、裁军、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上,经常相互协 调,提出与西方国家相对立的政治主张。   在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西方人希望,18世纪法国大革命 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那套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体系,能够在冷战后世界上独 领风骚。但是,一些西方思想家对西方社会本身能否继承这套价值体系深表怀疑。他们担 心,极力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的倾向将把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引向分裂、混乱 和崩溃。在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对美国那种以牺牲社会公平和福利待遇来寻求经济繁荣的 发展模式提出批评,坚持要走重视收益分配中的平衡和维护传统文化的欧洲式发展道路。 很多欧洲人对美国通俗文化大举进攻欧洲也表现了强烈的担忧和抵制。   冷战后期,美国对苏联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全面优势,反共意识形态的 信条似乎得到验证。多党制议会民主-保障人权-言论自由-信息开放-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物质繁荣-社会公正-民族团结,成为美国意识形态中一环紧扣一环的链条,其对 立面则被描绘成前苏联式的一党专政-侵犯人权-思想僵化-信息封闭-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物质萧条-分配不公-民族歧视。苏联刚刚解体时,历史似乎"终结",美国模式 全面战胜苏联模式。   但是,冷战后仅仅十来年的历史,就迫使美国以至世界各国的思想界对两极对立、非 黑即白式的思维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反共意识形态尽管还有中国作为攻击的主要靶子, 但中国改革模式的生命力不能不令持传统反共观念的人们感到吃惊。一些前苏联东欧国家 政治转型后经济停步不前,民族矛盾加深,也都不是冷战意识形态教条可以解释的现象。   对美国来说更为严重的是,过去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榜样的力量",随着美国社会 痼疾的加重,正在一步步丧失。美国著名评论家、《全球视点》通讯网主编加德尔斯说: "那些曾经称羡美国社会并憧憬其未来的亚洲和欧洲精英们,现在却拒绝美国的自由放任 模式,而把它视为加剧社会和道德混乱的处方。在他们眼里,美国成了半个霸主,部分是 大棒,部分是脆弱的芦杆。"把冷战结束称为"历史的终结"的弗兰西斯*福山最近指出, 美国近20年来的"权利革命"大大削弱了美国多元化的根基--社会信任,以至于适度的 社会权威受到蔑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尖锐地批评道:"谁愿意在那样一个社会生活? 孩子们持枪自相残杀,邻里没有安全感,老人遭遗弃,家庭分裂。传播媒体把所有权威拉 下马,肆无忌惮地攻击领袖的人格,指责一切人,惟独不指责自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 德洛尔的批评温和而深刻。他说,美国的错误在于把社会抛弃给了市场,造成了一个连家 庭生活、社会凝聚力和文化都服从于资本主义强大动力的"市场社会"。"人们禁不住羡 慕美国社会的弹性、适应性和竞争力,但也会对犯罪、暴力和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均感到惊 骇。"   本书第三章所谈到的美国国内社会弊病,如暴力犯罪、无家可归、家庭解体、道德沦 丧、吸毒贩毒、种族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等,在发达国家中是较为严重的。由于美国的 国际地位特殊、舆论界独立性强、社会开放程度高、秩序混乱的大都市多等种种原因,美 国的的社会病态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引起世界的注目。于是"以美国形象来塑造世界" 的口号愈发不得人心。正如一些美国评论所承认的,当美国在冷战后继续向别国进行"道 德讨伐"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先治理好你们自己的街区,再来教训别人吧!"还有 人指出,"(种族多元的)巴尔干化的倾向将使国内就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问题展开激烈 和旷日持久的斗争,从而严重损害美国在正在到来的时代里居于领导地位的能力。"   为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辩解的人,往往强调美国的"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 化"、"迪斯尼文化"、"音乐电视(MTV)"在全球无孔不入的渗透力,特别是以英文为 主要载体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向全世界传播的潜移默化的美国思想、信息与文化。 美国新闻媒体执国际传播牛耳的地位,就像美国音响制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一样无 可争议。这些固然都是事实。但是,这些当代"美国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政治手 段,在国外政治精英中塑造的是什么样的美国形象,却是很成问题的。   90年代美国国内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与冷战后全球范围内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 化趋势同步发展,相互呼应,引起了美国主流政治精英的忧虑。《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 者、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说:"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社会里一些群体的挑战。其中一种挑 战来自于从其他文明过来的移民,他们拒绝同化,继续坚守并且宣扬他们母国那些价值观、 习俗和文化。……如果同化失败,美国将变成一个分裂的国家。"另一位学者科斯则认为 "真正的文明冲突"存在于美国社会内部,能够整个摧毁西方文明的基础。他们的担心并 非杞人忧天。例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亚裔学生已占学生 总数四分之一以上。少数族体的精英势必更多地参与政治,进入社会上层领导岗位。他们 所信奉的文化价值观有别于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据估计,美国的伊斯兰教徒人数已达 510万。曾以组织1995年10月首都"百万(黑人)男子大游行"而闻名的美国黑人伊斯兰 领袖法拉汉,于1996年访问了利比亚、伊拉克、古巴、伊朗,同利比亚领袖卡扎菲一道声 讨"美国压迫者"。      二、美国的实力   全球环境的变化,只是促使美国在冷战后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的外部因素,它自身的国 家实力才是决定其安全战略内容的现实基础。      1.经济实力      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的发展变化与其经济实力的盛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经济上的压倒优势使美国的世界地位处于其历史颠峰状 态。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的世界地位受到苏联的严重挑战。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22-25%,日本和西 德(德国)在经济上与美国的差距缩小,美国的世界地位相对衰落。90年代中后期,美国 经济显著复苏,发展速度重新超过日本和欧洲主要强国。美国谋取霸权的经济基础大大加 强。许多著述都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描述和分析,本书不再赘述。当然,美国经济 和社会发展也有许多痼疾及隐忧,如股票中的"泡沫"成分很大    3. 技术实力和教育水平   科学技术是当代经济增长和国力增强的关键。美国的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后,美国主要是学习和引进欧洲技术。南北战争后,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应用研 究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爱迪生是这一时期突出的代表人物。二次大战后,在美苏对抗 的背景下,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与国防有关的高技术研究 受到重视,由政府投资,优先发展军事技术,然后"军转民",由军工企业将军事技术扩 展为民用。例如,最初着眼于军事目的的空间技术,后来被广泛用于商业卫星领域。   冷战结束后,美国科研的军事色彩减少。政府开始强调大力发展既有利于国际经济竞 争又有利于国防建设的军民两用技术,而企业则面向市场,开展从事投资少、见效快的应 用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与冷战时期相反的趋向,即新技术由企业向军事领域的反向扩散。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多元化的科研体系。政府、大学、企业和私人基 金会分别投入和推动科研工作。政府中,国防部、能源部、国家宇航局、卫生与公众服务 部等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并拥有大量的优秀研究人员。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美国80% 的基础研究工作是由大学承担的。同时,很多大学或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工作,或 自己直接开办高技术公司。企业界承担着全国科研开发费用的一半以上,对科研工作有重 要影响。大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它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和企业的发展有关, 面向市场,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下 设16个分支机构,拥有100多个实验室,2万多科研人员。私人基金会多资助政府和企业 不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所以,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这种看似分散、各自为战的研究 体系,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协调,通过与联邦的研究合同、采购合同又形成了多领域、多 层次的、相互补充和配合的、服务于国家科研工作的合力。   90年代以来,美国朝野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的发展,以保证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首先,政府重视,加强专门负责科技发展的机构,对科技开发进行宏观干预和协调。白宫 原有科技政策办公室负责科技政策的制定等工作。1989年,布什建立了总统科技顾问委员 会,以为总统提高技术咨询。克林顿上台后,更加重视科技工作。根据他的建议,1993年 11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 会并列。1994年8月,白宫发表了题为《国家利益中的科学》的报告,提出为适应知识经 济的发展需要,美国政府将扩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确保科技在以后的国家预算中占据最 优先地位。政府还为美国科技的发展制订了宏伟规划。1993年9月,美国政府提出"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计划建设由光纤和电缆组成的信息流通主干线,构成联结美国 各地信息设施的高速交流信息的网络系统。1994年美政府拨出10亿美元做为信息高速公路 建设的经费,并把全国科学基金会在计算机方面的拨款增加3310万美元。估计在今后20 年内,美国政府对此项计划的投资将达到300亿美元。   其次,在科技开发投资方面,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在削减预算项 目资金的同时,仍保证科研支出逐步增加。1995年美国科研经费171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2.4%,其中,政府提供的经费占36%,企业提供的占60%。1996年,美国科研经费 达1847亿美元,其中企业用于科研的支出为1342亿美元。1996年,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 的总人数有96万人,人均研究费用17万多美元,占世界第一位。1997年,科研经费上升 到2057亿美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为312亿美元。1997年,美国用于研究开发的费 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79%,而欧盟成员国 的平均比例仅为1.83%。1999年,美国 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达236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近7%,预计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 2.8%。90年代以来,企业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其科技投入在全国科技总投入中的比重 不断上升。1999年,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达1570亿美元,占全国总投入的65.5%,比1998 年增加9%。1980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一半以上,1999 年,联邦政府的投入为681亿美元,占全国总投入的29%,但比1998年略有增加。高等院 校和其他非盈利机构的投入为108亿美元,占全国总投入的4.6%,比1998年增长5%。   美国很早就意识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比其他国家更早更快地发 展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来 自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740多 万个就业机会,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为了确保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克林顿总 统在2000年度财政预算中,将信息技术研究投入增加3.66亿美元, 增幅高达28%。 这项 大幅增加信息技术投入的举措,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 础研究;二是支持先进的计算科学和工程研究,使美国在研制新药、设计更加干净和高效 的发动机、准确预报飓风等重要项目上取得突破;三是支持有关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影 响的研究,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计划增加的投入,将分别拨给美国科学基金会、国 防部、能源部、美国宇航局、国立卫生研究所、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等机构。另外,克 林顿还宣布延长将于1999年6月底到期的高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实施这项政策,相当 于政府每年对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增加24亿美元。   社会各界提供的雄厚的资金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现在美国在航天航空、信息 技术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海洋开发等几乎所有尖端技术领域,都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 地位。1998年,仅在航天领域,美国就进行了多次重大科学考察。美国宇航局先后进行了 4次航天飞机发射。年初发射的无人探测器"月球勘探者"前往月球以考察月球南北两极是 否存在冰冻水。探测火星气候的卫星也已发射升空。超期服役的"伽利略"号无人探测器 发现木星的两颗卫星木卫2和木卫4有地下海洋,表明那里可能有生命形式存在。年底, 美国建造和发射的"团结"号节点舱与俄罗斯的"曙光"号功能货物舱成功对接,构筑了 国际空间站的雏形。美国还计划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分别发射三部机器人考察车 进一步对火星的土壤和岩石进行考察和取样分析,为人类登陆作准备。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它的发展将推动医药、农业、生命科学和环 境科学的发 展。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生命科学的的研究。1998年 它共投入了30亿美元, 动员了数百名科学家从事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工程。该工程最终目标是要在2005年之前绘 制出人体10万个基因的图谱,揭开有关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遗传病变等的秘密, 最终将帮助人类攻克许多疑难病症比如癌症、艾滋病、肝炎、肺结核、阿尔茨海默氏症等, 意义极为重大。   医药工业是生物技术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 美国有14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正 在研制300多种生物工程药物,其中将近一半的药物是用于治疗癌症的。美国科学家还利 用遗传工程方法培育出了含有抗疾病疫苗的马铃薯,它能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 抗病能力。   政府的政策、社会各界的重视、大量的投资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美国在未来几十年内 将仍然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1995年3月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的报告认为,美 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大领先,生物、医学、农 业、环保技术等都占有优势。为加速开发适用于21世纪的先进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确保 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美国正在加速建设速度比现在的因特网快1000倍的第 二代因特网。高速度和微型化成为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科技的创新需要人才,美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技术人才资源的开发。目前美国有100多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平均每160名劳动力中就有一名从事研 究开发的技术人员,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的增长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为加速培养社 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总统青年研究人员奖金,每年为200 名优秀人才颁奖。   但在美国取得科技进步的同时,美国也存在着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根据一项调查, 当前美国每10个信息技术职业中就有一个位置空缺,有雇员100人以上的公司中还有36.4 万个电脑程序编制员和电脑系统分析员的位置需要填补。美国劳工部估计,到2005年,美 国平均每年需要9.5万名新的电脑专家、电脑系统分析人员和程序编制人员。据美国全国科 学基金会估计,到2000年,美国的化学、生物、物理工程师将缺额45万左右。1995-2010 年这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美国将每年缺少9600名博士水平的科学家。智力准备不足牵 制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同科技优势相比,美国教育的问题较为严重。美国公立中小学教 育质量不高,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人才。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质量难以令人 满意,在17岁的中学生中只有7%的学生符合升大学的要求。有70%的中学生写不出一封 正规的信;有60%的学生缺乏查找和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高等教育方面,学费上涨过快 是一个严重问题。学费增加已到了工薪阶层难以忍受的地步。到2000年秋季,一个学生要 上像耶鲁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全年的学费加食宿费需开销36297美元。高昂的消费,使 许多人望而却步。同时,大学教育还存在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大量专 业人员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造成科技人才的匮乏。教育状况能否改善,直接影响到美国 能否在下个世纪继续保持竞争能力。   美国教育虽然存在弊端,但也有很大的优势。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比例在世界上处于 领先水平。20-24岁的年轻人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比例为81%,虽然低于加拿大,但高 于日本、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美国开放式的教育体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997年获诺贝尔奖里科学类奖的7名科学家中,有4名是美国科学家;1998年的8名诺贝 尔科学奖获奖者中,又有6名是美国人。   美国不仅在本国大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而且采 取各种优惠措施把世界各地的人才吸引到美国。同时,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教育 和研究手段,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也使国外科技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美 国。目前,美国获得工程博士学位的人才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美国大学中50%的助教 是外国移民,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每10个毕业生中就有8个人是外国人。国外人 才的创造发明有力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为便于优秀人才的入境,美国国会还专门通过 法案,降低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放宽赴美工作的专业人才设立签证指标(H-1B身份), 将指标从现行的每年的6.5万提高到9.5万。高技术人才的流向成为美国领导世界高技术发 展潮流的重要标志。国外人才的涌入,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加强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 实力。    4. 信息优势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使美国与世界各地更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美国的影响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加倍放大。人们只要敲击几下键盘,转 瞬间就可以实现思想、信息和商品的交流。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为扩大美国文 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和网络 化的同时,政治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范围越来越大,用控制信息流量来维持政治 稳定的传统做法越来越难以奏效。美国利用信息优势,对别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推广美 国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到来削弱了主权的完整性和绝对性。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 不容侵犯的国际准则受到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及互联网的严重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 本国政治稳定和文化传统的要求,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扩张之间的冲突 加深。拥有最发达信息技术的美国在传播其政治思想、自由市场经济、人权观等方面提供 了强大的手段,使之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世界全球化的的进程中推行美国化。      4.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美国推行安全战略的直接工具。冷战结束 后,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主要是兵员减少,战斗力增强。 兵力减少   1989年美军现役部队213万人,1995年下降到153万人,1997年又压缩到145.7万人。 相应地,其海外驻军也大量减少。90年代以来,美军已有800多个海外永久性军事基地和 军事设施或交还所在国或缩小规模。其中,欧洲有773个,占裁减总数的90%以上。1987 年时,美国在欧洲驻军达32万人,1995年初已缩减到10万人。   美军在亚太地区驻军缩减幅度不大,只从12万人减少到10万人。美军方认为,高技 术装备在军队中的应用将减少对兵员的需要。因此,计划继续裁减一定数量的军队人数。 2003年减至142万人,2015年再减到136万人。到2015年,美国陆军将有10个师,37 个国民警卫队;海军12艘航空母舰,11个海军航空兵联队,12个两栖作战群,50艘攻击 潜艇,116艘水面作战舰;空军30个作战联队(其中13个现役联队),187架轰炸机;海 军陆战队3个师,现役人员17.4万,后备役4.2万;特种作战部队4.3万;美军裁减后的规 模仍将远远超出其自身防务需要。在削减现役部队的同时,美国加强后备役部队建设,扩 展其任务,提高其战备水平,调整其编制。2000年度国防预算中专门拨出10多亿美元用于 后备役部队。后备役部队除在必要时补充现役部队外,还担负应急任务,如应付涉及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内动乱等。   在常规力量压缩的同时,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有也进行了削减。核弹头储量、部署数量、 部署地点均减少了一半以上。美国计划到21世纪初,战略核力量拥有18艘导弹潜艇,94 架B-52轰炸机,20架B-2轰炸机,部署战略核武器3100件,战术核武器1000件。。削减 后的美国核力量仍然是美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仍足以遏制任何可以设想到的核攻击。 军费增加    冷战结束后,美国军费一度呈下降趋势。1990年,军费300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 产总值的5.4%),1995年,2706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7%)。但1996年后, 军费出现增加势头。1997年为2620亿美元,1998年为2690亿美元。1999年为2762亿美 元。2000年为2889亿美元。根据克林顿的计划,美国将在今后6年内增加军费1100 亿美 元。目前,美国军费占世界各国军费总额的1/3,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相当于军费位居世 界第二的俄罗斯的4倍。今后6年,美国的军费将比俄、英、法、德、日、中六大国军费 的总和还多。克林顿称,增加军费预算的目的是要使美军武器装备在21世纪初继续保持世 界领先水平,以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 军事技术加速发展 首先,美军要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特别是建立各军种共同使用的指挥、控制、通 讯、情报、监视、侦察一体化系统。美国防部将建立"全球指挥和控制系统"。在2000年 和2001年的两年时间里,美军将花费总额为323亿的美元巨款以加强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现代化的指挥系统将大大提高美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其次,进一步提高美军装备的水平。一方面,兵员的裁减促进了美国军队建设的重点 从数量和规模向装备现代化方面转变。另一方面,军费的增加保证了美军将仍然是世界上 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未来的十年间,美国70-80年代采购的许多武器系统陆续达到使用期 限,为确保美国的军事优势,今后将加速武器装备更新,美国武器采购费用也随之上升。1998 年,美军现代化武器采购预算为448亿美元,1999年上升到487亿美元。根据美国国防部 的计划,2000年武器采购费用增加到530亿美元,2001年再增加到618亿美元,2005年度 增加到751亿美元。   再次,加强军事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国防拨款向尖端技术开发倾斜,加速发展信息系 统、精确打击系统、导弹防御系统、空间系统等高新技术。1994年,美国国防部确定发展 军事技术的七个重点项目,1996年,又提出了"武器装备现代化五年跃升计划",要求大 力增加武器装备研制费,到2001年使武器装备采购费和研制费增加到601亿美元,比1997 年增加40%。为了对付意想不到导弹威胁,美国斥巨资研制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TMD), 计划用以有效拦截敌方弹道导弹,保护部署在前沿地区的美军及盟国军队。1998年,美国 用于该防御系统的预算为35亿美元,1999至2003年将追加18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大 力开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以使美国的五十个州能够防御一个有中等核能力的国 家发动的有限战略导弹袭击,或应付某个国家在意外的情况地或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发动 的有限的战略导弹袭击。2000年度的国防预算为研究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增加经费39亿美 元,计划在1999-2005年为该计划提供经费105亿美元。   美国是唯一能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动有效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超级大国。凭借雄 厚的实力,美国积极干预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地区性冲突。美国通过武装干涉、武力威胁和 参与维持和平行动等方式,在海地、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半岛、索马里、波黑、我国台 湾附近海域等国家和地区,频繁使用和炫耀武力。90年代以来,仅在中东地区,美就接连 五次出兵海湾,动用了包括战斧式巡航导弹、F117隐形飞机、核动力航空母舰等在内的当 代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1999年3月至5月,又联合北约国家,对南斯拉夫进行了旷 日持久的大规模空中打击。   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的实力,为美国推行所谓"有进取精神"的对外政策提供了现 实的可能性。但是,它的称霸野心大大高于实力所能达到的程度,"领导世界"的梦想是 永远不能实现的。      三、国家安全战略      冷战时期,立足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以制约苏联的军 事扩张为主要特征的"遏制"战略。冷战结束后,由于遏制对象的消亡,美国根据新的安 全环境,制定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新的安全战略是经过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执政期间,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调整逐渐形成的。    1. 冷战后安全战略的调整   1991年3月,美国国防部的《国防报告》明确提出,苏联已不再是美国的主要敌人, 美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对付"苏联的全球挑战",而是"地区性威胁"。这标志 着像冷战时期那样明确地以一个特定国家为主要敌手、以他国对待这个国家的态度作为划 分敌我友的主要标准、以维护国家军事安全为最重要战略目标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美 国开始制定冷战后的新战略。   1991年8月,布什政府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是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为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雏形。此后,美国国 家安全战略调整,一直是围绕着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目标进行的。   布什总统排列的外交顺序是安全、经济和人权。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军事打击伊拉 克的行动得到国内舆论的支持,是因为它将保护美国的石油供应、保卫盟国安全、防止核 扩散、打击专制政权、加强联合国的权威等一系列外交目标集于一身。战争的迅速得手, 大大提高了布什的声望。但是,在布什执政时期,美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并未有明显提高, 贸易赤字上升,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非法移民等导致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布什未 能为这些问题找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是导致他在1992年竞选中败北的重要原因。   克林顿上台伊始,就明确地将经济安全列为外交三大目标之首。他在发表的第一个对 外政策演说中宣布:"首先,我们将把我国的经济安全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要 是国内没有健全的经济,我们在国外就不可能保持积极的参与。然而,要是在国外没有参 与,我们在国内就不可能繁荣起来。因此,我们将设法提高生产率来加强国内经济力量, 同时我们要设法确保全球贸易以公开、公平和互利的原则为基础。"   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明确地宣布过"经济第一"的外交思想原则。他说: "克林顿已强调指出,我们的努力必须以三个支柱为基础:第一,作为我们外交政策的首 要目标,我们必须加强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军事实力,同时使我 们的部队适应新的安全挑战;第三,我们围绕在国外促进民主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大这个目 标来制订我们的外交政策。"   虽然克林顿政府从理论上将经济安全放在外交目标的首位,它的政绩也主要表现在振 兴国内经济和加强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但在中东、非洲、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地区出 现的严重的民族和宗教冲突,以及朝鲜、伊拉克、伊朗等国的核能力和军事能力问题,仍 然吸引着美国的主要外交注意力。许多利益集团向克林顿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停止削减军 费。从克林顿第一任期的后两年开始,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又突出起来。虽然"促进民主 和人权"任务的重要性一般是排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之后,但人权外交并不像冷战时期那样 主要从属于反苏反共的斗争,而是自成一体,甚至在国会和国务院有专门机构来负责,有 专项经费来支持。所以人权问题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同冷战时期相比总的来说是上升了。   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提出"扩展战略",冷战后的美国 全球战略才算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莱克说:"继承遏制原则的必须是一项扩展战略,即 扩展世界上市场民主国家的自由共同体。" 这一战略几经修改,又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 略",经克林顿总统本人签署,1995年2月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形式发表。   "参与和扩展战略"中的所谓"参与",主要指的是保持干预海外地区冲突的军事能 力,维护现有的安全同盟关系;执行一套有力的经济政策,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以促进 国内经济发展。所谓"扩展",则主要是指"自由市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扩大。这一战 略,也是冷战后美国政府一再重申的经济、安全、人权"三大外交支柱"的另一种表述。   从冷战时期的"遏制"到冷战后的"参与和扩展",美国始终不变的战略目标是维护 自身利益以及建立"世界领导地位"即霸权。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遏制战略"有明 确的对象国即苏联,也曾经包括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参与和扩展战略"并没有 把任何大国视为既定敌手。冷战后美国公开发表的官方政策文件,都将地区冲突、大规模 毁灭性武器扩散、极端民族主义、国际恐怖活动、毒品泛滥、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 粮食危机等等问题,列为对美国战略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威胁。   1996年7月,由美国一些政治家、战略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 发表了一篇有份量、有影响的报告,企图为20世纪最后一届美国总统的外交战略提供理论 指南。这篇题为《美国国家利益》的报告,将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分解为四个层次,即"生 命攸关的利益"、"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当重要的利益"、"次要的利益"。对美国 "生命攸关的利益"只有五项,按其重要性顺序排列为:   (1)预防、遏止并减少以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对美国实施攻击的威胁;   (2)防止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   (3)防止在美国边境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或一个控制公海的敌对大国;   (4)防止主要的全球机制(贸易的、金融市场的、能源供应的以及生态环境的机制) 出现灾难性的崩溃;   (5)保证美国的盟国的生存。   该报告根据以上根本利益,以及对美国在20世纪末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的分析,又指 出未来四年美国外交上的五项基本任务:   (1)对付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   (2)防止核武器和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材料失控,遏止生化武器扩散;   (3)维持同日本和欧洲盟国健全的战略伙伴关系;   (4)避免俄罗斯崩溃以至发生内战,或者逆转为独裁;   (5)维持美国的单独领导地位、军事能力和国际可信性。   这是一篇企图以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规划20世纪末美国安全战略的报告。但即使是这样 的献策,也无法提出如同冷战时期反苏反共战略那样一项明确的中心目标。   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199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塑造-反 应-准备"三位一体的新战略构想。所谓"塑造",是指美国不仅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还要更积极地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反应"意味着按照 对美国利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 指"立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美国战略决策者判断,在2015年以前的"战略间 歇期",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可以保持,而此后可能出现对美国地位构成严峻挑战的 新的全球性对手,应对此早做准备。很难说"塑造-反应-准备"的战略构想有多少具体 内容和新意。它表明美国仍然没有固定的战略对手,将以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更加进攻性的 态势,巩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1998年12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内容与1997年的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基本一致,但也有新的变化。   新报告提出面对多样化的安全威胁,美国需要保护的国家利益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 要对不同的利益区分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保护。报告将美国的国家利益分为三 类。   第一类是涉及生存、安全等对美国来说压倒一切的、生命攸关的重大利益,其中包括 美国领土的安全、美国盟国的安全、美国公民的安全、美国的经济利益、重要设施等等。   第二类是重要的国家利益。这些利益并不影响美国 的生存,但影响美国的健康发展和 美国希望维护的世界秩序。如果此类利益面临危险,美国将通过衡量利益与代价得失,决 定干预的程度。美国以制止海地难民外流、恢复民选政府为由出兵海地,参加波黑维和等 行动,就是为了保护此类利益。   第三类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利益和其他利益。在不付出巨大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美国有 可能以制止人道主义灾难、保护人权为借口,进行对外干涉。对南斯拉夫实施大规模空袭 属于此类行动。   新报告是在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八年多,经济实力、科技优势空前加强的形势下提出的, 所以与以前相比,霸气更足。报告强调,拥有可信的军事力量和表明要使用军事力量的决 心对维护美国 的重大利益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美国生死攸关利益受到威胁,美国随 时准备单方面"坚决使用军事力量"。在经济上,报告表示,"我们未来的繁荣取决于国 际进入体系是否稳定和全球经济是否强劲"。提出美国发挥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作用,加 强对世界经济的干预,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报告还强调既要利 用全球化的力量推进美国的安全目标,又要警惕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新威胁。    2. 当前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确保美国霸权   冷战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制衡它的全球性对手,美国自诩为"世界上维护和平、繁 荣以及民主自由价值观的最强大力量",责无旁贷地需要作出表率,担当领导世界的责任。 在美国的领导下,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繁荣。"而如果没有美国的 领导,"威胁可能成倍地增长,而我们的机会则会减少"。   针对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抬头,美国的安全战略强调当今世界上各国相互依存,美国 的安全利益因此也广泛地遍布全球各地,世界各地发生的冲突都将与美的利益相关。克林 顿政府多次声称,如果美国不积极参与并领导世界事务,就绝对不可能成功地维护美国的 国家利益,而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只会造成美国对世界的影响下降,从而削弱美国的安全。   不满足于仅仅领导西方世界,谋求充当全世界的唯一领袖,是冷战后美国"始终不渝" 的志向。1991年8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在这个新世界上,我们必 须与他人合作,但是我们还必须是一个领导者"。1992年1月,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称; "我们是西方的领袖,现在已成为世界的领袖"。1993年,克林顿刚一上台就表示,在冷 战后的旧世界,"美国显然必须继续领导我们曾经作出巨大努力创造的这个世界"。在第 二任就职典礼上,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强调,21世纪要"成为美国世纪","要在全世界 维护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美国"将领导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1997年新 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也说,"如果要使我们的利益在全世 界得到保护,就必须保持美国的领导"。奥尔布赖特还多次声称:"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 的国家。   美国认为冷战后,由它来领导世界,是理所当然的。理由是它打赢了冷战,所以有权 得到战利品,有权拥有现在的支配地位,因为这种支配地位是通过征服苏联这个"罪恶帝 国"换来的,美国为之进行了长期的看不见战线的斗争,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在美国看来,北约和其他这类的集团"出色地"分担了责任和承担了风险。但是, 事实上,冷战的负担分摊极不公平。"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受到威胁的是华盛顿和纽约, 而不是巴黎和伦敦。死在越南的是5.7万美国人,而不是德国人或日本人。是美国不惜流血 和消耗财力--军事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来逼退苏联帝国,并使共产主义理 论彻底毁灭"。所以,"这一切是我们理应得到的"。 在美国看来,它不仅理应领导世界,而且它的领导对世界有益。国际社会在没有美国 的领导的情况下,往往不愿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美国是唯一能够在国际社会面临共同的挑 战时担当必不可少的领导并且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不少美国专家从现代历史的发展中, 为美国的领导寻找根据。他们宣称,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放弃了国际领导,造成国 际秩序的混乱和法西斯的上台;二战后,由于美国领导"自由世界"反对共产主义,倡议 建立了联合国、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架构,才得以巩固自己的安全 和繁荣,并赢得冷战的胜利。因此,"同理可证",冷战后,只有美国在国际上发挥领导 作用,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   在谋求"领导世界"思想指导下,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主要有三个目标,即加强军事 安全、促进经济繁荣和扩大西方式的民主。   加强军事安全   美国加强国内外安全的目标是:制止敌对国家统治任何一个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地 区,防止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用于制造这些武器的材料的扩散,控制其他可能造成不稳 定的技术如远程导弹技术的扩散,确保美国拥有有效的手段对付可能面临的恐怖活动、国 际犯罪活动、贩毒活动等威胁的侵害。   美国的安全战略强调,国家安全不仅是国防问题,而且还是外交问题,这两者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外交是手段,军事实力是后盾。美国要以外交手段制定国际规则,以军事实 力来保护这些规则,通过外交、军事力量、国际合作、武器控制、军事威慑的综合运用, 维持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秩序,以最低的代价避免威胁的出现。例如,通过国际援助,实施 美国能够承受的各种发展计划,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防止危机的发生;通过军备控制, 增加各国军事力量的透明度,营造安全环境,减少进攻性战略武器;通过反扩散,防止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技术的扩散和使用;通过发起和支持国际条约或多边条约,减少或消 除其他国家核生化武器的能力,如监督和实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结《美国与朝鲜 核框架协议》;通过建立并领导军事联盟,进行防务合作,加强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存在; 通过军事行动,并通过部署或调遣军队,介入世界各地的纠纷,打击危害美国利益的势力。   美国当政者认识到,他们面临的威胁不是单独一个国家能够对付的。由于交通、通讯 的全球化,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能够不受地理上的限制进行跨国活动,但各国政府打击国 际犯罪仍然必须在主权范围内行动,必然受到国界的限制。因此,维护美国安全的一个重 要手段就是加强国际合作,同全世界重要国家特别盟国协调关系,并且在必要时建立新的 关系和架构如北约东扩、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设立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委员会等,对付 对各自共同利益的跨国威胁。例如,美国通过同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合作, 销毁了前苏联在这些国家部署的核武器。   在提出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同时,美国安全战略把军事安全作为其国家安全的基 石,强调以武力为后盾,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和促进美国的利益,通过威慑、武力干 涉,塑造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为此,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调整了军事部署,呈现了欧亚并重、兼顾中东的战略态势。为保持在欧洲 的影响和领导地位,美国特别重视在欧洲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将保持10万人的驻欧部队 及其支援舰队。由于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美将在这一地区维持10万驻军和第七 舰队的活动。在中东,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在科威特储备了1个重型旅的装备,在印 度洋和太平洋的舰只上预置2个重型旅的装备,随时准备对伊拉克等国家采取进攻性军事 行动。   其次,美军加强战备训练,确保部署在最前沿、"最先投入战斗的"部队保持高度戒 备状态。美军既要做好与所谓"胡作非为"国家作战的准备,也要准备与实力更强大的对 手作战。同时,着眼于现实威胁和长远挑战,美国还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确保美军针对各 种挑战作出快速、灵活、有效的反应,声称要使美国军队具备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 战争和一场小规模局部战争的能力。   再次,美国在重视常规部队建设的同时,继续强调核武器的作用,改进核武器的质量 和性能,以确保其核优势。美国的核战略强调要保持三合一战略报复力量,即由战略轰炸机、 洲际弹道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组成的核力量,威慑有可能利用核力量的敌对国家。美国 声称核威慑是"美国的最终的保险单",通过核威慑,为其盟国提供保护伞,威胁其他核 国家,在地区冲突中利用核武器慑止敌对国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   第四,美国不遗余力地巩固现有的军事同盟。美国加强了与欧盟和日本在安全政策方 面的战略协调。它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一意孤行,推动北约东扩,1999年4月正式将波兰、 匈牙利和捷克吸收进北约。1999年3月,为维护北约主导下的欧洲秩序,制止所谓 "人 道主义灾难",美国又联合盟国对南斯拉夫大打出手。与此同时,美国也越来越重视与亚 太地区的安全关系,从组织结构和防务计划方面巩固传统的双边军事联盟。美国与日本发 表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加强了与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同盟和合作关系,同菲 律宾、泰国、新加坡、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蒙古等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强 了军事关系。   最后,美国不惜采取单边行动,进行军事扩张,企图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1998年12 月公布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公开表示,"必须随时准备单独采取行动,如果那样做 对我们非常有利的话。"被美国视为潜在敌人的国家、恐怖集团或犯罪组织,如果通过绑 架、恐怖活动等非常规手段袭击美国领土和美国人,美国就联合盟国或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予以报复。1998年,美国不顾国际法,对其指称的恐怖分子基地和支持恐怖活动的苏丹、 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1998年12月,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联合英国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 轰炸。1999年3月到5月,又联合北约成员国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发动侵略。 促进经济繁荣   经济实力是美国国际地位和军事力量的基础,是美国对外倡导其价值观的依靠。因此, 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政府强调,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才能维持其在国际安全上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国内的经济繁荣日益取决于对外贸 易和国外资源。因此,美国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创造更为开放和公平的国际贸易 体系",才能确保美国的全球贸易利益;只有通过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才能促进国内繁荣。   美国试图通过在国际经济中主导制定"游戏规则",建立有利于美国经济繁荣的国际 经济秩序,确保美国经济安全。美国制订和维护规则的努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谋求建立稳定的全球金融系统。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金融的全球化既为经济的 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美国希望通过自己发挥主导作用,改革国际金融机制, 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各国金融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通过合作共同防范和应对危机。   在1997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克林顿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其他领导人一 致同意举行一系列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以处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改革问 题。1998年2月,22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察员召开会议,为使国际金融系 统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美国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系统中发挥主要作用,向 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国际援助,帮助其稳定经济、恢复市场信心。在美国支持下,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紧急筹资机制、建立补充储备金。前者规定可以迅速向申请国提供特 别资金援助,条件是对申请国金融状况进行严格检查。后者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在出 现短期流动资金危机时以优惠利率提供贷款。为了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充足的资金以 应对危机,美国积极支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美国政府还加紧努力,要求国会 批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   在注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美国也敦促世界银行和区域性开发银行进行广泛改 革,要求其提高用于减少贫困人数的社会计划的资金所占比重,支持私营部门的发展,支 持开放市场的做法,提高银行效率等。   其次,在国际贸易机制中发挥"领导作用",促进世界各国对美国商品和服务业的开 放。   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多边的、区域性的和双边的贸易协议,拆除外 国贸易壁垒,扩大美国的出口。为了使贸易协议有利于自己,美国力图主导协议的制定, "我们要使自己处于各种贸易关系、诸如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跨大西洋市场和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在美国的推动下,历时七年之久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 回合谈判在1993年12月15日截止日期之前结束,世界贸易体制因此大大加强。如果乌拉 圭回合协议得到充分履行,预计美国经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000亿美元以上。美国 特别重视在自己最有竞争力的领域例如,高技术领域,与外国达成协议,以便利用自己的 优势,抢占国外市场。1997年,全球性贸易谈判取得重大进展,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世 界贸易组织金融服务协议和电信服务协议。这些协议都部分体现了美国的愿望和主张,例 如规定取消对高技术产品征收的关税;取消垄断和管制,开放电信市场,使全球电信投资 自由化。在美国的推动下,世贸组织还将通过进一步的谈判,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确定劳工保护标准,减少农产品补贴。1999年11月在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 织部长级会议上,美国提出的劳工标准问题、农产品补贴问题遭到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 会议不欢而散,但美国在这些问题上不达目的不会善罢甘休。   再次,美国还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多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积极主张制定有 关处理纠纷、资本跨国转移等问题的国际规则。   对于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美国从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和市场准入方面,抬 高要价,规定更高的标准,根据美国的标准,同32个目前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举行谈 判,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有利于美国的标准。对于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美国为防止这些 国家不履行协议,1996年由美国贸易代表和商务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对外国政府履 行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本国的国内经济政策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一 方面,美国政府大力鼓励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提出投资兴建21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和航天工业基础设施,培养和造就适应新经济的劳动力,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国际 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合作,扩大出口。为此,美国专门成立了贸易促进 协调委员会,协调出口工作。美国的目标是到2000年,使出口额超过1.2万亿,为美国人 提供250万个新就业机会,使由出口支撑的就业机会总共超过1460万个。   在卫星、蜂窝式电话、电子计算机和商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美国居世界 领先地位。但在鼓励出口的同时,美国还制定了出口管制政策。对于有军民双重用途的高 技术,美国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其出口。1995年,克林顿通过行政命令,规定国 防部、国务院、能源部和军备控制和裁军署共同参与审批过程,对于任何一种有双重用途 的商品,只要这些机构中任何一个机构不同意出口,就可以拒绝发给出口许可证,并将这 一争议问题提交总统。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美国使其重要的工业部门能够利用技术优势 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阻止其他国家利用技术转让发展独立的军事技术。   经济的全球化不只使美国的经济繁荣依赖于出口贸易,也使美国更加依赖某些进口商 品,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避免受制于 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根据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增加了石油供应国,现在美国对中 东石油的依赖已大大下降,委内瑞拉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非洲供应的石油占美国 进口石油的15%,加拿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向美国供应的石油总和,已相当于石油 输出国组织中阿拉伯国家向美国供应的石油的两倍以上。同时,美国通过研究节约能源措 施、开发替代性燃料,来减少石油消耗。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确保美国能够获得国 外石油对美国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我们必须继续牢记,有必要在重要的生产地区保持 区域性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我们能够获得石油资源和确保石油资源的自由流动。"   传播美国价值观,促进世界"民主化"   美国领导人宣称,"民主国家"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人民是 爱好和平的,在民主国家里,人民对出于某一阶级或集团的私利而发动战争的统治者有很 大的牵制作用。民主国家越多,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 程度也就会越高。按照"民主和平论",美国必须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由市场民主 国家的大家庭",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尊重美国所界定的"人权和 法治"。关于这一问题,本书第六章将展开更详细的探讨。   总的来看,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以加强军事安全、促进经济扩张、推进其他 国家的民主和人权为主要内容,以"领导世界"为总目标的。这一战略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国家安全的内涵大大扩大。虽然传统的军事安全仍是安全的重要内容,但以前 被视为"低度政治"的贸易、金融、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已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重 要位置。例如,克林顿政府一度将经济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认为国家间的 竞争在实质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第二,美国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之间的界限模糊。恐怖活动、核扩散、非法移民、环 境问题既是美国国内面临的社会威胁,又是在国外面临的安全危险;地区冲突既是美国在 全球面对的战略威胁,又是影响国内繁荣的国内安全问题。推进民主既是国内政治的要求, 又是维护美国的外部安全与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第三,国家安全政策从以国家间关系为重点向重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活动、 "人道主义"灾难、移民潮、环保等功能性问题转变。   第四,维护其国家安全的手段多样化。从主要依靠军事手段向以军事实力作后盾、综 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转变,利用外交手段维护经济利益,利用军事力量推行"人 权"目标,利用制裁等经济手段推行政治、军事政策。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貌似全面,其实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弱点。例如,在它提出的安全 三大支柱之间,在实践中存在着相互拆台、双重标准、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尤其是把促进 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当成自己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项目标,是霸权主义的表现,遭到许 多国家的谴责和抵制。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