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作 者: | 何兴强 | 关键词: | 美国经济 |
书 名: | 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 成果形式: | |
合著者: | 黄平 王玮 周婧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05-20 |
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黄平 何兴强 王玮 周婧 来源: 《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美国蓝皮书(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本文链接:http://www.cssn.cn/news/644534.htm 作者简介:本报告由黄平负责总体框架的设计并撰写前言、结论和全文的定稿,何兴强、王玮分别起草第一、第二部分。本报告的资料收集由周婧、谢蕴负责。 内容提要:本报告从“综合国力”的角度,利用一些已经发表的关于近十年来美国力量变化的数据和指标,来给出一个关于美国力量变化的描述。这些数据和指标涵盖了美国经济、社会、人口、政治、科技、教育、军事、能源、环境等几个主要方面,着重于综合国力中的“硬件”。本报告亦从横向方面,比较了美国与欧盟、日本、中国以及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在上述各方面的表现,试图表明美国力量在这十年间的相对变化,从而给出一个关于近十年来美国力量变化的比较全面的描述。 关 键 词:综合国力 美国力量变化 与欧俄日中印的比较 跨入21世纪以后,美国受到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美国国内外关于其地位衰落与否的讨论也随之增加。 本报告拟从“综合国力”[1] 的角度,用一些已经发表的数据去看待美国力量变化问题,而不直接讨论美国是否已经“衰落”,更不把“美国是否衰落”作为一个主观偏好的选项。 应该说明,观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还需要:(1)比本报告更综合的数据支撑,这是应该在今后的跟踪过程中逐步完善的;(2)比本报告更长的时间跨度,这是应该也可以在今后的观察中逐渐拓展的[2] ;(3)比本报告更广阔的视野,而不只是目前这样选取有限的几个国家或个别地 区来加以比较;(4)进一步纳入一些尚不能用数据说明的重要纬度,例如制度纬度、文化纬度和错综复杂的历史维度,尽管这无疑将使问题变得复杂得多。 所以,本报告仅仅是一个描述(而不是分析!)美国的综合国力变化的初步的尝试,期望能够对已经并将继续展开的有关讨论有一定参考。 一 美国十年来的变化 1990年代初期,随着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也随之开始调整其国际战略。由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美国又将“反恐”当成维护其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并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此后国内安全局势逐渐稳定,但随着2007年夏天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美国经济也陷入了新一轮的危机之中。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美国的经济社会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国的地位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1. 美国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 美国是个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美国的国土面积(不包括内陆水体、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为916.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俄罗斯为1637.8万平方公里,中国为932.7万平方公里)。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字显示,美国人口为3.087亿,居世界第三,比2000年的2.814亿增加了9.71%。美国的森林面积为30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为33.1%,居世界中游;可耕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18.6%,人均可耕地面积0.6公顷,居世界第五,仅次于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与中国、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当,次于巴西(世界第一)和俄罗斯(世界第二)。美国2007年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9199立方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11立方米,但 远落后于许多处于热带雨林地带的国家,如巴西、厄瓜多尔等。[3] 美国能源资源丰富。2009年,美国探明石油储量为191亿桶,居世界第12位,产量为914万桶/日,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三;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4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产量为2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2008年,美国煤炭储量为2605.51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7.5%,居世界第一;2009年煤产量为10.7亿吨,居世界第二。电力方面,美国2009年净发电量4.1万亿千瓦时,总电力消费量3.9万亿千瓦时,总装机容量1.01万亿(1010GWe)瓦特,均居世界第一。美国总体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2008年的数值分别是73.4个quadrillion BTU[4] 和99.5个quadrillion BTU。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美国2009年使用石化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4亿公吨,居世界第二。2007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3公吨,居世界前列,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和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但低于许多富有中东产油国,如卡塔尔、巴林等国。[5] 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在一些重要指标方面居世界前列。2008年,美国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为2.3亿,居世界第二;每100人国际互联网接入人数为75.8,居世界前列,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当;每100人固定宽带互联网接入人数为24.02人,与德国、日本相当,次于一些小型发达经济体。2008年,美国每千人拥有机动车为820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第一;人均耗电量为13638千瓦时,仅次于加拿大以及一些小型发达经济体如挪威、冰岛、瑞典等。2008年,美国铁路总公里数达22.7万,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世界第二的俄罗斯铁路总长为8.4万公里);航空运输量为905万架次,高居全球首位,比排在第二的中国的185万架次高出许多。2008年,美国的货柜吞吐量为4034万TEU(20英尺当量单位),居世界第二。[6] 2. 美国的经济总量 经济是观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最重要纬度,尽管经济本身也包含许多变量,其中有的未必是“国力”的有效指标。 过去三十年来,美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基本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从绝对数量来看,2009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美国GDP总量为14.119万亿美元,相当于分别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日本、中国和德国的总和。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字,2009年美国GDP是负增长,而2010年美国GDP实现了正增长,以现价美元计算的美国GDP2010年达到14.6604万亿美元。最近十年间,美国经济实力总体上增长了不少,增加了4.2万亿美元,从2000年的9.8988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119万亿美元,其中仅2006到2008年这两年间就增加了1万亿美元。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美国的GDP总量30年间增加了11.5755万亿美元,从1979年的2.543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119万亿美元。[7] 从人均GDP来看,2009年,美国以发达国家中居首的人口数字(3.07亿)获得了45918美元的人均GDP成绩,排名全球第九。如果考虑到排在前面的八个经济体皆为小型经济体(从第一到第八分别为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瑞士、丹麦、爱尔兰、荷兰、阿联酋),美国的人均GDP在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体中处于第一。美国人均GDP在2000-08年间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如图1所示)。尽管如此,美国2009年的人均GDP还是比2000年高出1万美元。[8] 而2010年随着美国人口普查得出关于美国人口的最新数据,以及2010年美国GDP总量增长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美国的人均GDP达到了十年来的新高。 图1:2000-10年美国人均GDP变化情况(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2000-09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2010年数据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2010年GDP总量和美国统计局提供的2010年美国人口数字计算而得。 如图2所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数字,从1980年到2010年,美国GDP占世界GDP总和的比重从24%下降到20%。根据世界银行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可变价格计算,美国GDP占世界GDP总和的比重要高一些,但变化的趋势基本上是一样的。从1981年到2009年,世界银行的数字显示,美国GDP占世界GDP总和从27%下降为24%。如果从最近十年的数字再来看美国的经济实力,就会发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实力的总体水平在持续下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数字,美国GDP占世界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23.627%下降到2010年的20.218%。根据IMF的预测,到2015年,这个数字还会下降到18.361%,15年间将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按照世界银行可变美元价格计算,这个数字则从2000年的30.733%下降到了2009年的24.284%,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十年间下降了6个百分点。 图2:美国GDP占世界总量份额变化情况(1980-2010年) 资料来源:购买力平价数字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in Maps-October 2010 Database,其中2011年和2015年数字为IMF预测数字:现价美元数字根据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计算而得,这里只计算了1981、1990、1996以及2000-2009年的数据。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最近十年,美国的名义GDP和实际GDP基本上保持着平稳的增长(如图3所示),然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却使得这种增长中断。基于200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十年中美国的GDP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82%,其中从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的实际GDP增长平均到达2.6%。可见,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增长率影响非常大。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字,2009年美国实际GDP的增长率为-2.6%。但是,2010美国GDP实现了正增长,比2009年增加了2.9%。 图3:1980-2010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1980-2009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2010年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national/gdp/2011/txt/gdp4q10_3rd.txt 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 过去三十年中,美国的实际GDP的增长率都保持着一个平稳的增长,除了1980、1982年和1991年有负增长之外,大部分年代都保持在3%左右的增长率,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4%。如果分段来看,最近十年间美国GDP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是明显的。1980到1989 年十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2.58%,1990年到1999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21%,而近十年的增长率则为1.82%。 3.国际收支状况和外资流入量 美国近十年来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高居世界各国首位,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出口量,与中国的出口量相当。[9] 在奥巴马政府促进出口的战略下,2010年美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比2009年有所增加,达到1.8万亿美元。进口方面,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进口,十年间其进口量从2000年1.5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6万亿美元,同样超过整个欧盟的总和,并远远超过日本和中国的进口量。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进口下降到将近2万亿美元,2010年有所增加,达到2.3万亿美元,仍然是世界最大进口国。[10] 美国如此高的出口总额下,其出口依存度并不大,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近十年来美国的出口依存度平均保持在10%左右,只有2008年和2010年超过12%(如图4所示),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一直保持在最低行列;从整体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来看,十年来美国平均保持在2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2008年超过30%。[11] 图4:2000-10年美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贸易逆差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2000-2008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2009年-10年数据分别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census.gov)和美国经济分析局(www.bea.gov)发布的数字计算而得。参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Press-Release/current_press_release/ft900.pdf;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national/gdp/2011/txt/gdp4q10_3rd.txt 美国在国际收支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高额的国际贸易逆差,相比其出口量,美国的进口量要大得多,这导致了美国近十年来其国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贸易赤字已经从2000年的382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104亿美元,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减少到3864亿美元,2010年又有所增加,达到4957亿美元。如果细分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中,如果只计算货物贸易,则逆差还要高一些;而美国的服务贸易则十多年来一直是顺差。美国贸易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相应地在十年里一直增加,从2000年的3.84%增加到了2008的4.94%,最高值2006年时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74%,只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下降到2009年的2.74%。[12] 2010年又有所增加,达到3.38%。 一些学者认为,美国90年代以来的巨额贸易逆差反映的不是美国的经济危机,相反,反映了美国经济非常强劲的表现,体现了美国经济活力和旺盛的国内需求及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13] 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成因是多年的经济平稳增长旺盛的社会总需求以及美国社会一直以来的低储蓄率。美元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以及全球美元化的趋势使得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变得可持续,其贸易逆差所带来资金流出并没有成为大问题,顺差国所获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又重新流回美国。 然而,随着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国际资本对美元信心不断减弱,美元持续贬值,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越来越难于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持续性也开始成问题。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失业率大幅上升,巨额贸易逆差在美国国内被相当程度上政治化,许多国 会议员和利益集团将此解释成为是美国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这成为了美国2009年以来进口下降、保护主义上升的重要背景。 在吸引外资方面,以现价美元计算的美国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量(BoP)近十年间基本保持着世界第一。只是“9 •11”恐怖袭击给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造成了很大影响。2000年的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为3213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一年,国际直接投资纷纷转移到更为安全的欧洲国家,美国外国直接投资2002年下降到843亿美元,远低于当年排在第一的德国的5000多亿美元,2003年下降到638亿美元的新低,直到2004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才恢复到1460亿美元,重新回到世界第一位置。此后的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美国外国投资净流入量分别于2432亿美元、2712亿美元和3283亿美元,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则下降到1347亿美元,但也仅仅次于卢森堡居世界第二。(图5) 图5:2000-09年美国吸收外资总额(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近十年来,除了受到“9•11”恐怖袭击影响,少数年份下降到1000亿美元以下之外,美国在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居世界第一。可以说,美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吸引着世界上最多的直接投资。如果再往前看十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也一直保持为世界第一,其中1990年到1996年,每年的数字均保持在几百亿美元,1997年开始超过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了2894亿 美元。[14] 4.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 政府债务是政府在某一特定日期欠他人未偿还的直接定期合同债务的全部存量,它包括国内和国外债务,具体来说就是一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如图6所示,美国政府的债务十年间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3.395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7.561万亿美元。2009年以来,为了应付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投入了巨额开支,政府债务在2010年6月迅速突破了13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是衡量一国财政运作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一般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达60%或者90%作为警戒红线。[15] 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从2001年33%增加到2008年占到54.6%。2010年由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而进行的大规模投入,这个比例迅速增加到90%。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同样是衡量一国政府财政状况的重要标准,3%的比例是各国普遍设定的经验“红线”。自从小布什上台执政以来,美国政府财政状况开始由克林顿政府时期创下的预算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的下滑以及“9.11”恐怖袭击以来“反恐”和国家安全开支的迅速增加应该是财政赤字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但基本上也一直控制在3%的警戒比例左右。2008年开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刺激经济复苏,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财政赤字迅速扩大,2009年已经突破了10%。 图6:美国政府债务率、赤字率(2001-2009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国家债务占GDP的比例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是评估一国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指标。2008年以来的巨额国债和财政赤字已经成为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之一。美国国会共和党人已经将削减财政赤字作为其主要目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里也将削减财政赤字纳入了其议程。实际上,随着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迅速扩大,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开始出现就预算赤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互相指责对方应为两年来迅速扩大的财政赤字负责。围绕2011年以及2012年财政预算法案的较量,共和党人批评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预算案将增加财政赤字从而要求削减预算规模,而白宫及民主党人则认为共和党人要求的支出削减规模远远高于他们认为的合理水平,双方的争议已经再次使得美国联邦政府面临由于国会不批准白宫提出的财政预算案而关闭的窘境。进入2011年,随着美国债务总额随时可能突破国会规定的近14.3万亿美元的上限,双方的争议会更加严重。 5. 就业状况和物价水平 如图7所示,美国的失业率从2000年到2008年保持在4%到6%之间,从未超过6% ,失业率处于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从最近二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1990年代的前几年,美国的失业率比较高,达到7%左右,随着美国新经济发展,失业率降低到了可承受的范围。2009年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显 现,美国失业率窜升至9.3%,失业问题变得严重,并连续两年居高不下,2010年更是高达9.6%。于是,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成为了2009年开始执政的奥巴马政府议程上的头号国内问题,该问题占据了奥巴马政府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并影响了其它国内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实施。 图7:美国失业率(1990-2010年) 资料来源:1990-2009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http://data.bls.gov/),其中2011年只包括1-3月的数字。 从反映物价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看,美国十年来都将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保持着基本稳定。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同样影响了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2009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率降到了-0.36%,这表明,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国内民众消费支出大为下降,美国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问题(见图8)。 图8: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1990-2011) 资料来源:1990-2009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2010-2011年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http://www.bls.gov/data/),其中2011年只包括1-2月数据。 6.人均国民收入和收入差距 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GNI)[16] 同其人均GDP一样,十年来在发达经济体中一直处于前列,低于卢森堡、挪威、瑞士、丹麦以及列支敦士登等小型经济体,而在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中则名列第一位,高于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十年间,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2000年的34890美元增至2009年的46360美元,增加了1万多美元(如图9所示)。 图9:2000-09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408,[17] 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属于较高的,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国家,属于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 7. 进口能源依存度 美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尽管国内能源产量很大,但巨大的经济规模使得美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近十年来,美国的能源净进口量占能源使用量的比例一直维持着27%-30%的水平(如图10所示)。从1973年以来,面临国际石油危机带来的石油供应中断的现实威胁,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在采取措施试图减少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然而,几十年下来,美国的石油独立或者说是能源独立仍然没有取得进展,相反,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却还在加强。这使美国经济乃至美国外交政策受到很大牵制。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方面的一个重大措施是发展清洁能源,力图提高美国清洁能源或称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在能源使用总量的比例。近十年来,美国可替代能源和核能在能源使用总量的比例保持在10.6%-10.9%之间,低于法国、日本、加拿大以及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图10:美国近十年进口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含核能)占能源消耗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8. 科技发展和教育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为一国的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保障。从各国研发投入、技术持有、创新能力、专利数量、知识产权保护状况、高等教育、教育支出等多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美国在以上多个指标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在研发上的投入最近十年来基本保持在占其GDP的2.6%左右,在发达国家中处于前列。从绝对数量来看,美国在研发上的投入长期以来高居世界第一,2000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680亿美元,2006年更高达3400亿美元。 从版权与许可费的收入来看,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从2000年到2009年,美国此项目收入从432亿美元增加到近900亿美元,十年间一直遥遥领先于居于第二位的日本和德国;在居民专利申请量方面,美国居民申请专利的数量也一直在增长,从2000年的16.5万项增加到2009年的23万项,2005—2009年五年间每年平均达22万件,十年间一直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 从发表的科技期刊文章的数量来看,十年间美国也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援引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年度《科学技術白書》的统计数据,美国人在1988年发表科技类文章192730篇,四倍于排在第二位的英国,三十倍于排在第十五位的中国。到1998年,美国人发表科技类文章210357篇,三倍于排在第二位的日本,十倍于排在第九位的中国。到2008年,美国人发表科技类文章275625篇,比 排在第二位的中国(104157篇)高出近两倍。[18] 此外,美国学术论文的相对“被引证度”居世界之首,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居多年来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表1:美国科技发展水平各项指标增长情况(2000-2009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从7个方面对一国或经济体的技术创新力量(innovation)做出评估并排序。美国除“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研发费用”的排行在第6位之外,其他5个方面,即“科研机构的质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供给”、“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专利数量”和“大学院校与产业之间在研发上的合作”的排行,都在前5名之内,尤其是“大学院校与产业之间在研发上的合作”的排行更是居世界之首。 教育方面,美国近十年的教育支出增加了近一倍,从2000年的545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9720亿美元,绝对数字是世界第一。不过,从教育支出占政府开支以及国内GDP的比例来看,美国这方面的数据并不突出。美国教育支出占其GDP的比例近年保持在5.5%左右,占政府开支的数额近些年则保持在14%左右。[19] 近些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落后于世界主要大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美国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都不高,排名分别在全球79名和45名。教育系统质量的排名以及数学和科学教育的质量也都不出色,分别排在第26以及第52名。从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颁布教育改革法案,试图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重建教育评价系统。其目标是为了保持美国的未来竞争力。 9. 军费开支和军力发展 2009年,美国的军费开支达到6610亿美元,占到全球军费开支的43%,相当于排名世界第二至世界第十五的14国军费开支的总和。从2000年到2009年,美国的军费持续增长,共计增长了75.8%,人均军费开支达到了2100美元,居各国之首。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十年间也一直在增加,从2000年的2.96%持续增加到2009年的4.68%。[20] 美国现有的核武器数量仍然巨大。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FAS)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合作统计的数字,截止到2002年,美国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为6196枚,其中洲际导弹1700枚,潜射导弹3120枚,战略轰炸机携带弹头1376枚;发射装置1054个,其中洲际导弹发射架550个,潜射发射装置432个,战略轰炸机72架。根据小布什政府2001年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2007年的目标是战略核弹 头数量削减到3820枚,发射装置削减为958个;根据美国和俄罗斯2002年5月签署的《莫斯科协定》,到2012年,美国战略核弹头要削减到3556枚,发射装置削减到958个。[21] 2010年底美国参议院批准美俄两国新达成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后,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科学家在《原子能科学家公报》发布数字,估计2011年美国实际布置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为1968枚,发射装置为798个,到201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将为1790枚和798个。[22] 太空探索能力方面,美国大大领先于其它国家。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统计的数字,近十年美国每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均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十年间总共发射258次,平均每年近26次。其中50%以上为商业卫星用途,三分之一为军事用途,余下分别为政府提供气象和海事等服务以及民用。[23] 美国可资利用的卫星总数超过了其它国家。 武装力量方面,美国一直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30日,包括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空军在内的美国武装力量共计161.1211万人,其中本土及准州驻军113.7235万人,海外驻军29.7526万人,部署在伊拉克和和阿富汗的部队分别为80650人和95800人(包括了部署的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士兵)。近30万的海外驻军分布在全球150个国家,其中驻军人数超过100人的国家有25个(不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在内);驻北约国家军队共77882人,部署在太平洋战区的军队共50087人。近30万驻军中有19773人部署在游弋于海上的舰艇上。[24] 军事基地方面,根据五角大楼发布的《基地结构报告》,2010年美国共有军事基地4999个,其中海外军事基地662个,其余位于本土和准州。在662个海外军事基地中,大型基地20个,中型基地12个,小型基地570个,其它基地60个;以国家来看,662个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在38个国家,主要集中在德国(218个),日本(115个)和韩国(86个);以军种来看,陆军276个,海军116个,空军245个,海军陆战队25个。[25] 近年美国海外基地处于调整中,数量基本保持在600-800个左右,2005年海外基地737个(大、中、小基地分别为16、22、699个),2007年为823个(大、 中、小以及其它分别为14、20、742、47),2009年为716个(大、中、小以及其它分别为13、19、620、64)。[26] 因此,美国近些年保持着700个左右的海外军事基地,近30万海外驻军(不包括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部队),军事存在遍及世界各地。随着“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反恐”战争的进行,美国军事开支进一步增大,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的进行使得美国的军事存在侵入中东和中亚地区。美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其全球军力部署调整计划(Global Posture Review),这被认为是冷战后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战略调整。此次调整的目的旨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灵活性,改变传统的海外军事部署形式,即在全球多建立一些小型的可供美军进行机动部署的军事基地,以便在其全球“反恐”战争中稳操胜券,应对在亚洲发生的全球力量重组,在保持与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发展与东欧、非洲以及部分中亚国家的关系。 10. 人口变化趋势及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发展范式,它将发展不仅看作是收入的增加,而且将其定义为创造一种人们能够根据人本身的需要和利益来发展自身全部潜力并进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生活的环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开始出版全球人文发展年度报告。目前,评价一国人文发展的指标包括社会进步、经济、效率、公平和公正、民众参与和自由度、可持续性、安全七个方面。[27] 美国的人口数量多年来一直居发达经济体首位。人口增长方面,十年来基本保持1%左右的增长率,最近几年增速稍微放慢。其中,美国仍然保持着发达国家经济体中吸引外国移民数量的第一位,十年来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基本保持在100万人左右,只是“9•11”恐怖袭击后的2003-04年下降到70-90万人左右,此后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2006年达到126万人,2010年达到104万人。 表2:美国人口及人文发展各项指标(2000-2010年) 资料来源:美国UNDP人类发展指数排名: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0/ 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人数:http://www.dhs.gov/files/statistics/publications/yearbook.shtm 美国人口总量及增长率:http://www.census.gov/popest/states/tables/NST-EST2009-01.xls *: 除2000、2010年数字是根据该年美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字之外,其余年份数据为美国统计局估计数字。 二 一些比较和分析 前文描述了十年来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国力变化情况。下面从比较的视角来看美国相对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经济社会状况,以求为探讨美国力量的相对变化提供参照。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总体实力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强的。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各自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1.生态承载能力和能源依赖度 资源投入是维持社会生产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源自给能力构成一国自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自然资源不仅包括石油、矿石、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也包括森林、湖泊、耕地等可重复利用资源。当前时代面临的资源问题并不局限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人类以超过资源再生速度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资源被也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绿色增长方式开始影响经济政策选择时,生态环境的优劣成为决定21世纪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报告将生态承载能力(biocapacity)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项指标。它测度的是通用技术条件下为人类活动提供自然资源或吸收废弃排放的土地和水域的总面积。[28] 按照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10年度报告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生态承载能力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巴西、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和法国。[29] 从总生态承载能力(total biocapacity)上看,美国仅次于中国,远超过法、德、英、日、意任意一国,甚至超过这些国家的总和(如图11所示)。另一方面,美国的生态需求(ecological footprint)也仅次于中国,并超过法、德、英、日、意各国的总和。 图11:生态承载能力比较(单位:百万标准公顷) 数据来源: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10. 考察一国的生态承载能力,就不能不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从人均承载能力 (Biocapcity per person)看,俄罗斯处在领头羊位置。美国和法国拥有高于欧洲平均水平(2.89)但低于北美平均水平(4.93)的承载能力。德国的人均承载能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78),但低于欧洲平均水平。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的人均承载能力高于亚洲平均水平(0.82),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和印度的人均承载能力低于亚洲平均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一国对资源的需求,除了通过国内生产来满足外,还可以通过国际进口的方式来满足。以人均进口量为标准,美国(0.01)和中国(0.03)大体处在同一水平,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德国(0.36)和法国(0.74)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高;日本(1.18)、英国(1.51)和意大利(1.91)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性最高(如表3所示)。 表3:资源-能力的人均情况比较(单位:标准公顷) 数据来源: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10.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在这里,本报告还特别关注了各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一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越高,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有可能受到制约。美、日、欧发达国家整体上不如俄、中、印新兴经济体,但美国的情况好于欧盟和日本(如图12所示)。其中,只有俄罗斯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进行大量的能源出口,其出口量大致相当于国内使用量的60-80%。在2000-09年间,日本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并未减弱,事实上还缓慢上升了。相反,欧盟在此期间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53.2%下降到了2009年的45.2%。十年间,美国、中国、印度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都有小幅上升,但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明显低于印度和美国。 图12:能源出口占能源总消耗的比例 资料来源:http://www.census.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http://data.worldbank.org.cn;《中国统计年鉴》。 2.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时高居世界榜首,在总量上高于欧盟、日本和中国。到2003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此后,欧盟一直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排行榜的首位,美国居次席,再后是日本、中国。观察2000-09年间的世界经济情况,可以发现美、欧、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自占全球总额的比例有较大的变化,其经济地位的变化由此也略见一斑(如图13所示)。从绝对规模看,美国和欧盟构成了国际经济领域真正的“第一梯队”,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都超过了日本和中国的总和。日本和中国处在“第二梯队”,各自的经济规模超过俄罗斯和印度之和。 图13: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http://www.bea.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中国统计年鉴》; http:// worldbank.org/。 另外,2000-09年间,美国相对于欧盟的总量差距在缓慢扩大,而相对于日、中的总量优势也依然在缓慢扩大(如图14所示)。就中国而言,它在2000年时相对于美国的差距为87530. 24亿美元,这一差距在2007年扩大为107802. 39亿美元,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该差距缩小为2009年的91342.7亿美元。按照IMF的预测数据,2010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为88790亿美元,2011年为87350亿美元。 图14:美国与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比较(单位:10亿美元) 2000-09年数据来自http://www.bea.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http://data.worldbank.org.cn;《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年数据来自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判断标准,美国不仅领先日本和中国,也领先于经济总量更大的欧盟。在这里,本报告列出了十年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倍数情况。[30] 从大的趋势看,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从2000年小幅领先于美国变成小幅落后于美国。[31]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中国十年中成功地将差距由37倍缩小为10倍。俄罗斯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由2000年的20倍缩小为5倍,印度则从接近80倍缩小为40倍以下(如图15所示)。 图15: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人均GDP比值 2000-09年数据来自http://www.bea.gov; http://www.stat.go.jp; http://data.worldbank.org.cn ;《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年数据来自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3. 人均国民收入 从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看,美国、日本、德国在1990年的排名中分列前三;美国、法国和日本在2000年分列前三;美国、英国、德国在2008年分列前三(如表4所示)。与日、德、法、意、英等国此起彼伏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美国一直都处在榜首位置。俄罗斯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40%,2000年时下降为相当于美国的21%,2008年虽上升为相当于美国的33%,但仍然低于1990年水平。总体来讲,在1990-2008年,美国和英国实现了人均国民收入翻倍的增长,增速高于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先降后升的俄罗斯。相对来讲,中国和印度的增速更快,而中国的表现更为突出。 表4: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单位: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 4.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资流入 在2000-09年间,美国、欧盟、日本出口总额分别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维持在一成左右(如表5所示)。从国际收支盈余看,美国贸易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84%下降到了2.74%。从2000-09年间的情况看,美国、欧盟、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低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与后者的“出 口导向型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美国、欧盟和印度的表现稍逊于俄罗斯、日本和中国。 表5:外贸依存度和国际收支情况比较 2000-09年数据来自http://www.bea.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年数据来自: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看,美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2000-09年间,美国在任何单独年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都高于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见16)。通俗地说,利用外资的额度反映了一国“借鸡生蛋”的能力,在这方面,美国依然处于领先位置。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外资规模除了反映一国的投资环境外,也能反映出国内投资水平。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私人储 蓄开始小于私人投资,国内储蓄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总的投资需求。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 图16:各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http://data.worldbank.org.cn 5.物价水平与就业状况 从物价水平看,美国和欧盟的消费者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32] ,在2000-10年间一直都控制在4%的合理范围之内,大致维持了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如图17所示)。简而言之,美国和欧盟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既没有俄罗斯、印度的通胀压力,也没有日本通货紧缩的压力。 图17:消费者价格指数比较(%) 2000-09年数据来自http://www.bls.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年数据来自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从就业水平看,尽管美国在2000-08年间失业率从未超过6%,但从2009起连续三年接近或超过9%。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当前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我们还可以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的失业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美国失业率在2000-08年间一直低于欧盟和俄罗斯的失业率,但2009年失业率超过了欧盟和俄罗斯(如图18所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欧盟在2010和2011年度的失业率将重新超过美国。同日本相比,美国的失业率除了在世纪初头两年稍低以外,在此后一直高于日本。同中国相比,美国的失业率始终高于中国。[33] 图18:各国失业率(%) 2000-09年数据来自http://www.bea.gov;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www.stat.go.jp; http://data.worldbank.org.cn/; 《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年数据来自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6.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 政府债务是一国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一国财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2000-07年间,美国一直将这一比例维持在三成半上下,但2008年突破了40%,2009年则进一步突破50%,2010年更是超过了90%(如图19所示)。 图19:政府债务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http://stats.oecd.org; http://data.worldbank.org.cn/;《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为估算值。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在2008年突破了通常所说的警戒线(3%),2009年更是达到或接近1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的赤字率在2010年虽有所回落但仍然接近7%,甚至到2011年也会超过5%(如图20所示)。相比较而言,欧盟赤字率虽在2009、2010两年超过4%,但在2011年将回落到稍高于3%;日本将维持4%的赤字率;中国在这方面相对更好,始终将赤字率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图20:各国财政盈余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IMF: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7.军事力量 在2000-09年间,美国军费支出不仅在绝对数额上超过德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诸大国之和,而且,其军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2000年不到3%的比重,提高到了2009年接近5%的比重(如图21所示)。比较而言,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俄罗斯达到过高于或接近于美国的军费支出比例。印度多年来一直维持了3%左右的军费支出,在多数年份高于英、法这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军费支出比例。中国的军费支出比例一直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最低的,长期以来大体与意大利持平。受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和德国的军费支出比例相对低一些。 图21:各国军费支出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http://data.worldbank.org.cn 太空探索能力是一国科技水平和运载投送能力的综合体现。忧思科学家联盟的统计显示,2000-10年间全球范围内发射卫星总数为651颗。本报告分年度列出了美国、俄罗斯等九国单独发射卫星的次数(如表6所示)。[34] 在这期间,美国在任何单一年份单独发射卫星的次数都高于俄罗斯、中国、法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在2000-07年间,美国每年发射卫星的次数占九国总和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2左右,这一比例在2008-10年间下降到1/3左右。综合2000-10年的结果看,美国单独发射卫星的次数大致等于包括中、俄在内的八国的总和。[35] 表 6:2000-10年间各国“单独”发射卫星次数分年统计 * 包括为外国发射的卫星,不包括与外国合作发射的卫星。 数据来源:http://www.ucsusa.org 从新增卫星的用途看,美国有1/3的新增卫星都有军事用途,有1/5是为政府提供诸如气象、海事等方面的服务,有超过1/2是用于商业目的,有近一成是用于民用目的(如表7所示)。 2000-20年间新增卫星中,对美国有军事用途的新增卫星约为中国的5倍;而对俄罗斯有军事用途的新增卫星约为中国的4倍。另外,从卫星的用途看,中国只有1颗卫星承担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俄罗斯有29颗卫星承担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相反,美国则有超过40颗卫星承担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利用卫星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美国和中国优于俄罗斯。但在商用合民用方面,美国领先于俄罗斯,更领先于中国。事实上,2000-10年间,美国新增卫星数超过了“金砖四国”新增卫星的总数。特别在商业和民用领域,美国新增卫星数超过四国总和的一倍。 表 7:2000-10年间新增卫星的用途 * 含外国为美国发射的卫星,以及美国单独发射、合作发射并共同使用的外国卫星 数据来源:http://www.ucsusa.org 8.科技教育水平 在科技领域,美国和日本保持着对中国的巨大优势。[36] 在2010-2011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美国在高等教育、技术持有和创新能力上分列全球第9、第17和第1位;日本在这三项指标上分列全球第20、第28和第4位;中国则分列第60、第78和第26位。[37] 尽管在质的飞跃上中国尚需时日,但在量的积累上中国正在缩小同美国和日本的差距。 在这里,可以比较中美两国科技教育总支出与军费支出的比例关系。[38] 对美国来讲,科技教育总支出相对于军费支出的比值从2000年的1.92下降到了2009年的1.51(如图22所示)。在2000-05年间,中国的科技教育总支出一直维持了四倍于军费支出的局面,但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值开始维持在2.5上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支出在2006年下降了40.7%。经过2007年44.6%和2008年38.4%的增长之后,中国的教育支出才超过2006年并实现18.7%的增长。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提高军事能力的抉择中,中国比美国更侧重强调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图22:科技教育总支出相对军费支出的倍数 以居民注册专利数为例,美国居民注册专利数在2000-07年间一直高于中国,但被中国在2008年超越(如图23所示)。美国居民注册专利数从数倍于中国到被中国超越只用了短短八年时间。日本在居民注册专利上一直高于美国,这一差距在2000-09年间进一步扩大。日本的居民注册专利数在2000年时九倍于中国,但到2009年仅高出中国30%。从注册专利数来看,美国不仅落后于日本,而且还被一直落后于它的中国超越,但一直高出俄罗斯3-4倍,更遥遥领先于印度。[39] 图23:居民注册专利数(单位:万件) 资料来源:http://www.uspto.gov; http://www.jpo.go.jp; http://data.worldbank.org.cn;《中国统计年鉴》。 以年度新增博士人数来看,美国保持了对日本的数量优势,但对中国的数量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如图24所示)。[40] 2002年前印度新增博士人数低于日本,但自2003年起超过了日本。[41] 美国新增博士人数相对于日本新增博士人数的比值从2000年的3.342下降到了2009年的2.995。美国人口规模不足中国的1/4,同时约为日本的2.5倍。不难发现,美国“每百万人中新增博士人数”约为日本的1.2倍,约为中国的4倍。 图24:年度新增博士人数(单位:人) 数据来源:http://www.nsf.gov; http://www.mext.go.jp; http://www.ugc.ac.in。2001-04年中国数据来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9.人口变化趋势和人文发展指数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人口因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总的来说,人口因素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决定着劳动力的充裕程度和消费市场的整体规模;另一方面,它影响着社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社会分配的效率。2000年时,中国人口总量超过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并远超过其中任何一方。印度人口总量仅次于中国,是另一个拥有10亿以上人口的国家。欧盟人口总量为4.8亿,高出美国近两亿,约为俄罗斯的3倍和日本的4倍。到2009年时,中国的人口总量在10年间增长了近7000万,印度人口增长了1亿3000多万,欧盟增加了1000余万,美国增长了2000多万,日本只增长了不足100万,俄罗斯则减少了近450万。 从各方人口增长率来看,印度和美国长期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两国的人口增长率在大部分时间都高于中国和欧盟(如图25所示)。总体上看,欧盟的人口增长率在上升,而印度、美国、中国的增长率则在下降。[42] 对日本和俄罗斯来讲,持续多年的人口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又一直高于欧盟,更高于持续负增长的日本。相比较而言,日本和俄罗斯则面临人口萎缩的压力。 图25:各国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http://data.worldbank.org.cn。 考察各方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发现,日本和欧盟面临的老龄化压力最大,俄罗斯和美国次之,中国和印度最小(如图26所示)。当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反映着一国医疗卫生水平的高低。2000-09年间,日本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最高,欧盟和美国的发展水平紧随其后,而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图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数据来源:http://www.census.gov; http://www.stat.go.jp;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http://data.worldbank.org.cn;《中国统计年鉴》。 从综合性指标来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采用人文发展指数(HDI)衡量一国在健康长寿、教育普及、生活体面这三个基础指标上取得的进展。考察联合国开发署年度人文发展报告,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排名在2000-20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在2000-05年间,除意大利排名上升之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的排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2005-2010年间,美国、法国和德国止跌回稳;英国则继续了前五年下跌的势头,从欧盟四强的首席沦为垫底。综合2000-2010年情况看,除德国排名上升之外,其它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比较而言,美国下跌了一个名次,其整体排名依然高于其余诸国。[43] 表 9:各国人文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http://hdr.undp.org 10.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度 国家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民众对国家当前状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国的凝聚力。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0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当前状况的满意度最高,72%的受访者回答“满意”。英国、美国和印度民众对本国“当前状况”相对不满,均有一半以上受访者回答“不满意”。法国、德国和俄罗斯民众对本国“当前状况”非常不满,各有超过70%受访者回答“不满意”(如图27所示)。 图27:2005年民众对本国“当前状况”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http://pewglobal.org/ 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02-08年间,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程度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民众满意度虽有所提高,但2010年又出现了下跌的趋势。法国民众的满意度在2003年达到峰值之后,于2006年跌至谷底,之后虽有所回升,但始终未超过30%。相比较而言,在2002-10年间,中国和印度的民众满意度在持续上升,俄罗斯在2008年持续上升但在2009年后出现了大幅下跌。对比2002年和2010年各国民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和印度的民众满意度有大幅度的提高,日本、德国和俄罗斯有小幅上涨,美国、英国、法国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如表10所示)。 表10:民众对本国发展方向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http://pewglobal.org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本报告从描述的层面提出以下几个简短结论: 首先,美国综合国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也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其变化,尽管一些事变或突变(如苏联和东欧解体、“9•11”事件、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也对综合国力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其次,美国的综合国力变化有绝对值变化和相对值变化之差别,在绝对值(总量)方面,美国在很多方面(如经济总量)还在走高;在相对值(速度、比重等)方面,则是有的在提高,有的在降低或减弱,尽管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降低比较明显。 再次,判断美国的综合国力变化,还需要把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从与欧、日、中、俄、印的比较来看,尽管从短期看许多方面还表现得不十分明显,但在一些领域,确实发生着力量此消彼长的现象。尽管皮尤中心的连续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本国发展方向的满意度在发达国家中偏低且持续走底,但美国自苏联、东欧解体以来,一直保持着总体领先的地位,尤其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目前尚无国家和地区对其构成严重挑战。 第四,从对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力量变化的一般描述、比较层面看,目前尚未出现“几足鼎立”的世界格局。虽然欧盟和亚洲是在美国之后综合力量最强的地区,但是欧盟的整合还在进行之中,本身并没有构成一个国家的力量形态。如果分别观察欧盟相关国家的国家综合实力,无一能与美国匹敌,而亚洲各国(如本报告所列举的中国、日本和印度)更远远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性力量。 最后,在有所变化的领域(其中许多还在发生过程之中,例如金融风暴及其后果),本报告只能列出一些事实差别。由于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还看不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注释: 1 “综合国力”这个概念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与目前美国政府所使用的“巧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巧妙结合)有所不同,而因为其综合性,定义其内涵也很困难。本报告将从其外延角度,根据经济、社会、人口、政治、科技、教育、军事、能源、环境等几个主要方面的相关数据来加以描述,着重于综合国力中的“硬件”(其中许多还并不是国力本身,而只是其基础)部分,并力求简单、明了。 2 按照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这个问题应该从美国的兴起说起,这方面,已有的相关著述(例如阿锐基的《漫长的20世纪》)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 3 以上关于美国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www.census.gov)、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4 Quadrillion等于千的五次方,即1后面跟15个零。BTU为英国热量单位。 5 以上关于美国能源方面的数据分别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美国能源信息署(http://www.eia.gov/countries/country-data.cfm?fips=US)。其中关于美国煤炭的单位为短吨或称美国吨(short ton),一短吨=907.19公斤。 6 以上关于美国基础设施的数据分别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国际电信联盟(http://www.itu.int/zh/pages/default.aspx)。 7 以上数据分别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http://www.bea.gov/national/index.htm#gdp)和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8 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近三十年,即从1980年到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人均GDP的增长率一直超过先进国家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三十年增加了3.38万美元,从1980年12180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5989美元。See Klaus Schwab ed.,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 World Economic Forum, Geneva, Switzerland2010, pp.360-361. 9 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10 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Press-Release/current_press_release/ft900.pdf 11 数字根据世界银行以及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计算而得。 12 以上数据根据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的数据计算而得。 13 如Robert P. Murphy, “Perpetual Trade Deficits Can Be Good”, Mises Daily,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美]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刘琳娜、栾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光铮:《由贸易逆差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6日;余永定:《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评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14 以上关于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额及排名的根据来自根据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15 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如果不超过60%,或者90%,就不会对经济造成损害,在实际操作中,欧盟成立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文要求欧盟各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不超过60%;美国学者Reinhart、Carman 和 Rogoff(2010)的经验研究表明,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长期超过90%就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16 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以前称为人均 GNP)是国民总收入用世界银行图表集法换算为美元除以年中人口数。此处数字由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衡量而得。 17 http://hdr.undp.org/en/media/HDR_2010_EN_Table3_reprint.pdf 18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kagaku_e.htm 19 以上关于美国教育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20 数据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军费开支数据库(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http://www.sipri.org/research/armaments/milex/resultoutput/milex_15 21 http://www.nrdc.org/nuclear/nudb/datab1.asp 22 Kristensen, Hans M. and Norris, Robert S., “U.S. Nuclear Forces, 2011”.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1 67: 66.Available at http://bos.sagepub.com/content/67/2/66.full.pdf+html 23 数据来源于忧思科学家网站:http://www.ucsusa.org/ 24 Department of Defense, “Active Duty Military Personnel Strengths by Regional Area and by Country (309A)”,June 30,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2010/hst1006.pdf 25 Department of Defense, Base Structure Report, Fiscal Year 2010 Baseline, pp.11, 28. available at : http://www.acq.osd.mil/ie/download/bsr/BSR2010Baseline.pdf。大、中、小基地的分类根据基地设备重置价值(Plant Replacement Value)大小,超过或等于17.15亿美元的是大型基地,大于或等于9.15亿美元但少于17.15亿美元的是中型基地,小于9.15亿美元但大于零美元的是小型基地,重置价值等于零美元的是其它基地。 26 Department of Defense, Base Structure Report, Fiscal Year 2009 Baseline,p.23; Fiscal Year 2007 Baseline,p.23; Fiscal Year 2005 Baseline, p. 23. Available at: https://kb.defense.gov/app/answers/detail/a_id/67/~/base-structure-reports. 27 关于人文发展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可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人文发展的介绍:http://hdr.undp.org/en/humandev/。关于评价体系更为详细的介绍也可参见以上网页。 28 用标准化的面积单位计量(global hectare, gha),从而比较不同生产率、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实际价值。生产率高的国家,1公顷土地可折合数标准公顷;生产率低的国家,1公顷土地可能只能换算为几分之一标准公顷。同理,通过这种标准化计量方式,耕地、森林、海洋、沼泽地等不同用途的土地也变得可比。 29 Ewing B., D. Moore, S. Goldfinger, A. Oursler, A. Reed, and M. Wackernagel,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10, Oakland: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2010, p.18. 30 “比值”由世界银行数据计算得出(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31 欧盟情况与此相似,图表中由于与“美日比值”曲线基本重合,故未列出。 32 欧盟数据为HICP指数 (Harmonized Indices of Consumer Prices),其余三国为CPI指数。 33 此外,美国、欧盟、日本失业率都高于中国可能还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美、欧、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七成甚至接近八成。而中国则是二、三产业并重的 局面,二、三产业增加值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左右。在这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可能远超过美、欧、日,进而拉低了中国的失业率。尽管中国的失业率低于美、欧、日,但这不能不说是产业结构原因带来的“意外惊喜”。 34 当然,该数据库还提供了各国太空能力其它方面的指标,例如发射重量、卫星重量、轨道信息、运转周期、近地点、远地点等技术参数。这些方面的指标,对衡量各国太空能力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 35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未将欧洲宇航局(ESA)考虑进来,也未考察各国的发射成功率和事故率。因此,这里的讨论是不全面的,对各国太空能力进行比较,无疑还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支撑和深度分析。 36 鉴于欧盟各成员国科技发展水平有相当差距,因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这里,我们侧重比较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情况。 37 Klaus Schwab ed.,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0–2011 World Economic Forum, Geneva, Switzerland 2010, respectively in p.340, p.196, p.128. 38 “比值”由世界银行数据计算得出(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39 用“每百万人拥有专利数”来衡量,中国无疑还远落后于美国,更不要说日本。 40 这里未将俄罗斯纳入比较,因为俄罗斯的学位制度比较特殊。在这里,有两点关于俄罗斯科研队伍的情况需要说明:第一,因人口出生率严重下降,俄罗斯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呈大幅下降趋势。第二,科研队伍老化和人才流失严重。俄罗斯教育部所属院校和科研机构高级科研人 员年龄分布表明,20.5%的博士年龄在50岁以下,79.5%的博士年龄在50岁以上;50.1%的副博士在50岁以下;49.9%的副博士年龄在50岁以上。详见俄罗斯国情网:http://euroasia.cass.cn/ cate/1001.htm。 41 印度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 Commission)虽然每年提交报告但并非完全公布,因此,暂未收集到2005年以后的数据。 42 欧盟增长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欧盟持续扩大造成的。 43 http://hdr.un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