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宗教》第六章
作者:刘澎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时间:2001-11-01
第六章 其他宗教及新兴宗教 除基督教外,美国还存在许多其他宗教,如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等,以及许多被称作新兴宗教的信仰。美国不仅是基督教新教与罗马天主教、东正教的乐园,也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非传统宗教——新兴宗教发展的沃土。 在这些宗教中,犹太教在美国的历史最长,与基督教及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自17世纪初以来一直是美国宗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太教作为犹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伴随着旅居欧洲和美洲的犹太人长久地存在于西方社会,习惯于把基督教看作是西方宗教的美国人往往将犹太教也视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对于许多美国基督教徒来说,犹太教和新教、罗马天主教一样,同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具有同样的历史文化渊源,即所谓“犹太—基督教传统”。 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以及锡克教、道教等则是随着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向亚洲开放以后,新移民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凸现的。这些宗教的共同特点是与基督教毫无关系,在白人中即使有所发展也影响不大,至今仍然主要是美国少数族裔信仰的宗教。 今天的伊斯兰教虽然现在已经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接受,但是由于它与阿拉伯民族及阿拉伯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人谈到伊斯兰教时首先想到是中东地区和阿拉伯民族。伊斯兰教自创立之后,与基督教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就从未停止,从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方人就开始接触伊斯兰教,对美国人来说,伊斯兰教并非十分陌生。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根深蒂固的律法制度和一神论的信仰,而佛教、印度教和道教则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泛神论倾向,它们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等东方国家的文明之中。这些宗教主张通过个人或小团体的修行、修炼达到其理想的宗教目标。这些宗教的组织也比较松散,不强调对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它们是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文明的东方文化。美国人对这些宗教的接触和认识开始得很晚,他们习惯地称佛教、印度教、道教、锡克教等宗教为东方宗教。 所谓新兴宗教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以多种方式表达的、具有某些宗教理念或形式但又不符合传统宗教构成标准的信仰活动。与具有古老文明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欧亚诸国相比,在美国这个历史相对较短、科技发达、各种宗教可以自由竞争的国家,推崇独立意识,求新求变,标新立异,是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之一,宗教领域也不例外。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成为美国人宗教创新的肥沃土壤。即使宗教创新者所构建的新的宗教形态与主流宗教、传统宗教大相迥异,甚至有离经叛道之嫌,也并不影响它们对追随者的吸引。 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美国宗教景观中,除了具有原始宗教信仰风貌的北美本地民族印第安人的宗教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都在蓬勃发展。所有这些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它们对某些移民群体和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其在美国社会独具特色。对某些特定的移民群体和少数族裔来说,它们如同基督教对白人一样,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巡视了美国宗教的主要构成基督教之后,很有必要对这些非基督教系统的宗教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第一节 犹太教 一、基本情况 许多人认为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有多少犹太人就有多少犹太教徒,其实并非如此。在美国白人中,犹太人可能是最世俗化的群体。犹太人中并没有人公开反对或不接受犹太教的伦理道德、律法、生活方式等与犹太文化有关的习俗,但真正能够保持犹太教实践,经常去犹太教会堂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不及犹太人总人口的一半。犹太人在美国约有500万人。但其能量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其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基督教之外的所有其他宗教中,犹太教可以说是与基督教关系最密切的宗教。犹太人在美国是少数,但犹太教却被看作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所有非基督教团体中,犹太教是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特例。 犹太人在美国的分布非常广泛。据1990年调查,除爱达荷州、依阿华州、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外,其他诸州均有犹太人居住。美国犹太人比较集中地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几个州和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其中又以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犹太人居多,占全国犹太民族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纽约州作为美国金融和商业活动的中心是擅长经商的犹太人的首选之地,1990年纽约市的人口为730万,据对宗教团体的分类调查,纽约市的天主教徒比例最高为43.4%,其次是犹太人为10.9%,然后是新教浸礼会教徒为10.7%,无宗教者和不可知论者为7.4%,其余如新教循道宗成员、五旬节派教徒、主教制教会成员、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等等均不足3%。 调查还表明,绝大部分犹太人居住在都市和市郊,居住在乡村的犹太人仅占美国乡村人口的0.3%。与美国其他宗教团体的成员相比,犹太人的流动性最大,90年代初85%的犹太人离开自己的出生地,迁移到其他地方工作,仅在1985年至1990年就有25%的成年犹太人迁移到其他城镇工作。在美国“后工业”和高技术经济迅速增长的地区,犹太人口也在快速增加。 虽然犹太人在美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据1990年调查,每100个犹太族成年人中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6.7%,在30多个类别的宗教团体中,这一比例遥遥领先,仅次于名列第一的基督一位论成员(49.5%)和排在第二的印度教成员(47%)。 同时,这一调查结果也是与犹太民族一贯重视教育的传统相一致的。犹太人普遍较高的教育程度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大多从事金融、技术和管理工作,或在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医疗行业工作。犹太人擅长经商的传统也成为他们收入较高的因素之一。1990年的调查显示,犹太人中等家庭的年均收入为36700美元,在30多个类别的宗教团体中名列榜首‚ 。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5位犹太人担任过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在美国第101届国会中,8%的参议员为犹太人,远远超过他们在全国人口中2%的比例。大量数据表明,美国犹太人主要是中产阶级,在美国政治和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美国犹太教还有无数从事社区活动、政治活动、海外援助、宗教教育、普通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活动、支持以色列等各种主题的团体,以职业分类的团体和妇女、青年、学生团体。在美国200多个城镇,都有犹太人中心组织。美国犹太人还出版200种左右的报刊和杂志。 二,历史背景与教派 早在17世纪中叶荷兰人在现在的纽约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时,北美新大陆就已经有少数犹太人了,1692年,犹太人在纽约建起了第一所犹太教会堂。后来又有少数犹太人在罗得岛的新港定居,他们都是为了逃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迫害而到北美寻求逃避所的犹太人。他们在举行犹太教礼仪时,采用拉第诺语(希伯来语与古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混合语),属于赛法拉迪姆犹太人。后来一些北欧犹太人也移居北美,在东部的波士顿、查尔斯敦和南卡罗莱纳等地建立起一些小规模的社团。他们举行宗教活动时使用意弟绪语(希伯来语与德语的混合语),属于阿许克那齐犹太人。但犹太移民的总数并不多,到美国独立时,美国的犹太人不过两、三千人。 从1820年至1870年,约有20至40万犹太人移民从欧洲尤其是德国进入美国。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事零售业的小商人,定居在全美各地,特别是像旧金山和辛辛那提那样的大城市里。从德国来的犹太人受到欧洲启蒙运动和自由、平等与博爱思想的影响,渴望把自己生活、成长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建立一个公正、博爱、和平的世界。他们不再盼望弥赛亚降临带领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美国犹太人改革运动就产生于这些犹太人之中。他们主张犹太教要适应美国社会,犹太人要与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友好相处。19世纪中叶,由以撒·怀斯为首的改革派领导的犹太人改革运动成为美国犹太人社团的重要运动。改革派取消了犹太教在饮食方面的主要禁忌,简化了宗教仪式与礼仪并允许在礼拜时使用英语。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犹太人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差距,改革派犹太人中的大多数人也逐渐跻身于美国社会的中上层。今天,在美国政政治、法律、金融、新闻、教育及知识界中,不乏改革派犹太人士的身影,他们的人数不足美国犹太教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他们是美国犹太人的精英。 1880年至1914年,第三批犹太移民抵达美国。这些来自罗马尼亚、波兰、俄国等东欧国家和奥地利的犹太人贫穷、不懂英语、集中居住在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里的指定地区,多数人在工厂做工或从事手工业或靠小店铺为生。他们到美国后遭受排挤、孤立和歧视的经历使他们强烈地希望能保持犹太人的传统,使犹太文明不致在新大陆湮灭,从而使犹太人能够有一个不同于基督教的、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美国犹太教正统派正是从这些人中间产生的。按照对美国文化开放程度的不同,正统派中又可分为极端派、现代派、哈西德派。但总的来说正统派在犹太人中属于少数。他们固守犹太教传统教规、饮食禁忌和宗教礼仪,强调男女教徒有别等做法,使许多犹太人感到自己被隔绝于美国社会的孤岛之中,但这些人又不愿像改革派那样大胆开放和积极地融入美国文化之中。于是,在犹太人改革派和正统派之间便出现了走中间道路的美国犹太教保守派。 保守派的目标是一方面要维护犹太教的基本传统,这些传统被改革派“抛弃了”。另一方面要当完全的美国人,正统派不愿做到这一点。1902年,英国犹太人所罗门·谢克特来到美国。他使奄奄一息的犹太教神学院恢复了活力,成为后来犹太教保守派的神学培训中心,他本人也成为保守派的领袖。保守派在饮食禁忌、礼仪、对妇女的态度、宗教场所使用的语言等方面较正统派宽容,允许教徒根据情况进行变通,灵活掌握。由于保守派的中间温和路线,它在美国犹太人中是人数最多的一派。 但保守派在消除犹太教内的分歧方面并没有多大作为。为了把犹太人团结在一起,使犹太教能够用一种声音说话,对改革派、正统派、保守派均感失望的一部分犹太人于1920年组成了美国犹太教重建派。重建派的领袖人物莫迪凯·卡普兰认为,犹太教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文明,它是随着犹太民族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是充满活力的。犹太教作为一种文明能够存在至今不是因为其教义或宗教活动,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生存进化。1934年,卡普兰在《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将犹太教看作是一种不断进化的宗教文明的观点。重建派是美国犹太人对在美国社会中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积极回应和理性思考,它试图从文明发展与民族性的角度整合各派美国犹太教的观点,对保守派有很大影响,但该派人数不多,大多为知识分子。 美国犹太教的派别始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无法在美国再谈论标准的犹太教了,甚至有人说美国存在多个犹太教。目前美国犹太教正统派的组织有美国正统犹太教会众联盟、美国拉比理事会和美加正统拉比联盟。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组织是美国拉比与希伯来会众联盟中央会议。美国犹太教保守派的组织为美国拉比会议和美国犹太教会堂联合会。重建派组织是犹太教重建联盟。虽然美国犹太教这些派别的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些派别的教徒人数究竟有多少,却很难有统计数据。大体来说,保守派人数较多,约占犹太教徒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改革派,约占犹太教徒的四分之一;正统派约占10%至15%;重建派接近5%。还有约20%的犹太人表示,他们是犹太人而已但和犹太教会堂没有关系。 三、信仰与节日 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有两部。其一是《希伯来圣经》,特别是被称作《托拉》的前5卷。《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基督教的《旧约圣经》。《托拉》是基督教所说的《摩西五经》。犹太教没有基督教意义上的神学理论,但是他们有拉比传授和解说《托拉》的传统。这些解释和评论汇集为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塔木德》,它包含了犹太教信仰的文字和口传律法。犹太教关于正义、纯洁、盼望、自由意志、神的佑助与人的责任、悔改、祈祷等信仰和伦理原则都包括在这两部经典里面。它们对犹太人民族性的形成和延续、对犹太人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规范具有深刻影响。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尽管分成不同派系,使用不同的语言,但都承认犹太教的经典。 按照犹太人律法和日历的规定,犹太人一年四季有许多宗教节日或民族节日,它们对保持犹太民族的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历每年3月底或4月初的“逾越节”是纪念犹太人离开埃及建立犹太国的节日。公历每年5月底、6月初的“七七节”(又称五旬节)是纪念摩西获得“十诫”的节日。公历10月的“住棚节”是纪念古代犹太人即将结束在旷野流浪漂泊的岁月进入应许地的节日。公历11或12月的“灯节”是纪念马加比人纯净圣殿的节日。公历2月或3月的“普珥节”为纪念犹太民族的女英雄以斯帖的节日。犹太人还有一些必须斋戒的日子,其中主要有“阿布斋期”和“悔罪节”。前者是纪念耶路撒冷沦陷、圣殿被毁的节日,后者是为期10天的悔罪节。对美国犹太人特别重要的节日为犹太历“新年”和与之相隔10天的悔罪节。每周一次的安息日,更是经常提醒犹太人自己的民族身份的纪念活动。通过这些节日,犹太人可以教育年轻一代牢记民族历史。即使是那些终年不去犹太教会堂的世俗化的犹太人,通过这些节日依然可以继续保持与本民族的关系。 美国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拉比是犹太教律法和宗教仪式的权威和领导。他们都在专门的神学院接受过培训。他们为教徒主持宗教婚、葬礼仪,颁布宗教离婚许可。正统派拉比还负责监督动物的宰杀。犹太教每个基层会堂都是独立的,美国犹太教神职人员也没有全国性的组织。由于美国犹太人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使用的祈祷书有西班牙版本的,有德国和波兰版本的,有些会堂在礼拜活动中也使用英语。正统派的会堂不使用乐器,男女要包头、分坐,改革派、保守派及重建派的会堂实行男女混坐。 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犹太人(94%)只与犹太教徒通婚,但在90年代,这一比例下滑了25个百分点。约有11%的犹太人与基督教新教徒通婚,有12%的犹太人与天主教徒通婚,另有7.5%的人与无宗教者通婚。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变化,美国犹太人的婚姻观念和宗教观念也在改变。对此,犹太教领袖感到这是对未来美国犹太人最大的威胁之一。比跨宗教通婚更令犹太教领袖担忧的是犹太人出生率的下降。与此同时,其他宗教、其他种族的人口却在持续上升(例如美国摩门教的人口与西班牙语裔移民的持续增长)。此外,犹太年轻人对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感情与兴趣也趋淡漠。所有这些,都对美国犹太教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们之间对话活动的开展,美国犹太教与基督教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罗马天主教和新教自由派教会已不再向犹太人传播基督教。但新教福音派仍在继续坚持向犹太人传播基督教的活动,一些犹太人也因此改信了基督教。 20世纪初,美国有极少数黑人开始改信犹太教。他们认为黑人是以色列族即现在的犹太人丢失的部落的后裔。而且黑人改信犹太教还意味着放弃与被奴役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黑人犹太教独立团体在美国已有20多个,但其规模都比较小,较大的团体也仅有几万人。黑人犹太教团体大多采用传统犹太教的教规、禁忌、礼仪,但在组织上与犹太人没有联系。它们是某些黑人试图摆脱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尝试,无论在黑人还是在犹太人中影响都不大。 第二节 伊斯兰教 一、历史背景 美国伊斯兰教徒(俗称穆斯林)主要是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什叶派是少数。19世纪末,阿拉伯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从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开始来到美国。他们主要生活在容易生存的中西部工业城市托莱多、芝加哥、密歇根和底特律等地。这些人大多是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工人。1910年,宣传神秘主义的苏菲派也进入美国,但人数很少。 1947年至1960年,另一批穆斯林进入美国,他们来自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和东欧如波兰和苏联。1967年以后进入美国的穆斯林,主要来自中东诸国如也门、黎巴嫩、埃及、约旦、土耳其、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乌干达、圭亚那、百慕大及前南斯拉夫,其中一些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技术人员。除了穆斯林移民及其后代以外,美国的伊斯兰教徒还有三类人,自觉改信者、与穆斯林通婚后改信伊斯兰教者及美国黑人。因此从整体上看,伊斯兰教在美国是一个独立的宗教,但在伊斯兰教内部,却有着因为语言、民族、国家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移民的伊斯兰教群体。 二、伊斯兰教的美国化 美国的第一个清真寺于1919年在密歇根的底特律建成。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仅有约20个清真寺和6个伊玛目。虽然在信仰方面,美国穆斯林与其他国家的穆斯林是一致的,但为了适应美国社会的生存环境,美国伊斯兰教在许多方面不能不作一些改变。 例如,清真寺在美国不仅是祈祷和礼拜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多功能场所,来自中东的穆斯林移民常在清真寺集会、募捐、讨论问题。穆斯林在清真寺为儿童开办星期天学校,向他们传授伊斯兰教知识。一些穆斯林改变了过去在星期五礼拜的习惯,改在星期天中午举行礼拜。尽管妇女在清真寺内不担任宗教职务,但美国穆斯林妇女在儿童宗教教育和募集捐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清真寺为美国穆斯林妇女参与伊斯兰教的公共生活提供了比在其他伊斯兰教国家更多的机会。 伊斯兰教律法在美国的文化中也有许多相应的调整。例如,伊斯兰教律法禁止放贷和收利息,但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绝大多数都有银行帐号和信用卡,在借贷和收取利息方面与其他美国人毫无区别。伊斯兰教律法禁食猪肉,但美国穆斯林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知道他们所购买的各种食品中是否绝对不含猪肉。美国穆斯林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家庭同意或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在外工作的穆斯林妇女也可选择美国妇女的服装而不一定非要将身体全部遮盖起来。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文化中心,美国清真寺的管理体制类似于基督教新教的公理制度,实行行政独立、经费自筹、领导自选的做法。《古兰经》是每个清真寺宗教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伊玛目在美国的角色也类似于基督教新教牧师。美国各地清真寺的风格和特色各有千秋,有的清真寺类似于美国都市里的小型民族教会,是维系民族文化的纽带,它们除了具有宗教方面的功能,也是到同一清真寺礼拜的本民族穆斯林交流信息的中心。 为了减少普通美国人由于一些恐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对穆斯林的敌视和恐惧。有的清真寺在发挥其宗教功能的同时,很重视扩大其社会影响。它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与周围非伊斯兰教信仰的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俄亥俄州托莱多的一些清真寺就是这类清真寺的代表。新泽西中部的穆斯林团体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他们邀请其他信仰的人们参观清真寺,为社区居民举办讲座,努力消除非伊斯兰教信徒对伊斯兰教的误解。在洛杉矶等一些穆斯林人口增长较快的地方,近年来还出现了为不同民族的穆斯林服务的特大型清真寺。 在美国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里,穆斯林要每天祈祷5次,并且在斋月严格守斋,确实有不少困难,穆斯林传统与基督教主流文化的碰撞,导致在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人中间,放弃宗教信仰者呈上升趋势。许多接受了美国教育和美国文化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尽管仍然自称是伊斯兰教徒,但却没有加入宗教组织,不属于任何一个清真寺。 20世纪80、90年代,穆斯林移民不断进入美国,美国的穆斯林总人口持续增加。调查显示,90年代初,穆斯林占美国人口的0.5%。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穆斯林400万人,清真寺650座。在外国出生的穆斯林移民及其后代占美国穆斯林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主要是美国出生的黑人穆斯林。‚ 美国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90年代初,这两个州的穆斯林人口分别占全美穆斯林总人口的24.77%和19.97%。此外,伊利诺州、新泽西州和俄亥俄州的穆斯林人数均为全国穆斯林总人口的6%左右。 20世纪50年代,伊斯兰教协会联邦和伊斯兰文化协会分别在华盛顿特区成立,70年代又产生了北美伊玛目理事会和美国穆斯林组织协调理事会。目前总部设在底特律的伊斯兰协会联盟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全国穆斯林组织之一。此外,在大学校园也有一些穆斯林学生组织的团体,比如1963年成立的穆斯林学生协会。目前它仍然是美国最大、组织最好的伊斯兰教团体,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它的影响下,美国先后出现了其他一些伊斯兰教团体,如穆斯林社区协会、美国穆斯林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北美穆斯林青年协会、美国穆斯林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伊斯兰教学中心、伊斯兰医疗协会、美国穆斯林使命等等。这些组织及其他一些美国伊斯兰教团体于1982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北美伊斯兰协会 四、黑人穆斯林 黑人穆斯林是美国伊斯兰教中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美国黑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他们实现种族平等,重新找回自我,选择不同于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手段。一些黑人相信,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个女儿曾与以为黑人结婚,伊斯兰教是美国黑人肯定自己的非洲传统的宗教信仰。20世纪初,美国黑人穆斯林最早的组织“摩尔人科学殿堂”的创始人蒂莫西·德鲁认为,伊斯兰教是摩尔人的宗教。德鲁的主张,得到许多黑人的认同,成为美国最早的“黑穆斯林”运动。德鲁死后,华莱士·法德继承了德鲁的事业,使黑穆斯林运动有了很大发展。 1934年,法德去世,他的弟子伊利亚·穆罕默德于2年后在芝加哥创立了“伊斯兰民族”,自称是安拉的使者,在全美各地修建清真寺,在黑人中发展穆斯林,强调黑穆斯林必须发展经济、加强自我约束,但同时他又声称黑人与白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美国政府是为美国白人服务的,黑人与白人的战斗不可避免。但伊利亚·穆罕默德的影响主要是从美国黑人的处境出发对伊斯兰教的解释,真正在美国黑人中掀起民权运动高潮的黑人穆斯林领袖是马尔科姆·爱克斯。 马尔科姆青年时被关押,他在狱中加入“伊斯兰民族”。出狱后,他积极投身黑穆斯林运动,成为“伊斯兰民族”的领导人之一。马尔科姆领导的黑穆斯林运动属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激进派,他反对民权运动中的非暴力主义,强调黑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1964年,马尔科姆去麦加朝觐后,其激进主义立场有所转变,回国后与伊利亚·穆罕默德分道扬镳,建立“非洲——美国组织“。1965年,马尔科姆遭暗杀,但他受到了美国黑人的尊重,被看成是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第二号领袖人物。 1975年,伊利亚·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儿子沃里思·迪恩·穆罕默德继任“伊斯兰民族”的领导。沃里思改变了种族仇视的主张,转而回归传统伊斯兰教的立场,他还改变了“伊斯兰民族”内部实行了多年的集权领导体制,把清真寺的决策权交给伊玛目,鼓励黑人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的穆斯林开展交流,反对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解决种族问题。“伊斯兰民族”的名称也经历了几次改变,现为“美国穆斯林传教会”,是美国出生的非移民穆斯林中最大的组织。 1978年,反对沃里思政策的黑人穆斯林在路易·法拉汗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激进的黑穆斯林立场,保持了“伊斯兰民族”的组织名称和早期马尔科姆的好斗精神,但它的人数极少,在美国黑人与美国伊斯兰教中均无大的影响。今天,黑人穆斯林更多强调的是自己在宗教与文化上与基督教的不同。对于继续关注种族问题的美国黑人来说,美国基督教黑人牧师杰西·杰克逊已成为20世纪末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 尽管美国伊斯兰教内部因种族、文化的不同,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群体,但对基督教来说,它们并没有大的区别。随着穆斯林移民的不断增加,美国伊斯兰教有可能在未来10年里超过犹太教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宗教。对此,一些美国基督教人士认为伊斯兰教将会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不会对基督教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另一些人则认为基督教应利用大量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的机会,加强对穆斯林的传教工作。使其能够融入基督教文化之中。显然,如何在美国社会中维护穆斯林传统,对美国伊斯兰教的各个派别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第三节 佛教 一、基本情况 19世纪中叶,佛教伴随着到美国西海岸淘金的中国和日本移民来到美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佛教在美国的流传已相当广泛,1997年,美国佛教徒已达56.5万人。从佛教徒的分布比例来看,加利福尼亚州的佛教徒人数在全国遥遥领先,美国38%的佛教徒生活在这里。其次是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两地的佛教徒人数分别占全国佛教徒总人口的6.57%和6.2%。在其余各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州佛教徒的比例占全国佛教徒比例的4-5%。 虽然美国各个民族和种族的人都有信仰佛教的,但美国佛教徒中仍以亚裔居多。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民美国的亚裔中很多人都受过良好教育,所以美国佛教徒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相当高,为33.4%,佛教徒中等家庭的年均收入为28500美元‚ ,在30多个分类宗教团体中,佛教徒的高等教育比例和收入比例均属中等偏上水平。美国佛教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它的影响正在增长。1987年,美国军队同意接纳和尚为随军神职人员,标志着佛教已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二、教派 佛教有三大分支。一是小乘佛教,又叫南传佛教,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二是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三是密教,又称密宗,流传于中国西藏地区的密教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净土宗、日莲宗、禅宗、真言宗等不同的宗派。佛教的这三大分支及主要宗派均已进入美国。按照把佛教带入美国的移民的不同背景,美国佛教也可分成日本佛教、中国佛教、东南亚佛教和西藏佛教等不同体系。 19世纪末,日本佛教净土宗在夏威夷建立学院。1899年,净土宗西本愿寺派开始在旧金山传教,此后又发展到洛杉矶、芝加哥、纽约、加拿大等地。逐步建立了美国佛教最大的团体之一——美国佛教会,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教徒已接近2万人。20世纪70年代,该派教徒约为10万人,成为仅次于日莲正宗的美国佛教第二大派。 20世纪50 到70年代,美国佛教中最有影响的是日莲正宗和禅宗。禅宗内又分曹洞宗和临济宗。禅宗非常注意使佛教美国化,发展出了一套简单易行而又适合美国社会的做法,吸引了不少美国白人,其中不乏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白人中产阶级人士。芝加哥、纽约、洛杉矶、达拉斯等地都建有禅宗活动中心,洛杉矶还有禅宗学校。受到日本创价学会支持的日莲正宗是从日莲宗中分离出来的,它把宗教与文化结合起来,强调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鼓励信徒参与社会服务,同时在宗教上尽量简化其礼仪与活动方式,在美国各大学校园里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佛教团体。 20世纪60年代后,佛教密宗各派开始在美国发展。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寺庙和活动中心。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大学也纷纷开设了藏学研究的课程,并出现了一批藏传佛教的出版机构。美国学术界中也一度出现了以研究藏传佛教为主的“密宗热”。达赖喇嘛也常到美国活动,这一切都使密宗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与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其人数。 三、华人佛教 华人佛教是美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华人佛教是随着19世纪华工的到来进入美国的,但20世纪60年代前,华人佛教在美国的影响仅限于在华人移民之中。60年代美国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后,大批信奉佛教的港台移民进入美国,使华人佛教信徒的人数有了很大增加。1962年,来自香港的宣化法师在旧金山建立了万佛城、金山寺,同时招收美国白人为弟子,成为华人佛教在20世纪7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来自台湾的星云法师在洛杉矶修建西来寺。1991年又成立了美国佛光总会,西来寺大学和佛学研究所,成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华人佛教领袖。星云法师以西来寺和西来寺大学为基地,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利用电视讲解佛经,出版各种佛教小册子,从世界各地聘请佛教研究人员编纂佛学辞典,传播佛教文化,并通过国际佛光总会积极向海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华人佛教在美国道影响。 此外,来自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的难民和移民也在美国建立了小乘佛教的寺庙,但这些寺庙在美国白人中影响不大。美国社会对佛教的认识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乘佛教的几个主要宗派和藏传佛教上。 第四节、印度教与印第安人宗教 一、印度教 印度教在美国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一种东方文化。印度教本身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教义完整的系统宗教,而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了印度民间信仰、佛教、耆那教的内容发展起来的、具有许多信仰相似的宗教派别的集合体。印度教内部由于印度社会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许多不同种性、不同等级的派别。各派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经典、教主、礼仪和教义。但其共同点是都相信“梵”。“梵”是宇宙的主宰,是无所不在的,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此外,印度教各派都十分强调“业报轮回”,认为人的命运是前世注定的,人应该修行来世,切断“轮回”。各派相信的经典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是“吠陀”,但不同派别对其解释和取舍各不相同。一般美国人很难搞清楚印度教深奥复杂的教义,因此直到19世纪末,印度教在美国几乎毫无影响。 1894年,印度哲学家斯哇密·维韦卡南达(辨喜)在纽约创立了吠檀多协会,这是美国第一个印度教组织。吠檀多协会吸引了美国社会中一些对印度哲学和东方文化有兴趣的知识分子,但其人数仅有几千人,在普通人中影响不大。 1925年,印度人约甘南达(禅喜)在美国创建亲证教团。该派的特点是通过推广瑜珈功宣传印度教。瑜珈功有一套复杂的宗教哲学理论,但在做法上简单易行,主要是排除杂念,静心修定,用意念控制和调整呼吸系统,使人进入一种超脱而宁静的状态之中,从而能够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接受神灵的力量。瑜珈功在美国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掀起了瑜珈热,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纷纷介绍瑜珈功,各种介绍瑜珈的小册子和瑜珈培训班应运而生,一时间,“瑜珈热”遍及美国,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全国出现了44个瑜珈功中心。20世纪80年代后,瑜珈热逐渐降温,但亲证教团的成员仍有10多万人。今天,许多美国人对印度教并不了解,但谈起瑜珈来却津津乐道,人们更多地是把它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强体健身的运动。 1965年,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国际克里希纳意识协会在纽约成立。“克里希纳”是印度教中崇拜的黑天神。该派因强调黑天神在印度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得名,故又名国际黑天意识运动。这是美国印度教各派中最为宗教化的一派,该派在美国的60多座寺庙均有严格的管理机构。对教徒的崇拜活动,僧侣的任职资格,及聚会时的仪式,该派都有一套明确的要求,是典型的宗教团体。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印度教团体。近年来,美国的印度移民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其中许多人是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人员,但印度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宗教影响并未因此而增加,在美国人眼里,印度教仍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二、 印第安人宗教 印第安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美洲的原住民。目前美国的印第安人大约为193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1993年美国有552个印第安人实体,其中一万人以上的部落为24个。10万人以上的部落有4个,20万人以上的部落为两个,30万人以上的部落只有1个。印第安人分布在美国的30多个州,其中亚利桑纳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口均在20万以上;新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为13万;其余诸州的印第安人均在10万以下。 印第安人之间的生存方式略有不同,有的部落以狩猎为生;有的靠农业为生;还有的既从事农业也进行狩猎。印第安人之间的组织型态也不尽相同,有的群体组织程度较高;有的则比较松散,有的群体较为开放,有的则自我封闭。由于印第安人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统一、严密的印第安人宗教。 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的宗教既有特殊性也有相似性。印第安人宗教的相似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第安人从时空两方面都认为他们的日常存在是与他们的神圣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印第安人的神圣世界是由和他们关联的亲属关系构成的。例如,老祖父雷神;老祖母蜘蛛,玉米母亲等等。动物经过拟人化也成为神圣的,例如,丛林狼被看作是精灵。他们的神圣世界里还有神鸟、神牛等等。萨满是印第安人当中有特殊才能的神圣的人,可以给人治病,有神秘魔幻的能力,可以像鸟一样飞翔,可以与动物说话。在一些部落里,甚至普通印第安人都可以和守护神灵动物交谈。印第安人的神圣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家族网,在他们敬拜的家族关系中,他们只是年轻谦卑的一代。在时间上,印第安人和人类历史开始前发生的神圣事件如创世事件和印第安人被创造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认为这些事件是神秘的,而且是以后所发生的事件的样板,印第安人部落的历史是与这些神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印第安人以神话的方式记述他们的历史,把历史看成是一部神圣的故事。 其次,印第安人认为物质世界是神圣的,在自然界中有神圣的力量在神秘地运转,这种神圣力量是人格化的,宇宙的力量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它们不是抽象的,但是又可以与自然分开。印第安人认为神圣的存在可以是动物或植物,万物都是有灵的。 第三,印第安人不仅认为外部世界是神圣的,而且人的内心世界也是神圣的。例如,梦可能表示神圣的、隐含的、用其他方式无法了解的事情,有的部落还有猜梦仪式。梦所揭示的内在世界是与外部世界相关的。他们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的方法之一,是更换一个与自然相关或表示某些内在世界含义的名字。因此许多印第安人常常因重要事情的发生而改换名字。颜色对印第安人具有特别含义,因为印第安人用黄、白、黑、红四种颜色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代表内在之光、纯真可信、思想深刻和富有智慧四种特质。 此外,变化的思想在印第安人的宗教世界里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动物精灵像兔子或丛林狼可以成为世界的改变者,他们可以使世界从无序变为有序,也可以把世界从有序变为无序。变化的思想也体现在印第安人的仪式中。许多印第安人部落的仪式中都有神圣小丑,他们滑稽可笑,可能做一些傻事,如翻穿衣服、倒立或头朝下走。他们也可能开一些玩笑或模仿别人,结果令人尴尬难堪。实际上,他们都是非常严肃的人。 在印第安人的仪式中,还有一些戴面具的变换舞者。他们扮演不同的神和守护精灵,有时在表演的高潮时刻,他们有可能变成他们表演的对象。另外,在一些狩猎部落里,萨满在仪式中可以把病症变成物体,把它们从病人体内吸出来。印第安人宗教所要转达的意思是,表面现象具有虚假性,神圣的东西并不遥远,就在人们的周围的环境之中。 印第安人把他们的宗教看作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保护环境对印第安人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与自然、与神圣世界和谐,可以使他们有力量胜任狩猎和农田劳作,在战场上打赢胜仗。力量来自庄重地背诵印第安人起源的神话,力量也来自那些仪式中所展现的神圣对象和力量。 无论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方向在印第安人中间都有重要意义。印第安人认为世界是由前后左右四个水平方向和上中下三个垂直方向组成的。因此,表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数字4在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和仪式中反复出现。数字5很重要,表示四个方向的中心。数字7也相当特殊,它表示四个水平方向和三个垂直方向的总和。印第安人就位于这个空间世界前后左右和上中下的中心,因此与自然和周围的一切保持和谐对他们至关重要。处于万物中央的印第安人以圆圈表示他们的位置,所以圆圈在印第安人的宗教世界中是神圣的,圆也是对自然的完美反映,与自然和谐意味着成为圆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置身其间感到很安全。印第安人的宗教表达了古代人类和谐的世界观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欧洲人进入北美后,印第安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白人的暴力扩张,使印第安人的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被强行夺走,印第安人的信仰也遭到禁止,许多白人还在印第安人居住地建立基督教堂,向印第安人传教,试图以基督教取代印第安人古老的宗教。在强大的压力下,尽管一部分印第安人接受了基督教,但绝大多数印第安人仍顽强地保持他们的信仰并不断向美国政府呼吁,要求保护印第安人的权益。 1978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印第安人宗教自由法案,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终于从法律上得到了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多元文化是美国社会不可回避的事实。为了不使富有特色的印第安人的宗教与文化消失,许多民间组织和有识之士纷纷声援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大会,要求政府切实采取行动改善印第安人的状况,保护和尊重印第安人的文化。 第五节 新兴宗教 在美国的宗教景观中,除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人们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之外,还有一批被称为“新兴宗教”的信仰团体。所谓“新兴宗教”,是与传统宗教相对而言。尽管每一种传统宗教在其创立之时,也是当时的“新兴宗教”,但在经历了上千年乃至数千年的沧桑演变之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宗教在教义、经典、信仰观念、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礼仪、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稳定的体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标新立异” 的新兴宗教大多历史短暂,一般只有十几年、几十年的历史,长的也不过一、二百年。但新兴宗教之所以“新”,并不仅仅在于其产生较晚,更重要的是在教义、经典、信仰观念、礼仪、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表现宗教特征的各个方面,新兴宗教都显得零散杂乱,有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宗教的规定和解释,尤其是在教义和礼仪上,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宗教团体,无论其历史多么短,人数多么少,只要它是在某一传统宗教的基本框架内活动,人们就不会称其为新兴宗教,突破了传统宗教的范围,或在传统宗教的框架之外另搞一套的,就是所谓“新兴宗教”。 因此,传统宗教对新兴宗教的看法往往是消极的、否定的。鉴于美国政府的立场是不承认国教、不在宗教团体中搞正统与异端的裁判,因而新兴宗教团体如果不是公然违反法律,挑战政府权威,一般不会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美国学者在谈及新兴宗教时,为了保持学术立场的“客观”,往往称其为“非常规宗教”(non-conventional religion)、“另类宗教”(alternative religion)或“边缘宗教”(marginal religion),而不使用“异端”,“邪教”等具有负面价值判断的称谓。 新兴宗教的思想来源极其复杂,不同的新兴宗教团体有不同的源渊与着眼点。它们有的从古代原始宗教巫术观念、泛神论、民间信仰、古希腊思想、欧洲中世纪的占星术、通灵术、神智学或东方神秘主义的哲学、修行、修炼术中汲取营养,有的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中选取内容重新进行加工组合,还有的则将某种理论、思潮以宗教的形式予以包装,也有是将上述各种内容兼收并蓄、混杂揉合而成的。因此,新兴宗教团体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从表现形式上看,新兴宗教团体往往带有极端、狂热、封闭和神秘主义的色彩,有一些还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反传统、反文化的非常规倾向,表现得光怪陆离,荒诞不经。但不论人们以什么眼光和标准评价和看待新兴宗教团体,美国每年都会有许多新兴宗教团体问世。1993年版的《美国宗教百科全书》曾列举了1700多个新兴宗教团体。但每种新兴宗教团体的人数并不多,超过万人的新兴宗教团体极少,绝大多数是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规模不等的小团体。据1997年的调查,美国新兴宗教的成员约有140多万。由于美国宗教市场的份额主要为基督教等传统宗教所占有且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新兴宗教团体越多,每一团体的成员也就越少;新生的新兴宗教团体越多,能够存活下来不被淘汰的新兴宗教团体也就越少。对于新兴宗教团体这种兴衰循环,美国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新兴宗教运动”。新兴宗教运动作为一种宗教现象,它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新兴宗教运动是美国社会发展合乎逻辑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的客观需要。 从新兴宗教团体的成员构成看,新兴宗教的追随者,大多是出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单身青年,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有良好职业,从事金融、管理或技术工作,收入较高。他们主要居住在都市或市郊,流动性较大,容易与志趣相投的同业者交往,不易经常保持与基督教团体的联系。据调查,在30个分类宗教团体中,1990年新兴宗教成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0.6%,排名第四;从事全职工作的新兴宗教成员为63.4%,排名第三;有房产的新兴宗教成员为53.4%,排名倒数第四,说明他们的流动性大;中等家庭的年均收入为27500美元,排名在12位,属于中等稍偏上的水平。 美国新兴宗教的历史跨度很大,有的从19世纪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甚至90年代。一般美国学者在描述美国的新兴宗教时,经常提到的例子有“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s)、圣光使命(Divine Light Mission)、统一教会(Unification Church)、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神圣之父和平使命运动(Father Divine’s Peace Mission Movement)、人民圣殿教(Peoples Temple)、科学派教会(Church of Scientology)、撒旦教会(Satanic Churches)、大卫教派(Branch Davidians)、上帝的儿女(Children of God)、不明飞行物宗教运动(UFO Religious Movements)等等。这些新兴宗教有的是由黑人创立的,有的借用了基督教的某种形式、某些术语,有的是从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派生而来的,也有的是通灵术与某些宗教形式及神秘主义的混合。 新兴宗教不仅存在于美国,而且也在世界其他地区活动和发展。作为新兴宗教的某个特定团体,能否存活、能存活多久,很不确定。但就整体而言,毫无疑问,新兴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宗教现象和客观需要,还将在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目前,美国新兴宗教中最有影响的是新时代运动。 二 新时代运动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时代运动在美国兴起。新时代运动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统一的经典,也没有一个公认的领袖,它是一个极其松散的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了具有共同信仰思想的团体、小组和个人。新时代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理论性又有群众性,既有传统的哲学与宗教的概念、术语,又充满了反传统思想,既有西方自然科学与神学的内容,又吸收了东方神秘主义的成份。因此它在美国社会中造成了极大反响,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流行欧美的国际性活动。 新时代运动面对西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精神与文化问题,试图以新的方式超越西方科学与宗教的固定模式,给旧的、不能在继续的、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生活打上句号,开创一个完全不同于旧传统的“新时代”。相信“新时代”理论的人被称为“新时代人”。新时代人一方面追求改变旧我,走向新生,一方面也企图改变人类和整个文化。改变的手段就是进行“治疗”或“整体治疗”。这种治疗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人所居住的整个环境。因此,新时代运动不仅具有宗教色彩,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色彩。涉及文学、艺术、绘画、影视、哲学、宗教、心理学、生态运动、绿色和平运动、妇女运动等众多领域。由于新时代运动组织松散,定义不清,因此很难对其成员的人数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末,新时代的追随者约有3万人。 (二)基本信条 作为一个新兴宗教,新时代人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信条,不过这些信条并不是为了界定新时代运动团体或成员是否合格而存在的,而且也不强求追随者完全与之保持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新时代运动而不必脱离其所属的教会。新时代人相信只有一个宗教是普遍的宗教,但这个唯一普遍的宗教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新时代运动将采取新的宗教模式,为现存的西方文化增加新思想。新时代运动强调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不断致力于改变自我的过程。他们相信有轮回和因果报应,并以此解释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其他消极现象,如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对动物和生态的虐待现象。 新时代人相信存在普遍的力量,这一力量来自宇宙的能量,可以促使世界发生改变。他们所说的能量包括气、超自然力量、生命等因素的集合。他们认为在禅定和身体的精神治疗过程中可以释放出自然力量,而自然力量是可以传递转换的,可以补充人们的精神。 新时代人关于神的观念与传统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截然不同。有些新时代人是泛神论者,认为上帝和宇宙、至高的统一原则是同一的;有些则是二元论者,把精神实在看作是善的和真实的,把物质看作是恶的。他们认为佛、耶稣、克里西纳都是宗教先师,是神圣原则的承载者,而且这类先师或师傅还会继续涌现,教导人们提升自己的神秘意识和悟性。新时代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神的体现,一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就是神。新时代人相信他们渴望的新时代是会实现的。有些新时代人还提出,为了实现他们追求的新时代的实现,必须有一位世界性大师降临世界。 从他们的这些信仰中,人们可以看出,新时代的信仰实际上是宗教、哲学、自然神论、精神疗法、神秘主义传统、原始宗教观念和一些现代科学观念的混合。 (三)宗教体验 新时代人把他们转变的体验称作“灵性体验”或“精神体验”。他们追求转变体验的目的是为了从压抑、贫穷、病患、枯燥、失去目标和无望等“旧我”中挣脱出来。新时代人认为,经历了转变体验之后,人们会立刻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改变,他们的转变体验是一种神秘的、难以用语言完全解释清楚的自省过程,而且往往发生在个人经历危机或长期追求转变的过程中。灵性转变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禅定、参加强化培训班、食用长寿食物、练习瑜珈、接受新时代治疗师的按摩术治疗等。 在新时代运动里,灵性体验是第一位的,信条是为解释体验、提升体验而存在的,是低于体验的。信条总是暂时的和可变的,它们的存在在于其有效性,在于它们可供体验所利用。因此,新时代人的信条与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所说的信仰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些传统宗教都属于所谓启示性宗教,有自己亘古不变的经典,传统宗教的经典是其信徒所信仰的唯一神的启示的记录,是信仰的根据和权威。在传统宗教里,信仰就是真理,是最主要的。而新时代却不把他们的信条看作是真理,他们认为真理是可以体验的,但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述。所以新时代不会因信条而排挤持不同意见的人,对新时代而言,异教徒是不存在的。 (四)思潮与组织 就新时代运动的结构而言,新时代运动包含了多种思潮和多个团体。在这一统称下面,有一些主要的思潮和组织,如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 新思想(New Thought)或通灵会(Spiritualism)、新多神论( Neo-Paganism)、研修觉悟会(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和艾坎卡(Eckankar)宗教等等。这些思潮或团体分别又是另一些较小的不同分支和活动中心的统称。它们都是新时代运动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新时代运动。所以,新时代运动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下面是一些较大的伞,较大的伞下面是一些小的思潮和分支。它们一起集结在新时代运动这个大旗号下,在公众中显示其存在。例如,神智学是从19世纪后期的通灵学中产生的。神智学会1875年在纽约成立,是第一个在西方传播亚洲宗教思想的组织。在美国,它在传播因果报应、轮回、占星术方面影响很大。这一团体通过派遣巡回演讲员和向公共图书馆赠送书籍的方式,引起那些追求精神体验的人们关注神智学,学习和讨论神智学所传播的思想。神智学会不仅在波士顿、纽约、洛杉矶这些大都市有活动中心,而且在一些中等城镇也有活动点。研修觉悟会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成立的。在20世纪70、80年代,它对美国的新时代思想颇有影响。艾坎卡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从印度传入的派别。 新时代运动认为自己不是组织化的宗教,而是“自由流动的灵性运动”。他们不对信徒进行登记注册,也不重视人数的增加。他们的组织或活动中心都是自治性的,因此新时代运动没有任何全国性的中央组织。在新时代运动的传播过程中,新时代运动的出版商、图书销售网、活动网点具有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会议向有兴趣的人传播新时代思想,组织新时代人练功、修炼,提供精神治疗的机会,为人们了解新时代提供了帮助。新时代运动发行的大量书刊、杂志及新时代的精神治疗师是新时代运动的主要传播工具。 新时代运动的存在和在公众当中的影响都是对美国基督教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25-30%的公众表示可以接受新时代运动最流行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一些基督徒因喜好新时代运动而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今天,新时代运动流行的高潮已经过去了,但它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依然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