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研究成果>成果类型分类 > 时评
时评
警惕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
作者:斯萍 魏南枝 章舜粤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7月24日第16版 时间:2019-07-24

近两年来,美国一些人围绕所谓“中国威胁”大做文章,频频制造“反华”“排华”紧张空气。一些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和在美华人被指责为“从事间谍工作”,一批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被无端调查、政治歧视甚至突然解聘驱逐,以华为为代表的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遭受不公打压,有的中国学者被取消签证和被禁止进入美国,连正常的中美教育与人文交流也被政治化……凡此种种,不禁引发国内外舆论对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的担忧。

一、麦卡锡主义是美国政治的悲剧 

    什么是“麦卡锡主义”?《韦伯斯特国际英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一种二十世纪中期的政治态度,以反对那些被认定为具有颠覆性质的因素为目标,使用包括人身攻击在内的各种手段,尤其是在未对提出的指控进行证实的情况下,四处散布任意做出的判断和结论。”显然,在二战结束以来的西方语境中,这是一个充满了负面评价的定义。

    回顾历史,1950-1954年间,以美国国会极右翼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为代表,美国掀起了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逆流,大肆指控、调查、诽谤并迫害“政府中的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麦卡锡主义由此声名狼藉。1950年2月,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的一次演讲中当众展示一份据称列有205名共产党员名字的名单,并称美国国务院早已知道他们的身份,“但这些人至今仍在国务院内左右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此话一出,全美哗然。受冷战背景下美国国内反共氛围、党派斗争影响,加上麦卡锡本人不遗余力的鼓噪宣扬,麦卡锡主义泛滥一时。直到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提出谴责,麦卡锡主义才彻底破产,迅速消失于政坛。

    在麦卡锡主义肆虐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弥漫着人人自危的肃杀气氛,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期间,近200万册图书被下架,2000多万人接受了所谓的“忠诚审查”,数千人失去工作,一大批美国政界、知识界和文化界人士受到无端攻击和政治迫害。例如,罗森伯格夫妇背上所谓“间谍罪”被电刑处死;著名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主要领导人罗伯特·奥本海默被定罪;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和喜剧演员卓别林均被列入黑名单;费正清、谢伟思等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外交官和中国问题专家等受到无端指责;当时在美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也遭到长达五年的软禁;就连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而被下架,等等。

    麦卡锡主义之所以被视为美国政治的悲剧,是因为始作俑者麦卡锡采用了格外极端的手段形成一股政治逆流,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他声称掌握了205人的名单,却没有挖出一个真正的潜藏在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人。麦卡锡主义者经常采用歪曲夸大事实、诬陷诽谤、人身攻击甚至伪造新闻材料等手段,使得那几年成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极端政治盛行的黑暗年代。麦卡锡主义使“反共”的意识形态渗透进美国的教育、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层面,并且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左翼力量。

    麦卡锡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参议员。他之所以一夜成名、走到政治聚光灯下,并在政坛横行四年之久,与冷战下美国社会“恐共”、“反苏”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新洗牌。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公开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冷战序幕。之后,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张、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内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等,使美国一些人认为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挑战和威胁。而美国向来对可能威胁到其霸权地位的国家保持高度警惕,麦卡锡主义正是利用了这种冷战心态,借机兴风作浪。

二、麦卡锡主义为何阴魂不散 

    “麦卡锡主义”作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在美国早已臭名昭著。曾经遭受麦卡锡攻击的杜鲁门,也曾把麦卡锡主义视作一种不惜以“敌视美国理想”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党派权欲的手段。直到今天,美国政坛上常常把无端的指控和刻意的歪曲说成是麦卡锡主义行为,在党派斗争中也每每把麦卡锡主义当作贴在对方头上的负面标签。就在2018年,现任美国总统还把特别检察官穆勒的“通俄门”调查比作麦卡锡主义,表示深恶痛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明明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为何今天又沉渣泛起?个中缘故值得探究。

    首先,美国一些人容不得一个富强的中国,对中国的发展势头如鲠在喉、心怀忌惮,把我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全面遏制打压,客观上为反华、遏华的极端思潮提供了庇护所。

    经历了40多年的冷战,美国习惯了一个有敌人、有对手的世界,一部分美国政客沉溺于冷战思维,总是在制造对手、寻找想象中的敌人。苏联解体后,美国曾把多个国家视为战略对手或潜在敌人,中国一直位列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美力量对比我长彼消态势日益突出。美国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国强起来,处心积虑打压我国发展,企图保持美国对我国的战略优势。在他们眼中,中国是在美国接触政策的“帮助”下才使得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却没有发生美国所希望的那种质的变化。因此,他们认为美国“以触促变”的政策失败了,提出应该果断采取措施,“防止中国继续通过接触从美国获取不对称的好处,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威胁”。

    在这种“制造对手”的思维下,很多正常的中美人文交流活动被看成是中国政府主导或推动的旨在“强制、腐化和渗透”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恶意行动。有的智库报告污蔑称,中国针对西方民主国家使用所谓的“锐实力”扩大政治影响。2019年5月15日,参议员科顿等人向美国国会提交一项法案,要求禁止向在中国军事研究机构工作或受其赞助的人员签发赴美签证,以降低所谓的“美国安全风险”。就在同一天,白宫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禁止美国企业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危险的公司所生产的电信设备。联邦调查局长称中国是美国反间谍活动的首要目标,目前美国56个办事处都在调查“中国间谍”。

    其次,美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困境,一些政客对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感到焦虑,为转嫁国内矛盾、鼓噪反华遏华提供了社会心理条件。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转向以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压力。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发展信息产业、进行金融改革等措施,一方面提升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形成经济金融化、产业空心化,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本土大量流水线操作工被机器替代。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多重因素影响,美国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显露,特别是“铁锈带”蓝领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美国长期的经济不平等造成了阶层固化、社会撕裂愈加严重,社会流动情况陷入恶性循环,社会经济问题成堆。

    在内部问题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美国一些政客将其国内矛盾归咎为中国的发展,企图将责任甩给中国。面对美国民众长期累积的对政治经济生态的不满情绪,他们宣称是中国人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是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导致了美国衰弱,为焦虑、愤怒、不满的人们制造出一个可供发泄的假想敌,引发民粹主义与冷战思维抬头。

    再次,在美国两党政治纷争、三权分立宪政体系下,一些人试图将“反华”打造为新的“政治正确”,为麦卡锡主义的局部回潮营造了政治保守氛围。

    现届美国政府在移民、健康保险等国内议题上,一直处于两党对立和政治极化的阴影中。通过塑造一个共同敌人来弥合内部矛盾,在某一方面达成跨越两党的共识,是美国平衡政党政治的重要手法。在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外交事务中,保守力量更是经常以“爱国”和“强硬”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来赢得生存空间。近年来,以美国白宫前首席战略师班农为代表的一批极端保守力量,将中国包装为“美国最大的敌人”,试图从国家安全等角度出发,将“反华”打造为新的“政治正确”。

    从制度性设计来看,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在国会两院中,参议院的权力更大,参议员可以充分利用其权利特别是议员豁免权,得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政治诽谤而不负法律责任。2018年,卢比奥、科顿等参议员在美国国会要求清查中国政府在美国的“代理人”,限制所谓中国对美国媒体、智库、大学等施加政治影响的“长臂”。这部分美国政客代表极端保守政治力量,他们基于获得更大政治空间的野心,极力将中国塑造为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本质上是麦卡锡当年政治图谋的再现。

    麦卡锡主义之所以阴魂不散,并将矛头指向中国,本质上是由美国极力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的本性决定的,是由其遏制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的本性决定的。同时,美国一小群右翼极端保守势力充当“反华急先锋”,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把美国所谓自由民主原则抛在一边,肆意践踏个人基本权利、学术自由和市场经济规则,这是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的直接原因。

三、警惕麦卡锡主义沉渣再起的危害 

    21世纪的今天,一部分美国政客仍试图操弄麦卡锡那一套做法,逆世界潮流而动。麦卡锡主义一旦回潮,美国将再度上演政治悲剧,最终害人害己。

    第一,恶化美国政治经济生态。麦卡锡主义意味着极端政治盛行,民主被民粹绑架、自由被政治投机迫害。当前美国极端保守势力抱着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和霸权思维,奉行排外主义,竭力煽动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不满情绪并加以利用。班农、卢比奥等人的言行以及近期个别美国政要的一些说法做法,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再现。他们以“反华”为由为所欲为,甚至违背宪法、侵犯公民自由,把本已乱象丛生的美国政坛搅和得更加乌烟瘴气。学术自由、科学交流、人才引进,本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创新优势,是美国自视得以强大和繁荣的原因所在。目前,华裔科学家占美国科学家总数14.7%,共有7位美国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以麦卡锡主义式的思维,歧视、驱赶、迫害华裔科学家和学者,必将促使全球人才另寻热土,从而削弱美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动能,加速美国经济衰败。

    第二,侵蚀中美关系的战略根基。少数美国政客基于荒谬的事实和理论,以捕风捉影、居心叵测的谣言,随意给中国泼“脏水”,以图裹挟民意,扭曲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如加州民主党众议员赵美心所说,美国目前的签证限制实际上针对的是“被怀疑是中国间谍的整个族群”。如果继续专门针对中国学者、学生、企业和华裔科学家等,变本加厉地采取这类措施;如果纵容甚至推动反华言论主导话语权,让反华情绪和对中国的猜忌乃至仇恨不断增加……一场新的类似于“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运动将徘徊于美国大地,也势必将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互信基础,不利于双方推动良好的民间关系,不利于两国科学技术和人文发展。美国使用强硬手段挑起并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背后也有麦卡锡主义的思维作祟。搅动中美关系大局,受到最大伤害的是两国政治关系,其影响将远远超出贸易战和科技战等范畴。

    第三,不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当今的世界早已不同于冷战美苏对峙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尽管全球化暂时遭遇挫折,但合作共赢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今天美国极少数人拿着麦卡锡主义的“旧瓶”,装上极力诋毁中国、煽动美国与中国对抗的“新酒”,企图掀起违背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复古逆流”。他们一心想的,无非是要全面遏制中国,扭转中国的发展势头,继续维护美国霸权地位。这种唯我独尊、狭隘自私的观念,这种强硬蛮横、激进极端的做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大势格格不入,给世界增加更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和平发展构成威胁。

四、形形色色的麦卡锡主义必将遭到历史抛弃 

    70年前,在麦卡锡主义肆虐期间,公民自由被肆意践踏,引发美国社会从政界、商界到学界等方方面面的强烈不满。当时,反对麦卡锡的明信片、电报和信件像雪片般飞向美国国会和白宫。在麦卡锡的老家威斯康星州,43个县的代表组成“麦卡锡必须滚蛋”俱乐部,主张将麦卡锡驱逐出美国国会。1954年,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麦卡锡的政治信誉自此一落千丈,不久便抑郁而终。

    70年后的今天,总的看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社会中没有多少市场。即便是那些不遗余力攻击抹黑中国的各色人物,也不敢公然打起“麦卡锡主义”的旗号。他们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行麦卡锡主义之实,继续上演“历史上的闹剧”,已引发美国社会的不满和反对。2019年4月,美国华人联合会就华裔科学家和美中科技交流发表声明,呼吁“美国高等教育界和科研界,以及美国公众,继续高举科学无疆的旗帜,捍卫学术自由和科技交流,使其得以继续造福全人类”,“确保美国不再发生任何版本的《排华法案》或者任何形式的麦卡锡主义或思潮”。

    少数美国政客麦卡锡主义式的表演,正在用事实揭穿新自由主义话语虚构的神话:美国的国家机器绝不是如其自我宣称的那样保护自由民主与尊重人权,而是可以反复调动起来,通过滥用“国家安全”来制造恐惧和偏执,并公然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限制企业的经营自由。这也在警醒世人,美国所谓自由民主原则在其维护霸权的现实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美式价值观的光环正在加速褪色。

    应该看到,麦卡锡主义不得人心、遭人唾弃,但它所代表的排外极端思潮在美国的生存土壤仍没有完全铲除。麦卡锡主义的历史教训和现实危害性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防范其在美国兴起和泛滥,高度警惕其助长美国对华全面遏制打压心态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知危图强,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

    (作者:斯萍 魏南枝 章舜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返回列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