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林顿弹劾案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作 者: | 张立平 | 关键词: | 美国政治 |
书 名: | 从克林顿弹劾案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 成果形式: | |
合著者: | PDF版本文: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1999年第9期 | 出版时间: | 1999-05-01 |
从克林顿弹劾案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张立平 以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为核心的闹闹腾腾的葆拉*琼斯案、沸沸扬扬的莱温斯基案、 吵吵攘攘的弹劾案落幕后,人们终于有机会冷静思考,察看一下美国的政治文化。 一般而言,"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是指民众对权力、政府的作用、政治参与 及政府官员的态度 。有人也把它概括成,"表示一些具有广泛共识的关于公民与政府关系 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信念、价值和准则" 。如此看来,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恐怕就包含变 (革新)和不变(习惯和惰性)的成分。本文旨在从弹劾案的由来、进程及结果分析目前 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的几大思潮。 弹劾案的由来 表面上看来,弹劾案是由绯闻案(莱温斯基案)引发的,去年,绯闻案成为美国政治 生活及舆论关注的一个中心点,不少外国人对此百思不解,美国人到底怎么了?把许多重 要的国家大事扔在一边,全神贯注于一件婚外情及对婚外情的否认。即便说后现代社会的 特征是"宏大叙事"让位于"具体叙事",也不至于把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搞得如此之大, 甚至于闹到如此的地步!于是,有人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之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弊端之 一--党派政治,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为了党派的利益,坚决要把民主党的总统搞垮、搞臭; 又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美国东部权势集团对贫民出身的、来自穷乡僻壤的克林顿当总统不 服气,也瞧不起他的人品和作风,因而横挑鼻子竖挑眼,到处与他为难,自他上台后,接 连不断地爆出他的丑闻(如白水门事件、旅行门、档案门);还有一种来自中东阿拉伯国 家的猜测,认为莱温斯基是以色列的间谍,整个事件似乎是犹太人的阴谋,因为犹太人对 克林顿的中东政策不满。这三种说法中,除最后一种外,其他两种均有一定道理,尤其是 党派政治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众议院的许多次关于弹劾的表决中,基本上是以 党划界的。 实际上,我认为弹劾案的根源不在绯闻案,而在性骚扰案(葆拉*琼斯案)。原因有 二:其一,没有葆拉*琼斯案,就不会抖出莱温斯基案,也不会出现弹劾案。葆拉*琼斯 案始于1994年5月,原阿肯色州政府的一名低级雇员葆拉*琼斯起诉克林顿,说她在克氏 当阿肯色州长期间(1991年)曾受到克氏的性搔扰,要求克氏对她进行公开道歉并赔偿70 万美元。然后,在1997年1月,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即在职总统不得享有公职外的民事豁 免权。这一裁决至关重要,它使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1月必须在琼斯案中作证,当被问及 他是否与莱温斯基有染时,克氏一口否认,他与她没有关系。正是这一作伪证形成克林顿 的阿基里斯之踵,成为日后弹劾他的一大罪状。此外,为了掩盖他与莱温斯基的关系,他 在独立检察官肯尼思*斯塔尔调查时做了一些手脚,从而构成了弹劾他的第二大罪状-- 阻碍司法。其二,仅仅是绯闻案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法律上看都不会招致弹劾。在美国历 史上,有婚外情的总统比比皆是,有研究表明,受美国人民喜爱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杰斐 逊总统与其黑人女仆也有一段私情并育有私生子;而罗斯福(FDR)与他的私人秘书、艾 森豪威尔与他的司机、肯尼迪与玛丽莲*梦露的私情更是众人皆知,但这些风流韵事并未 影响他们的历史地位,遑论弹劾。就克林顿本人来说,1992年竞选总统时就爆出他与珍尼 弗*弗劳尔斯有婚外情,他的否认以及希拉里与他双双在电视上露面使他的梦想未因此而 夭折。 弹劾案的进程和结果 弹劾是基于斯塔尔有关莱温斯基绯闻案的调查,因此它的进程也就取于斯塔尔调查的 进程。1998年7月份,莱温斯基与斯塔尔达成一项协议,斯塔尔同意不追究莱温斯基在琼 斯案中作作伪证的法律责任,条件是莱温斯基要全面合作,提供"完全和真实的证词"。 莱温斯基遂承认了与克的性关系,而斯特里普的录音带及FBI对莱温斯基裙子上的精液污 迹的测定提供了克林顿撒谎的有力证据。8月17日,克林顿不得不在大陪审团前长达4个 小时的作证中首次承认他与莱温斯基"不适当"的性关系并在随后的电视讲话中承认他"误 导了"妻子和全国人民,并请求大家的原谅。9月9日,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向国会提交 了有关莱温斯基绯闻案的调查报告,众议院于11日决定将报告在因特网公诸于众,报告除 了详细公布了克莱关系的细节外,最终是要证明,克林顿犯有"作伪证"、"阻碍司法" 和"滥用职权"等罪行。经过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持的有关弹劾的听证会及有关的辩论 后,10月8日众议院表决同意开始弹劾调查,从而正式启动弹劾程序。 11月19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首次弹劾听证会,委员会主亨利*海德向克林顿提 出了81个问题。11月27日,克林顿以书面形式回答了这些问题,共和党议员认为克氏的 答复" 回避实质问题"。12月11日和12日两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克林顿的四 项条款,投票基本上以党划线(共和党赞成,民主党反对),司法委员会的37名成员中共 和党占21名,民主党占16名,这些成都是两党的强硬分子(也就是说他们分别是共和党 的右派和民主党的左派)。12月19日,众议院全院通过了四条罪状中的两条,对美国总统 克林顿进行正式弹劾:第一条:作伪证,总统在8月17日在斯塔尔的大陪审团前就葆拉* 琼 斯案和同莫妮卡*莱温斯基案的关系提供"伪造、虚假和误导的证词"(228:206);第 二条,阻碍司法,总统阻挠司法,"延误、阻碍"有关琼斯案的证据的搜集并"掩盖和隐 藏证据"(221:212),其他两条(作伪证和滥用职权)未被通过。 1999年1月7日,新一届国会的参议院开始对弹劾案进行审判,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 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主持,众议院作为公诉人,参议院100名参议员组成陪审团。经过 激烈的论争和繁琐的程序,在2月12日的表决中,同意两项弹劾罪状的人数均未超过多数 票(以55:45反对伪证罪,50:50未通过阻碍司法罪),而宪法规定弹劾需要三分之二的 绝对多数才能成立(至少是67票),克林顿最终被宣布无罪。 公众的态度 一般认为,公众的态度(大多数人的态度)对弹劾案的结果起了关键的作用。不管共 和党如何主导这一弹劾戏剧(从琼斯案到对莱温斯基案的调查到斯塔尔报告的出笼、公开 到弹劾案的审判),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几乎一直维持在60%以上,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对 克林顿的诚实表示怀疑(9月22日,在克林顿在大陪审团前作证的录像带播出后,《今日 美国报》的答问者中,81%的人认为克林顿肯定或者很可能在宣誓作证后对大陪审团撒谎), 但是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作伪证和在性关系方面阻碍司法不足以构成对总统的弹劾或解职。 经济景气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值得考虑。 首先,多数人对总统的道德要求不再严厉。总统能作为全国的道德榜样或精神领袖固 然更好,但这已不是当总统的必要条件。80年代,"诚实"还是美国人对总统或总统候选 人品质的第一要求(见伯恩斯一书,第601页);90年代,选民们已不再有如此的奢望。 原因是,从年龄上看,"婴儿潮"的一代及更年轻的X代构成了选民主体,这些成长于或 生于60年代以后的人更加务实,对道德方面一般不再像"二战老兵"那样求全责备。 其次,人们对婚外情的态度渐趋宽容,尽管在政治生活中,政客们还往往以此攻击对 方,从而使对方失利。远的姑且不提,就说在弹劾案的这一过程中,当启动弹劾案的关键 人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海德被媒体抖出20多年前的婚外情时,他也不得不公开道歉; 本来可能成为众议院新议长的利文斯顿则因婚外情的曝光而主动退出众议院。这几起事件 被法国人讥为"美国人的虚伪"。但是,私下里美国人常说,克林顿并非天使,哪能要求 他完美无缺,抵制住一切诱惑呢?成年人对他的不满不在于他有婚外情,而在于他与一个 与他女儿年龄差不多的实习生发生性关系(如果是与一个中年妇女,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非 议);此外,受弹劾也并非因为有婚外情,而是对婚外情一事进行否认、隐瞒、作伪证。 使选民(曾在大选中投他票的人)及他的同党气愤的是他的背叛,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 对他们讲,他与那个女人没有关系。 再次,人们对弹劾总统倾向于从严解释。在美国历史上,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 曾因违反了国会的《任职法》而受到弹劾审判,结果以一票之差免遭被解除职务的厄运; 第37任总统尼克松则因水门事件面临被弹劾的危险,他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向全院提交弹 劾罪状之前赶紧宣布辞职。由于宪法上对弹劾的规定除叛国罪和贿赂罪外比较模糊,对什 么是"重罪和严重的过错"没有确切定义,因此在克林顿弹劾案中人们对此争议颇多,最 后还是倾向于认为,"重罪和严重的过错"指的是违宪罪,也就是总统的行为违反宪法。 人们一再将克案与前两个案例作比较,认为克氏的行为无论如何不能与前两案相提并论, 在私生活上撒谎和隐瞒真相并未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也未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克 氏的行为虽然不道德,在民事法案中作伪证也是违法的,但违反的是一般的法律,而不是 国家根本大法,因而足以因此被定罪。 再次,从弹劾案的由来、进程和结果来看,无论是两党之间、民众之间、选民与议员 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无论是1868年的安德鲁*约翰逊案还是1974年尼克松的未遂 弹劾案中,在民众和两党中存在着广泛的共识,前者是为惩罚总统对国会权威的挑战;后 者是总统违反宪法规定的权力(滥用职权)。而在此次弹劾案中,则没有类似的一致,且 不说党派之见异常明显,投票表决更是以党划界;民众中也有三分之一多的人要求总统辞 职(9月22日,在播出总统作证的录像后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和《今日美国报》所进行 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66%的被调查者反对弹劾总统,但39%的人认为克林顿应该辞职), 45%的人同意进行弹劾调查(10月12日,众议院表决同意开始弹劾调查后,在《华盛顿邮 报》和美国广播公司所作的调查中,45%的人表示支持弹劾调查,52%则表示反对);选 民与议员之间也有差距,选民中大多数人支持克林顿,而议员中大多数议员反对克林顿, 虽然在1998年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在众议院中丢失5个议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选民对 共和党主导的弹劾不满;但在两院中共和党依然占了多数,处于领导地位。这说明,今日 美国不仅存在着分裂的政府,也存在分裂的选民。 影响政治文化的几种思潮 从上述弹劾案及公众的态度来看,当今的美国社会很难用"右倾"或"左倾"、"自 由主义"或"保守主义"这类标签来评判,也还不好用欧洲的"第三条道路"来界定,因 府院分治,两党都还存在着重新整合的可能性。也许它更多地体现了多元主义的社会特质, 它的政治文化既受到清教主义传统、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浸染,也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 影响。 清教主义强调勤奋、节俭、诚实、禁欲,主张人们过一种清洁的生活,它也正是因此 而得名的。虽然它在今日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断遭到削弱,但严肃认真的基督 徒仍然奉之为圭臬,特别是原教旨主义者、道德多数派更是如此。此次在国会中极力主张 弹劾的共和党议员背后就受到强大的基督教右翼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来自南方的共和议员 来说更是这样。 自由主义相信政府能够使个人免受各种非政府力量的危害,能够促进社会正义和机会 平等,能够解决各种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文化的层面,自由主义思想较开放,就克案来说, 自由主义者认为,既然他已承认错误,人们就应该原谅他;自由主义者不主张弹劾克林顿。 从政治基础来看,非洲裔美国人、妇女选民、校园里的自由知识分子都是克林顿的积极支 持者。 保守主义主张小政府,认为政府是必要的祸害,对政府持极端不信任态度,政府不能 劫富济贫,解决社会问题只能靠个人,不能靠政府。在哲学的层面,保守主义认为自由高 于一切,平等只能是机会的平等,而不能是结果的平等。在此次弹劾案中,共和党及支持 共和党的选民认为,为了捍卫宪法,应该按照正当的司法程序对克林顿进行弹劾及审判。 法律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总统也不能例外。 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应享有与男性同样的宪法权利,无论是在私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 或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男女平等,妇女不得因性别的缘故而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性 骚扰"一词是由女性主义法学家、克林顿和希拉里在鲁大学的校友凯瑟琳* 麦金诺在70 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在1986年的一件案子中最终被最高法院所采用, 而联邦就业机会 均等委员会也规定:性骚扰是一种歧视,它违反《1964年民权法案》中的第七条(该条规 定:美国公民不得因为宗教信仰、种族、肤色、出生地、年龄及性别而受到歧视)。1989 年安妮塔*希尔诉布什提名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托马斯*克拉伦斯曾对她进行性骚扰, 参议院为此举行了听证会,从而使"性骚扰"一词广为人知。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性骚 扰的争论、诉讼日渐增多。据说,"性骚扰"已成为美国社会中主要的歧视行为。"性骚 扰"的法律含义有二:一是受到本人不喜欢的性接触或听到、看到不可避免的本人不愿意 的下流话或黄色幽默(既包括异性之间也包括同性之间);二是由性的缘故,处于一种有 敌意的工作环境 ,如因拒绝上司暗示的性要求而在工资、待遇或晋升方面受到报复或者受 到异性同事或同性同事的恶意对待,使受害者本人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受到打击。女性主义 有关男女平等的主张有一些已基本上为社会所接受,如军队中招收女军人、"性骚扰"案 子受到严肃处理。与1989年不同的是,在琼斯诉克林顿性骚扰一案中,大多数妇女都不同 情琼斯,全国妇女组织也保持沉默;在莱温斯基案中妇女对莱温斯基也持负面的态度;在 克林顿弹劾案中则反对弹劾。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克林顿一直以支持女权(如选择权、 肯定性行动计划)的面目出现,妇女在互相矛盾的权利面前只能舍车保王。一向自称为女 性主义者的克林顿如今却栽倒在与女性有关的案件──性骚扰案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 刺。 这四种思潮对政治文化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女性主义思潮似乎是克 林顿受到弹劾的始作佣者。没有女性主义就没有性骚扰这一说法,也就没有琼斯案、莱温 斯基案,也就没有与此有关的弹劾案了。 8月18日,在克林顿对全国发表讲话后,在有线新闻电视公司、《今日美国报》和盖 洛普民意测验所联合举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65%的被调查者不希望克林顿辞职或受到 μˉ?à。其他几家调查也显示,民众对克林顿的支持仍然在60%以上。 9月12日,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和盖洛普民意测验所联合举行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63 %的人反对罢免总统,对总统的支持率从报告公布前的60%上升到62%。只有32%的人认 为克林顿被解职。 9月22日,在录像带播出后,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对克林顿的支持从 59%上升到68%。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和《今日美国报》进行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66 %的答问者反对μˉ?à总统,但39%的人认为克林顿应该辞职。《今日美国报》的答问者 中,81%的人认为克林顿肯定或者很可能在宣誓作证时对大陪审团撒谎。 10月12日,在10月8日众议院表决同意开始μˉ?à调查后,《华盛顿邮报》和美国 广播公司所作的调查中,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上升了4个百分点,从此前的63%到67%。 在μˉ?à调查方面则存在着严重的分歧,45%的人表示支持,52%则表示反对。 彼得*K*艾新格等编著:《美国政治》, 波士顿;利托和布朗公司,第二版,1982年,第47页。 詹姆斯*M*伯恩斯等编、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