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国学会通讯 第10期 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通讯 第3期 中华美国学会 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 秘书处 1996·1 -------------------------------------------------------------------------------- 目 录 关于召开“百年来的中美关系(着重经济方面)”学术讨论会的通知 关于改进美国学出版补贴基金资助工作的通告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关于收取1996年、1997年学会会费的通知 关于召开“百年来的中美关系(着重经济方面)”学术讨论会的通知 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发起的“百年来的中美关系(着重经济方面)”学术研讨会将于1997年5月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 研讨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中美经济关系。 研讨会将兼及历史与现状,尤其欢迎把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的论文。 凡愿参加研讨会的同志请于1996年5月1日前与学会秘书处联系,并告论文题日。联系人: 张健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电话:5137744一3153(O) 传真:5138263 上海的同志请与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光耀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吕惠芳联系。 “百年来中美关系(营重经济方面)学术研讨会参考选题 (一) 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再考察 2.中美贸易关系研究 3.美国与1936年中国市制改革 4.美国在华投资研究 5.30、40年代美国对华贷款及清偿 6.1927一1937年中美经济关系 7.美国金融业在中国 8.美国保险业在中国 9.美国在沪企业评述(1901一1949) 10.美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11.最惠国待遇与中美经贸关系 12.知识产权问题与中美经贸关系 13.市场准入问题与中美经贸关系 14.建国初期对在华美资企业的处理 15.5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禁运 16.21世纪中美经贸关系展望 (二) 1.花旗银行在中国 2.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 3.英美姻公司在中国 4.国际银行团与请未民初中国外交 5.1943年中美新约再研究 6.1946年中美商约再研究 7.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 8.1948年援华法案的实施 关于改进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资助工作的通告 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评审小组近日举行会议,讨论了改进资助工作的问题,兹通告如下。 一、凡申请并得到基金资助的著作即列入中华美国学会主编的中华美国学丛书,作者本人无须再联系出版社,丛书将由一家学术档次高、在出版界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统一出版。 二、作者应在著作完成或基本完成时向学会秘书处提出资助申请。申请时需将全部书稿(或书稿复印件)送交或寄达秘书处。 三、列入中华美国学丛书的各种著作的稿酬由出版社根据国家出版总署有关规定支付,并由出版社向作者赠送样书。 另外, 1995年的出版基金资助评审工作因故延迟至1996年3月进行,欲申请者请速与秘书处联系。联系人: 侯玲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电话:5137744一3153(O) 7622448(H)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美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11月15至17日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了30余篇论文。与会者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美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这些论文或者从新的角度、在新的层面上探讨了老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进行考察,从而使中美关系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部有了进一步的开掘。 政治方面的论文占据多数,讨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既有宏观的考察,也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个案研究。 南京大学时殷弘、石磊考察了一个半世纪来美国对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态度。论文指出,西方扩展其国际社会的努力引起不发达世界的各种不同反应,归结起来是:抵抗、屈服、趋同、反叛、协调。欧美国家在对待不同文明和不同政治传统的不发达国家时都未遵循平等和公正的原则。现在,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原则,美国却要限制国家主权并着重强化大国控制,因此中国和现有国际社会的协调问题远未解决。 中山大学潘一宁研究了蒲安臣使团与中国外交演迸的关系,并说,自19世纪中叶后,中国的华夷体制逐渐被以西方为中心的条约体系所取代,中国外交被迫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蒲安臣使团正是这一时势的产物。《蒲安臣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第一次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签订的具有对等形式和内容的国际条约,它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对海外设领护侨。 中山大学的李吉奎、周兴梁研究了美国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政策,丙人观点却有差别。周兴梁指出,孙中山一直希望他所领导的正义斗争得到美国的同情与支持,但美国拒绝了孙中山的一切请求,而他的一些美国友人,如威廉十和荷玛李则对孙的革命活动予以同情的关注和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帮助。李吉奎认为,美国对辛亥革命采取的政策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北京师范大学杨玉圣把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对美国的看法进行比较,研究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的美国观。 复旦大学金光耀对顾维钩在大战初期中美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具体考察,指出北京政府争取尚未参战的美国来制约日本不失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后来民国各届政府面临日本威胁时大部采取了相同的对策,但美国对华政策与民国外交家们的期望总存在不小的差距。 与会者对抗战胜利前后的中美关系再次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一些论文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探讨了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问题。北京大学牛大勇通过广泛阅读回忆录和走访知情人,对抗战胜利后中共西次借美军观察组的飞机把一大批主帅和善战的高级将领从延安运送到晋东南和晋东北这一历史事实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作者认为这是一次“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空运”,构成了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闻黎明以西南联大为例,考察了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的变化。他指出,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联大教师大多数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意识的影响,他们主张学术独立与教育自由,与籍制思想的专制主义发生冲突。他们认为美国的政治民主可以成为中国的表率,因而期望美国对国民党施加压力,推动中国尽早结束一党专政,走上民主化的轨道。他们在罗斯福死后对美国是否会改变对华政策表示担心,但他们宁愿把赫尔利、魏德迈的扶蒋看作是个人的行为。最后,正是美国的扶蒋政策使反美情绪占据了这些知识分子美国观的主导地位。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王建朗分析了司徒雷登与危机中的国民政府的关系,指出,司徒雷登虽然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但他在观察中国问题时还是带着一个外国人常有的隔膜感,比如他不能深切了解中国的军队与政治的关系。他孜孜不倦地劝导国民政府进行改革,希望通过剧烈的改革来挽救国民党政权,但对于这样一个专制腐败的政权,民主改革只会起促其分崩离析的作用。南京大学任东来对1946至1949年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缘起、成立、建立和活动,以及有关顾问团的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50年代的中美关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陶文刽指出,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印支问题和平解决到1954年至1955年春的台海危机,从1955年4月的亚非会议及随后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到1958年下半年的第二次台湾危机,中美关系经历了缓和一紧张一又缓和一又紧张的两个周期。这两次缓和都是由于中国方面主动努力,采取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政策。而两次紧张都是由于台湾问题。但在危机时期,中美双方领导人也部谨慎地避免任何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南京大学蔡佳禾在论文中披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企图利用国民党李弥残部进行秘密战这一鲜为人知的事实,指出,这是杜鲁门政府敌视新中国政策的必然发展,美国的政策就是公开的对外活动必须由不公开的活动来补充。出于强烈的反华情绪,美国情报官员错误估计了李弥残部的力量,结果,这一失败的秘密战计划非但没有对新中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反而损害了美国自己同缅甸的关系。 研究中美经济关系的论文集中研究了中美贸易和美国在华投资。 中山大学段小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美贸易作了考察,指出,美国凭借其门户开放政策和不平等条约特权扩展在华贸易,这种贸易对中国经济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百,它使中国弱小的民族工业受到排挤;另一方面,它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人对洋货进口的传统的抗拒心理,中国人对铁路和实业设备的进入也越来越宽容;美商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知识。 华中师院高明振回顾了1949至1989年中美经贸关系从完全中断到恢复及正常发展的历史,指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矛盾摩擦还会逐步增多,在摩擦中前进将是今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复旦大学胡涵钧研究了1972至1995年的中美贸易状况,具体探讨了当前影响中美贸易的一些主要障碍:关于贸易逆差问题、论文指出,双方统计口径的不同是可望得到解决的,而双边贸易出现差额则是正常现象,中国商品(特别是资本含量和技术含量低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美国又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和武器的出口,这些都是造成逆差的原因,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作者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美国应当在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现有规定中,作出一些特殊安排,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复旦大学汪熙和张耀辉研究了1980至1994年的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指出这种投资的七个特征:增长快(在华有投资的150个国家和地区中现居第3位)、地区分布广(在大陆的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投资)、行业分布宽(涉及基础工业,重化工业、轻工业、旅游及服务业等)、规模大(单个投资项目远大子外商平均投资项目)、技术管理水平高、效益显著(95%以上项目较成功)。论文并说,要吸引更多的美资,中国应当在下列方面继续改进完善:一、法令要周金,政策要有稳定性;二、要加大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力度;三、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四、加强高科技产业的配套优势;五、保护知识产权。 中山大学曾志对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美国与中国关税自主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在20年代,美国为了抵制日本势力的膨胀,防止苏联在中国扩张影响,并且在革命运动的迫使和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了在华协定关税来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了让中国顶住日本,美、英两国与中国订约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特权,其结果,美国人取代英国人成了海关税务司。1946年《中美商约》的签订,使中国关税主权得而复失。 在关于中美文化关系的探讨中,南开大学王立新、南昌大学龚淑林、广州师院何大进的论文研究了在华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他们认为,传教士是西方侵华大军的一部分,他们是根据不平等条约赋予的权利来到中国的,有的传教士还直接参与了一些侵略活动;但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他们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报业和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们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开眼看世界\对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也都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他们来华的目的是传教,他们在传入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时又搀杂了宗教教义,对晚清中国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总之,对传教士在华活动要客观地多方面地进行考察、分析,避免作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结论,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中山大学梁碧莹对新教传教医生嘉约翰作了个案研究。嘉约翰1854年到广州,1901年在广州去世,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他开设诊所,为中国病人诊治内外科疾病、动外科手木、创办医学杂志、翻译西医西药书籍、开办学校,培养中国医学人材,在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罗荣渠在谈到美国对中国现代化作用时指出,在思想文化方面,美国起了比较独特的作用。美国向中国输入的价值观念,为中国知识分子反传统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美国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了较大作用;从美国引进的科学主义和科学实证方法,对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长期的影响。具体到美国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关系,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南开大学罗宣的论文正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个案研究。作者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几个方面:教育宗旨由忠君爱国转变为强调健全人格和共和精神;采取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主义的新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杜威式实验学校纷纷成立;等等。论文还阐释了杜威的学生和追随者的实践活动,分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缺陷及其在中国的困境。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资中药依据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等有关资料,对基金会从1914年至1949年与中国有关的活动进行了考察,包括创办协和医学院和资助其他美国在华医学教育机构,资助一系列重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乡村建设与千民教育,建立和发展美国的中国学,作者指出,这些活动客观上符合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追求,顺应了中国的进步潮流,在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进了积极作用。但基金会在华活动的动力是在美国精英阶层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加西方中心论,而且是美国中心论,这与当时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不管怎样,作者认为通过基金会这种机制散财的效果是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南京大学申晓云对南京国民政府在1932年创设国防设计委员会时延揽和使用留学欧美人才这一历史事实作了阐述。指出,由于内忧外患的加重,使一些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知识界人士开始为中国出路而忧心,蒋介石也需要一个由科技人员组成的全新机构作为智囊团。结果一批欧美留学归国人员参加了这一机构,为国民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出谋划策,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和设计方案的工作。 美国是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汪朝光考察了1895至1949年半个多世纪中的这种影响后指出,在多数时间内,中国对美国电影的批判有一种泛政治化的趋向。但不论对美国电影采取什么态度,中国电影从业人员,包括左翼影人,实际并不排斥美国电影的艺术技巧与方法,这样又在无意识问拓展了美国电影的空间〕上海电影学院的仇华飞肯定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同时指出在30年代中美两国电影的主题完全相反,美国电影尽量搬弄一节麻醉的、享乐的表现手法,铺张华丽,极生色之娱;中国电影却趋向描写人间流离颠沛和生活痛苦,表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与半殖民地国家恰恰相反的审美价值。 北京外国语大学梅仁毅对美国《时代》《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2至1994年中关于中国的报道作了调查,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是这三家刊物关注的重点,这三家刊物关于中国的报道中,比较客观全面的文章约占1/5,约占半数的报道不同程度失实,甚至严重失实。 南开大学冯承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美国信息社会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作者指出,钱学森的五次产业革命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信息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发展信息产业是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道路。一方面,我们在这方面要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工业较发展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关于收取1996年、1997年学会会费的通知 中华美国学会及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从即日起开始收取1996年和1997年会费,金额不变,每个团体会员100元/年,两年200元;中美关系史学会个人会费为每位10元/年,西年20元; 1995年底入会的会员,请交三年会费。联系人:高英东。 汇款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邮政编码: 100732 银行信汇:中华美国学会(收款单位) 开户银行:北京工商银行玉府井分理处 帐号: 144256一33 重要启事 自1996年2月10日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将迁往新址,中华美国学会秘书处随同搬迁。各种邮件、汇款务请寄往如下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四张自忠路3号东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原来的电传号不变,仍为:5138263,其它电话容后告。 -------------------------------------------------------------------------------- 返回学会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